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年素英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方面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文章在阐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理念
  
  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不断传播到加拿大、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风险监测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流程。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是选用风险对策、实施管理措施的前提,也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1992年9月,美国COSO公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业务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遵从性等目的,旨在提供合理的保证,而由单位的董事会、经营者及其他成员实施的一种过程。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欧美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公司丑闻促成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结合。在此背景下,2004年9月,美国COSO在广泛吸收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用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并被众多企业用于风险管理领域。
  2006年6月,国资委制定并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2008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了进一步的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观点不一,但已形成共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所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语义表达形式,二者具有同一性。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弱化内部控制环境,由此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组织架构上,实行的是校院系的结构,容易形成独揽大权的现象,国家缺乏对高校的管理和监督监管,存在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难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人力资源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训、晋升、激励机制,在领导干部任用上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没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社会责任上,存在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部分教师工作上缺乏责任感,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不强,没有把教书育人的理念深入内心;在校园文化上,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职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二)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不够完善
  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4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主要是针对企业设计的,而高校所适用的是2001年6月23日实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该规范第三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高校内部控制仍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上,观念狭隘。
  (三)高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高校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不熟悉,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各种风险还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事实上高校存在着许多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基建立项、招投标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科研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和招生就业风险等。这些风险一旦转化成现实,将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COSO认为: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的规模扩张,高校的各种风险也随之凸显。风险评估要求高校要及时识别、分析高校运行中的各项风险,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同时,高校应当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等相关的风险评估管理活动,风险意识普遍淡薄,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五)监督力度薄弱
  高校监督对保障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监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外部政府财政部门监督方面并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在单位内部监督方面,由于单位存在“内部控制人”现象,有关纪检机构很难真正发挥监管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在内部审计中存在人情因素,并不能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形成潜在的内部监督风险。同时,对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惩罚与激励机制。
  
  三、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高效的内部监督,增强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参与力度,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防范资产流失;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理论和业务学习、案例警示教育等形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修养和素质、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等方式,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等。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规范
  目前,我国高校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大多还停留在会计的内部牵制以及内部审计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单纯地依靠会计控制已经难以应对内外部的风险,急需引入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陈竹在《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调查情况调查研究》中指出:“60%的人认为‘内在动力不足’是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主要因素。55.80%的人认为单位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主导者。被调查者中认为高校对风险有控制手段的占29.4%;有基本控制手段的占57.5%;没有控制手段的占8.3%;未回答的占4.8%。”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应把握好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重要方面。加强高校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形式,可以由财政部或教育部组织内部控制、会计、审计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研究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规范。
  (三)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企业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内部风险因素包括: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到每一位教师,大家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不同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事先的充分认识和防范。高校可以建立包括财务、管理、信息情报、安全、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四)建立健全高校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和收益并存,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2009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房产设备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等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风险评估和评价,高校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风险评估意味着风险控制不再是被动地通过各个环节设置好的控制活动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或发生,而是通过主动地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进行预防。高校进行风险评估不能只停留在会计领域,要扩大到科研、教学、基建、后勤、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领域,对影响高校运行发展的重大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并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五)完善高校监督制度
  不断完善高校监督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的作用。政府通过对高校经济工作的巡视和审计,以及定期的资产评估,加强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行为等的监督,从而改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政府对高校监管不到位的现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等方式,对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认可,并有效利用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对高校的评估结果,以加强社会力量对高校的监督。在内部监督上积极鼓励教师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参与管理和监督。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作用,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机构中的定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保持其独立性。同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要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从制度上约束人,以达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目标。
  总之,高校发展应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并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余有.财务危机运营――企业理财安全机制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5-67.
  [2] 耿建新.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6-152.
  [3] 王玉春.财务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4-46.
  [4] 王晖,郑宏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2):115-116.
  [5] 陈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调查研究[J].财会月刊,2010(2):6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8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