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衡量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核其经营业绩,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对管理者的业绩考核已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建立一种全新的考核机制就成为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实施公司法人治理就是解决这个课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国企的特点出发,阐述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完善经营业绩考核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有效的公司治理对于健全企业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营业绩考核 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50-02
一、关于经营业绩考核的问题
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业绩考核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检验,通过考核可以看出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等诸多内容,这样经营业绩考核就与管理者构成了一对一的约束关系,业绩考核目标就成为了管理者十分关注的目标,也成为了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实践目标,所以怎样制定科学而合理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而通过考核体系作出恰当的考核目标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当前企业考核体系的特点。制定科学而合理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目标就要先分析当前的考核体系与目标,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企业与管理者的特点与关系,这里就以铁路企业为例进行说明,铁路企业的实际所有者是国家,国家作为唯一的股东占有100%的股份,享有绝对的控股权。管理者属于国家的雇佣人员,享有对铁路企业资产的经营权,在这里所有权与经营权存在了两权的分离,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这是管理者进行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为数不多的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由于垄断地位的保持,铁路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小,在企业管理体制上仍然保持着较强的计划经济特征的痕迹,具体到基层单位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上,也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传统性,同地方同等规模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相比就显得比较单一、陈旧,实际的表现为体系陈旧,考核指标单一,激励的较少,防范性的较多,虽然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也有管理者的收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指标,但是这部分指标在整体指标中所占比重较小,整体表现为管理者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系数过低,管理者即便是兢兢业业工作搞好了企业,但是收益远远低于付出,这就造成了管理者管理积极性的弱化,这种管理上的弱化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生产经营上不去,同样因为管理者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系数较低,管理者没有动力去管理企业,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进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管理者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就会选择其他手段来获取收益,近年来较为盛行的管理者“寻租”和“59岁”现象就是考核机制落后导致的直接表现特征。这时企业的经营者不但没有代表所有者对所有者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反而背离了所有者的权益要求,造成了所有者的权益损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这种背离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造成当前业绩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以发现问题表面原因是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目标较为陈旧,进一步分析其实是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关系问题,是双方在经营业绩考核问题上没有达成契合关系的原因,企业所有者国家关注的是资产收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营者关注的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例如:奖金、工资、职务消费等,所以在目标上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不一致的,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就会产生逆向选择性的非合理性利益追求,这就导致了经营者的行为背离了所有者目标的现象,而委托人由于受约束条件的限制,无法辨别代理人的每一个行为是否合意于委托人的意愿,同时又没有机制来约束双方,代理人背离委托人就发生了,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作委托―代理机制的失灵,制度性的缺失必然造成代理人对委托人的利益背离,所以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才可以解决问题。
3.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那么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使管理者能够为所有者服务达到预定目标并且得到应有的收益呢?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的相关利益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样就通过制度将管理者与所有者双方的关系合理的维系了起来。管理者需要为所有者的权益而管理企业同时会得到相应的收益,所有者也可以通过制度约束管理者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不仅可以解决经营业绩考核问题,而且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解决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特征分析
实施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即国家来说从制度上保证了权益的实现,在原有的情况下对于所有者的一个问题是“管理缺位”,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体现所有权,或者说没有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机构来行使所有者的权利,企业遇到事关重大的事情时找不到所有者的代表,所有者不能对其资产、人员的处置行使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制定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时同样因为所有者的缺位不能相应地作出合理的考核目标,从而不能有效地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与动机。现在实施公司治理后虽然所有者可以以实行股份制的形式通过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机构进行监督,而国家是一个社会范畴,现代社会不可能通过个人来作为国家的真实利益代表人,只有代表人可以代表国家,仍然是委托―代理关系,但是通过制度规范可以使得代理人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权益的代理,制度作为一种更为基础的因素,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规范和约束,在企业遇到重大问题时,管理者的行为可以受到应有的约束,减少了人为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代理人背离所有者的行为由于制度的约束而使得背离成本上升,这样代理人的背离行为收益就大为下降,发生背离行为的倾向就会减小,所有者的权益能够得到保证,用制度来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实际派出所有者代表更具有约束力,所有者代表同样也有背离的合理动机。
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立是在约束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行为的同时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与目标,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兴衰常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目标就显得犹为重要,具体说就是完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益结构通常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也包括不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既有现有收入,也还有远期收入,而且风险收入占很大比例,这就使管理者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系数加大,使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的业绩极大的关系到自身的收益,从根本上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设计这种多元化,激励性的业绩考核方案的必要性在于不同形式的收益对管理者的行为具有不同的考核约束作用,保证了管理者的行为的长期化,规范化,最近国资委为所属的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制定的年薪考核机制就是这种考核机制的有益尝试与探索,在试行的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估计在国有企业中会逐步推行这种机制来提高经营业绩考核的水平。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国化问题
在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实现公司治理的中国化。首先公司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制度起源于西方文化情景下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实践,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迥然,所以文化基础的差异就决定了将西方的公司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必须要进行改造才能适合中国的水土,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其二,中国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和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微观制度安排,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初始状态和约束环境,首先它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转化为一个市场竞争中的商业主体,这种体制上的突变就必然造成公司治理结构的诞生和发展受到客观环境制度和传统计划模式的影响和制约,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法律制度条件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之中,属于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范畴,但又保留有计划经济的大量痕迹,在这种环境之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也必须符合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况,适合中国的国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个以人为设计和干预为主的制度创新和演变过程,人的角色在这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有些“人治”的味道,在人的方面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中共同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变为双方互相制约而保持相关利益者均衡的契约安排,这种变化对于相关利益者都是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传统的经营思想就成为实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约束方式。从体制等方面看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中国的半市场化国有企业来说均是一种全新的变革,我国的这种制度变革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方式下的情形,因此必须研究、认识中国的实际情况,然后学习借鉴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经验,并将其实施改造应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避免和减少实施中国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实现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将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单元,企业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才能获得发展,尤其对国有企业来说这种改革显得更为紧迫,通过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与目标就是这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样才能实现由计划经济企业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企业才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6(11)
2.邵艳霞.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可一蹴而就[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
3.荣荣,施丽霞.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5)
4.宋志国.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历程评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9(9)
(作者单位:太原铁路局财务处资金结算所 山西太原 030013)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