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近期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宾联明 邓楚雄
摘 要:农业多功能性不断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大都市地区农业多功能性尤显重要。文章在分析上海都市农业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对现代农业的需求,合理确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构想近期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组织与发展导向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整合,以期能为促进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现代都市农业 近期构想 上海
中图分类: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70-02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为社会生产食物和原材料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外,还具有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1}{2}{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最早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随后,这一概念相继出现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件中{4}{5}。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多功能性不断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6}。都市地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为强烈和深刻的区域,较农区农业而言,农业正外部性作用明显,农业多功能性重要且更容易被人们察觉与重视{7}{8}{9}{10}{11}。用农业多功能性指导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对促进农业与城市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上海是太平洋西岸最为重要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为国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知名度高,国内外的影响力大。城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后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设发展与特大型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元服务功能,强化农业对城市发展的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是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上海现代都市发展现状特征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畜牧业与渔业并重发展。自1993年开展都市农业建设以来,上海都市农业根据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客观实际,结合日趋完善的大市场、大流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郊区实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比为50.6∶4.4∶19.5∶23.3∶2.2,农业发展呈现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与渔业并重发展的产业结构。
2.生产布局间杂多样,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集中于中远郊。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农副产品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郊区农业生产内容日益丰富,加之,城镇扩张和各项非农用地的分割,郊区农业生产布局间杂多样,边界模糊,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集中于中远郊。
3.农业多功能性初步显现。目前,生产和经济功能依然是上海都市农业的基础性功能,农业的生态、社会等各项衍生功能不断拓展与备受关注,农业多功能性初见端倪。现代都市农业经营绩效良好;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大面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种植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到2005年底,建设形成14个旅游基地,70余个具有一定规模、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景区(点){10}{11}{12},都市农业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展现。
4.农业设施建设与标准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设施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至2006年末,全市累计建成设施粮田5.53×104hm2,设施菜地0.67×104hm2,农业设施化建设改善了现代都市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到2006年底,全市制定各类地方标准82项,建成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2个,示范面积4.00×104hm2;畜牧业和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已在全市100家规模化养猪场和50家蔬菜园艺场中应用;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无公害种植业、水产业面积16.67×104hm2,累计认证各类农产品356个。
5.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养殖业基本实现规模经营,种植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持续提高。至2006年底,本市牛奶上市中,100.00%产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牧场;出栏生猪中,70.00%出自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家禽上市量中,50.00%来自5.00×104羽以上的养殖场;内陆淡水养殖户均养殖规模已达到3.33hm2,其中6.67hm2以上的养殖基地占30.00%;户均经营粮田2.00hm2以上的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73×104hm2,已超过郊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00%。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涌现,辐射带动作用强。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935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家。
6.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提高明显。2006年底,上海郊区建设成各类温室面积362.80hm2;蔬菜大棚面积0.60×104hm2;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达66.00%;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重点示范区内主导产品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0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0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专用肥推广面积达5.33×104hm2,亩均化肥使用削减幅度在15.00%左右,现代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农业商品率高达80.00%,主要农产品除粮食外基本实现商品化生产;本地蔬菜、花卉、水产和生猪出口增长明显。
二、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1.生产和经济功能。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在满足郊区农民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重点生产时令、鲜活、安全、卫生、优质的农副产品,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农副产品的供给安全,在优先保证保障性农产品生产对资源配置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控相关产业规模,适度发展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外向型竞争产业,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经济地位;鼓励发展“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扩张,建立异地种养业基地,既可有效弥补上海农业自然资源不足的局限,保证区域基本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又可以进一步做强做优竞争性的高效特色和优势产业,拓展国内中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生态景观功能。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环境净化和生态防护作用,防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合理利用农业洁、净、绿、美的自然景观元素作用,积极参与城市景观规划与建设,增强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形象;充当都市绿化隔离带,防止中心城市过度外延扩张和为中心城市提供开敞空间。
