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内外兼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欣怡
欧美企业一直强调:“赊销货物是成本的增加,而只有收回账款才能变成利润”。信用管理并不直接产生利润,却是企业实现利润的重要保障手段。
在金融危机重压之下,企业风险控制与销售拓展之间的矛盾更为凸现。企业一面要争取市场份额,扩大销售数量;一面要节约内部开支,加快资金回笼;同时还要在发展与风险管控中寻求平衡。
信用管理,不仅具有控制风险的功能,也是企业扩大销售的好帮手。有效的信用管理,将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使企业获利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大型企业逐步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内部修炼六式
根据经验,笔者建议企业完善信用管理,可从六个方面入手。
其一,落实全局管控
从管理角度看,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控制,绝不仅仅是指定一名信用管理人员或创建一个信用部门,将所有与应收、催款相关的工作全部交其负责那么简单。笔者认为,信用控制理念应是企业管理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贯穿在与整个业务流程相关的所有岗位的管理之中,包括销售环节、商务环节、法务环节、财务环节、服务环节等。
从操作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赊销需求增大,销售部门为了追求更大的销售额,往往会接受宽松的付款条件。而信用部门出于对资金安全的考虑,也应提出缩短账期,或停止交易的建议。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从企业战略目标、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将信用控制的所经环节,包括每个环节的负责部门和责任机制、信用工作的定位及信用管理人员的权力等,在信用政策中明确体现,形成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将信用管理纳入战略管理之中,利于信用人员控制风险,从而将企业价值最大化落到实处。
其二,优选关键指标
业界普遍认为信用管理流程应由事前评价、事中控制、事后跟进三方面组成。对于事前评分模型的选择,理论上是涵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评价依据。因此,很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选择了一些通用的评分模型。通用的概念就是大而全,什么都包括进来,却往往在实际使用中困难重重。例如笔者了解到某企业,参考众多信用评级模型,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创建了一套详尽的评级系统,仅客户资料收集一部分,就包括四十余项内容,而且该企业的客户主要为国有事业单位,许多信息对方根本不会提供,即使可以,如此庞大的信息收集和维护以及评分的分配等工作,操作中都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加大了信用管理成本,最终不了了之,成了空架子。
因此,建议企业从自身特点出发,抓主要矛盾,确定符合交易现状及操作可行性的主要指标,进行收集和评价。例如,对分销企业而言,客户性质大多为有限责任制,注册信息、业绩报表、付款习惯等是重要参考资料并容易取得。而对于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对客户付款习惯、行业地位、领导风格等客户信息的关注则应成为重点。
信用评级系统,通常由客户评级、销售人员评级、历史交易评级、利润评级、交易目的评级等因素共同构成。
其三,风险全程跟踪
全程的概念,是指从风险未发生时至风险消失的整个过程。但在实际执行中,信用控制点与财务节点的混淆,会造成风险防范过程的脱节。
通常企业对于欠款的金额,是通过财务部门提供的应收账款数据来了解的。信用管理的事中控制对象也由此开始。然而,笔者了解到的某企业,通过对一段时间信用管理的考量发现,一个项目从发货至最终验收,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一笔1月发货的交易,可能要到5月按会计结转要求结转为收入时才能被信用人员纳入管理范围,这期间的回款情况没有得到专门的跟踪和控制,大量的正常收款最后变成疑难欠款。
因此,信用控制要跳出财务概念上的制约,对回款的控制远远不是仅对应收的控制。特别是对于存在发货次数多、实施周期长、回款节点多、收入形成晚等情况的大型项目合同,回款跟踪往往需要提早几个阶段,从货物自企业转移开始就要介入,真正实现全程控制。
其四,综合数据分析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全面细致及时的分析结果,能够给决策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因此无论是出于财务管理的要求,还是信用评级的需要,企业都应定期对信用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剖析,了解信用控制程度、逾期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确定坏账处理、调整信用策略。
数据分析包括对客户的分析和对内部管理的分析。
对客户财务数据的分析是进行信用评级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取得客户经营数据,就应通过其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期、固定资产与权益比、负责与权益比等,借以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偿债能力。
