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 敏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本文对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素、可靠性与相关性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计也从一个有助于个体经济控制其经营的系统,发展到一个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
  
  一、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
  
  (一)真实反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二)实质重于形式
  “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三)中立性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
  
  (四)审慎
  “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五)完整性
  “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二、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其中,重要性是支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个具体特性,“如果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的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基本一致。
  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密切相关。
  
  三、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其影响,并在相关会计期间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现金收付制则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并在当期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
  目前,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的会计准则普遍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原则。因为,在真实反映方面,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即: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了企业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和事项,还反映了企业未来收付现金的权利和义务,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容易随着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而变化,甚至被利用来进行信息操纵,因此,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比现金收付制差;现金收付制是对经济事项的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可验证性,也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现金收付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投资者的现实利益。
  对于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论。但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十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因而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就是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将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露信息的补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选择决策需要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四、从计量属性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历史成本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进行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如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
  一般来说,在真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在可验证性方面,历史成本信息优于公允价值信息。传统的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取得或交换时付出或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计量的,这些金额都是客观的数据,具有可验证性,因此具有可靠性。然而,即使历史成本在资产取得日与市价和可变现净值是一致的,但随着市场变化和时间推移,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会发生变化,所以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是在市场公平交易状态下获得的价值信息,并随着市场变化和时间推移而更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或未来事件的结果,证实或者更正先前的预期并会在决策中起作用。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公平的交易;另一方面有些会计要素可能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照的交易价格而只能估计,从而使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会计界对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也存在争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改善的方法。如:在历史成本原则下,一些主要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的后续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减去备抵项的方法,即部分采用公允价值,以提高历史成本计量的相关性。我国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实行有限引入,也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兼备的权衡之计。因为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资本资产市场还不是真正的活跃。此外,中国的诚信体系还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有限引入公允价值是一种科学的、谨慎的、提高信息有用性的举措。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5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