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善公司治理的生态才是拯救中国股市的上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佴永松

  很多人把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大起大落归咎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或者是投机热钱。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的、短期的原因,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微观主体――公司的治理生态出了问题,权力结构严重失衡破坏了上市公司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利益输送、权力滥用、中小股东利益被侵犯等现象。
  与制度经济学相比,用生态学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公司治理中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自然界里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的,如果破坏了这种生态关系,后果是灾难性的――所有的生物最终都会灭绝。公司治理是公司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各方权力相互制衡,相生相克,公司方能持续稳定发展。
  无论是市场约束力量,外部行政,还是内部人势力,以及股东的控制力,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公司的生态环境。在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所以有效,完全是因为监事会具有参与决策执行过程的控制权、选聘管理层的人事权,这些都是与“董事会”(由执行董事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就是管理层)相抗衡的权力。在德国的监事会里,具有相当话语权的职工监事代表的是工会的利益,这与我国的职工监事是不同的,二者掌握的实际权力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从本质上说,德国的“监事会”是董事会,而其“董事会”则为执行层,与我国的监事会制度相去甚远。
  美国的公司治理生态较优,也是由于权力制衡得好。从内部治理结构看,美国的董事会是不平衡的,股权高度分散也造成了控制权的分散,股东疏于关注公司事务,公司治理的实际权力则由管理层掌握。独立董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部权力结构的不平衡,但从实践效果看,还是外部市场的约束力量对内部人控制起了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对强势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生态最为糟糕,处在一个“外弱中干”的环境中,外部治理缺乏英美国家那样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政府既是监管者又是股东,治理目标和手段相互冲突,行政监管多而低效,同时又缺乏像大陆法系国家那样强大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监事会作为一个法律规定的唯一内部监督机构,缺失了起码的独立性,上市公司实际上完全受大股东和内部人的控制。由于历史原因,在公司股东、管理层中间普遍缺少一种构建治理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这也使自律行为几乎变成不可能。监督机构不具备制衡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力量,公司治理的生态必然会被这种失衡的权力结构破坏,
  生态就是空气、土壤、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意味着不能呼吸、没有休养生息的空间和自我再生能力的衰弱。而公司治理生态平衡的破坏,则会挫伤员工创造财富的动力和能力,毁掉公司的生命力,最后导致投资者信心低迷和资本市场的萎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8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