对内部管理,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资金管理需求,从控制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的角度出发,参考应收账款金额、逾期天数、信用周期、银行利率等指标,衡量目前信用政策是否合理,对信用总额的控制提供建议。同时,定期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与销售数据、流动资产、总资产的变化等做综合处理,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参考。信用部门应定期对应收账款、账龄变动、原因分布、回收周期、应收性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现信用管理成果,及时修正信用策略。
在分析中应利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
其五,与销售部协调
信用管理仍然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尽管大多数企业一再强调,信用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共同目标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需要销售人员配合的环节,可能由于情绪的抵触浅尝辄止。特别是对于以销售主导的企业,在催收货款、了解原因、制订回款计划等需要销售人员配合的时候,可能会得不到回复,或者被敷衍了事,甚至以影响业务关系为由拒绝配合,成为横跨在信用部门与欠款企业之间的一道屏障,无法进行深入信用调研。
对此,除了要加强风险控制的宣传外,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从对销售额的考核扩大到对应收、准备、回款的考核,“承诺实现比”与销售人员评级系统挂钩,填报回款计划与订单评审挂钩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制约方式,都可为信用政策的切实执行保驾护航。
其六,信息化为支撑
销售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信用审核不能过多地延长销售签订时间,这要求信用评价能够与销售审核同步完成。同时,信用管理的控制环节较多,用于参考的数据量也较大,且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分析。高效与信息量大,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建立数据积累和分析系统,包括客户信息档案、交易记录、历史资信情况、销售人员信用记录、有效交易次数、DSO(Days Sales Outstanding,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时间)指标、回款计划、应收分析等。二、要建立信息化的线上审批流程,跨过纸面审批的时间障碍。同时在审批过程中,可以调用各种评分及参考数据,提高信用评审效率。三、销售人员\客户应收账款自动提醒,定期以邮件或短信方式通知销售人员\客户欠款情况,提醒催收。四、建立有效的全程、信用及销售人员共同参与的回款跟踪系统,自动生成回款计划,及时分析偏差原因,也为资信评价提供依据。销售人员可以选择在时间方便的时候,在线填写收款计划、欠款原因等,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催收效率,将信用人员从繁重的二传手的位置解放出来,腾出精力投入分析和控制工作。
这些系统可以单独开发,也可以同现有的系统如ERP、CRM结合。尽量实现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工作量。同时,系统化的信用管理也利于在集团上下展示信息,在内部各公司之间共享信息,形成集团内部一体化、网络化的信用信息体系。
外部提升两术
在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应重视借助外部的经验、手段、工具等,提升管控水平。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学习先进经验,规避未知风险。
在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交易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也吃过知识不足的苦头。
在欧美国家,企业放账率超过80%,坏账率控制在0.5%之内,远低于国内5%的坏账率。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做支撑。在美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用身份证,一旦有所失信,会形成终身记录,因此整个社会信用氛围相对良好。另外,也依赖于企业多年积累的风险控制方法。可借鉴的基本流程构成为:客户额度申请-现金流和财务成本评估-授信政策评估-回款控制-逾期催收-坏账处理-信用管理报告。同时,国外企业普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信调查和商账追收。
在与国外企业的交易中,要注意各国法律和银行信用等有所差异,必须全面了解对方政策,确认完整交易环节,防止出现钻空子的行为给自身带来损失。曾有企业出现过,与外商签订抵押合同,由于未同时在国外当地政府进行登记,在催收欠款时发现该财产早已被有效抵押。
二、借助金融工具,寻求外部支持。
虽然现款现结更加落袋为安,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际是更多的客户要求更长的信用期和更大的信用额度。
为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可通过加大现金折扣等方式,让客户主动把资金提前拿过来。
在进行信用风险较高的出口和投融资等经济活动时,企业可考虑采用抵押、质押、商业担保、融资担保、信用保险、保付代理、信用证、共同账户等方法转嫁或规避信用风险。
风险的全面控制,仅靠企业内部的数据积累和催收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经济下,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寻求更多解决办法。如:对于恶性疑难欠款,可以委托专业商账追收机构进行催收;对于重要客户或订单,也可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信评估。此外,企业之间可成立信用联盟,定期开展信用交流,在一定程度内共享信息。
(作者供职于北大方正集团IT软件事业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