3.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有序、适度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参与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满足城镇居民日趋增加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农业文化内涵,培养城市青少年崇农尚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进市民与农民的感情,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构筑面向全国的种源、科技、信息、市场、会展、物流、检测认证、农业科技推广等农业服务平台,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示范、辐射、服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三、上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与发展导向
1.产业结构调整。为凸显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提高综合效益,上海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特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近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为:保持种植业的主导地位、小幅调减畜牧业养殖规模,合理发展水产业,适度发展林业,逐步完善农业服务业,各业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形成物质、能量、信息合理流动的循环型本地现代农业综合系统;依托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便捷的口岸优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高效种植业、畜牧业发展为主体,积极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扩张政策,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农业主产区构建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异地建立种养业基地,稳定城乡居民农副产品供给来源,同时发展外向型优势竞争性产业,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绩效。
2.产业结构组织与发展导向。
(1)充实提高农业保障性产业。保障性产业,指都市型农业职能中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农副产品供给安全的相关农业产业,主要是指粮食、蔬菜、肉类、蛋、鲜牛奶和淡水水产品等相关农产品。近期内,上海应确保10.67×104hm2粮田规模,并逐步实行设施化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中央下达给上海的粮食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满足郊区口粮的基本自给;与全国粮食主产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产销协作关系,满足城市居民口粮需求。稳定3.33×104hm2左右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分批次进行设施化建设,蔬菜生产做到标准化、无公害化,以满足城镇居民卫生、优质、安全、鲜嫩蔬菜的需求,尤其是保证不耐长途贮运的叶菜类蔬菜的一定自给率。标准化生态型养殖基地与异地养殖基地建设相结合,发展一定数量的规模化畜禽饲养场,确保肉、奶、蛋一定比例的市场保有量。以现有陆基鱼塘为基础,充分利用沿江靠海的优势,重点建设10个以上的淡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一定面积的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确保大宗水产品供应能力。
(2)做强做优农业竞争性优势特色产业。竞争性优势特色产业,指城郊和区外生产基地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参与大市场和大流通的竞争性发展、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市郊的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特种水产、特色畜禽、精品蔬菜、时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竞争性农业产业是现代都市农业体现经济效益的主体,是近阶段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上海应瞄准国内中高档市场和国际市场,合理选取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大的竞争性农业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辐射、带动区内外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产品品质、档次,树立良好品牌,并着力产业链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带动相关产业的做强做优。受资源总量有限的刚性约束,近期内,要根据各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比较效益和资源条件,合理选取本地竞争性农业产业,调控各产业的总量规模;根据上海农业技术经济特征,结合各异地生产基地的实际和区域特色,适度发展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
(3)开发完善农业服务性产业。服务性产业,包括为城市提供多元衍生服务的涉农产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产业。依托具有一定规模的多样化的特色农业、深厚的农渔文化、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丰富的岛屿与海岸资源和巨大的短距离旅游消费市场,在已有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家乐、农业体验、农业节庆等项目开发的基础上,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新景点的包装培育、新线路的开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挖掘农业旅游潜能,丰富农业旅游内涵。以生物技术为支撑,以新品种培育、引进和改良、适用配套种养技术、良种繁育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进一步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攻关与集成,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产地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可控性程度,增强农业的抗波动能力。以农业各产业的技术推广和示范服务、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服务为4大主要系列,健全和完善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服务网络、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到位,能够为各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支撑。充分利用上海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科技、交通、口岸优势,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农产品采购交易中心,构建完善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具有现代科技服务手段,集农产品批发、出口创汇、展示展销、出样订货、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DA7B01);上海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沪农字2003B11-3)】
注释:
①倪洪兴.农业多功能性与非贸易关注[J].世界农业,2000,11:3-5
②严火其,沈贵银.农业功能新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
③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71-79
④王威,杨丹妮,方志权.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J].社会科学,2005(3):37-40
⑤方志权,吴方卫.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建设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与借鉴[J].生产力研究,2007(24):90-93
⑥顾晓君.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⑦李萍,陆云飞,汪琦等.上海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6):70-73
⑧陈文君.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2005(6):915-919
⑨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29-34
⑩方志权,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J].上海农村经济,2007(9):15-18
⑾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8
⑿吴国清.基于城市化的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7(4):115-118
(作者简介:宾联明,硕士,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要从事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研究;邓楚雄,博士,讲师,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 湖南长沙 410081)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