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新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绪缨
【摘要】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的特点,论述了“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各种思维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指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是进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劳动者。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功能。这是因为,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同于一般性(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更不同于主要运用人的双手进行具体操作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劳动价值学说,体力劳动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短,而脑力劳动价值的大小则应取决于其能动性和创新程度,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脑力劳动巨大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须从历史、人文、心理、思维等各个层面较细致地进行剖析。
(一)高级脑力劳动者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为高深的知识所武装的劳动
他们所掌握的高深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性,可使其劳动的创新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因而其劳动支出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实际上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的众多巨人的肩上)。知识的历史积累性,是高级脑力劳动者的超常智力之源!
(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异常艰辛的劳动
不仅需要高度专注,还需要创造激情。当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进行到紧张阶段时,就会象艺术家进入创作高潮一样,工作与休息是很难明确区分的,因为进入高度活跃状态的思维活动很难遵循通常的作息时间。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在做梦时,也会突然闪现出一个“创意”来。这也充分说明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高强度性。
(三)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
因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同劳动主体瞬时的心境、情绪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可贵的创意、灵感、顿悟的涌现,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是转瞬即逝、难以重复的。这是创造性脑力劳动与一般性(重复性)脑力劳动的根本差别。
二、“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提高的关键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通常认为,人类具有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器官――“大脑”,是人类所以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最根本的标志。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而人具有“创造性思维”,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分水岭。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因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高级形式,能不断产生“创意”(creative idea),在思想观念上产生新的飞跃,这是一切创新之源!因为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一切实践上创新的先导,更具根本性。一个人在思想观念上如果因循守旧,只会循规蹈矩,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在行动上必然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求具有这种思想状况的人进行创新,就象缘木求鱼,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创新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突破),只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飞跃,创新的实践才能实现。
(二)“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
创新能力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以己知为起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陈出新,提出新理论、新学说、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往往能引发社会秩序的变革;在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创新成果往往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当今世界,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世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
较具体地说,“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对现实世界没有的东西进行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通过对自己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构筑新的形象。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时是最富想象力的幻想家。
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
2.质疑能力
质疑是对世界上各种各样已有“定论”性的东西进行质疑。因而质疑能力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于人无疑处有疑),是一个人探索精神的表现。一个人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则无进矣。
3.记忆能力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积累和保存知识,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加工必须不断有新的材料输入。学习就是从外界吸收各种思维材料,通过记忆内化于自己的头脑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加工,使之活化和扩展,才能从已知创出新知,不断丰富、发展已有的东西,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否则,头脑空空,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是决不能闪现的。因此,博学强记,往往是一切有大成就的学者的显著特点之一。如当代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陈寅恪、钱钟书等就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要什么材料都可以很便捷地从电脑上查到,今天还谈什么记忆能力,已完全不合时宜了。须知,电脑上的东西,都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没有经过记忆,使之内化和活化于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收到“积学以储宝”的效果。
4.自信能力
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心很强的人,独立自主性是创新人才的核心品质,其创造能力往往就蕴藏在独特、鲜明的个性中。
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特立独行,不迷信任何权威和已有的定论,而能坚持不懈地通过自己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源源不断地开创出原创性的成果。
5.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具有的敏锐、正确而深刻的预见能力。洞察能力的提高,虽不能完全排除天赋的因素,但主要是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能“见微而知著,鉴往而知来”,其中隐含着许多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以上各种能力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运用,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对“创造思维”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前已指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大脑。人的大脑是极其复杂、高级的思维器官。人类思维具有多种形式,较深入地分析,可作如下细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非逻辑思维又可细分为: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和哲学思维(悟性思维),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一)逻辑思维重“理”,具有推理严谨、定量分析精密等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来实现。逻辑思维对确定性、可量化事物的认识,可以编成严密的程序,用计算机模拟再现。”
(二)艺术思维重“情”
主要表现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创作,要达到以情感人,作品的内含不仅不要求精确性地描述,反而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给人较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因而古往今来,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情景交融,善于表达出许多人心中所有、而自己又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能超越时空、扣人心弦、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赞叹,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哲学思维重“悟”,同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有着直接的关系
禅宗讲求的“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一般地说,“所谓悟,是运用直觉、灵感、想象、联想、类比、假设等手段,经过思维的飞跃,突然了解、领会、判断以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现象。”大量实践证明,对确定性事物的认识,有赖于理性;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认识,则有赖于悟性。许多表面上看来不确定的无序现象,实际上其中也是深藏着一定的有序性的。大量无序现象中的有序性,是不可能直接用计算工具“算”出来的,而有赖于高智慧的人通过悟性思维“悟”出来,据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艺术思维与哲学思维都具有不追求精确、清晰、规范和可量化的特点,这是它们之间的共性。那么,我们又应怎样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在呢?
哲学思维可以看作是艺术思维的升华和超越,因为它更具深刻性,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世界!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亦称《道德经》),全书只有5000字,被尊称为中国智慧的源头。其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来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出既高屋建瓴、又包罗万象的大视野和大智慧!因而被称为世界哲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普遍地尊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皇皇大著《史记》中作“老子韩非列传”就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申子、韩子……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哲学所包含的超越时间的真理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司马迁不惜长期忍受世人不能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用血泪写成的《史记》,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融合在一起,是用老子的哲学思维观察事物的卓越范例,也是司马迁本人以其大视野、大智慧融入其中的生动体现。
(四)直觉、灵感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
哲学思维重“悟”,“悟”孕育“创意”(creative idea),而“直觉”与“灵感”则可以看作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这是由于“直觉与灵感”思维能发挥独特的突破性的创新作用。许许多多为人敬仰和怀念的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奇谋”,科学家特有的“顿悟”和“豁然贯通”等等,都是在说明直觉与灵感思维在关键时刻建立的奇功。
爱因斯坦依据自己的科学创造实践,得出结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还认为:在科学发明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提出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于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在这里,是将直觉与灵感并提,说明它们之间有共性。共性在于:直觉与灵感都是非逻辑思维方法,当逻辑思维方法失效时,得依靠非逻辑方法来开辟新路;直觉与灵感,都发生在潜意识领域,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交融的结果;都是基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经外界信息的意外激发而突然地显现的,表现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不可能是无源之水。
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积学以储宝”(《文心雕龙》,见前引)形成了智慧的潜力,灵感是在环境比较宽松、心灵自由自在、从容不迫、无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力突然闪现的;而直觉则是在遇到外部强大压力,情况非常紧急、千钧一发的情况下,潜力突然发挥出来的。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射石的故事,可较好地说明这一点。
(五)以管理会计师面临的时代挑战为例,分析人的思维方式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会计师提供的专业服务如果还停留于程序化、计算性的水平上,这一类职能已完全可为信息技术所取代,其专业性服务价值近于零。因为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定量的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完全可以比人脑做得更快、更好。但电脑不管怎样先进,还不可能有“人性”,人脑产生精神现象的方式,还不能仅靠计算程序的执行来实现。因而,“艺术思维”与“哲学思维”所能做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见前引)电脑就无能为力了。基于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师的自立、自强之路,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质量,特别要在提高人文底蕴、哲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借以不断增强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能力。由此而取得的超常智慧与洞察力(见微而知著、鉴往而知来的能力)和超常的想象与感悟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思路、大视野、大气势,则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无法取代的。管理会计师在这些方面取得的优势就足以使他们的专业性服务无可替代,从而完全可以充满信心,走向自己广阔的自立、自强之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6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