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新 吴 非

  【摘要】高等学校为适应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大量举债,笔者所在学校向世界银行贷款9000万元,从保证学校人员、公用、专项经费看,几乎无力偿还贷款。本文着重从高校贷款的现实根源、高校贷款引发的现实风险及高校贷款的调控等三方面谈风险的防范。
  
  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正在成为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近年来,贷款解决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困难,扩充了教育资源,但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贷款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困难,少数高校甚至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这些现象都加大了高校贷款的风险,阻碍了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强对高校贷款的调控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大量贷款的现实根源
  
  银行和高校共同掀起了一股盲目贷款扩建的热潮,而政府调控方面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大量贷款的一个原因。
  
  (一)高校迅速扩招成大量资金缺口
  高校在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此后6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上升到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这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求逐年增长。但高校建设的扩张却遭遇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瓶颈,政府投资增长缓慢,学生缴费空间狭小,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因此,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资金缺口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高校贷款需求赢得银行主动合作
  银行根据高校已有的国有资产总值,认为贷款回收有物质保障,贷款风险较低,而且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高校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收入稳定,因此银行看好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前景。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使银行以主动姿态与高校合作,尽量满足高校的贷款需求。
  
  (三)政府最终承担风险引发贷款冲动
  高校事业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高校贷款风险的转嫁过程中,政府与高校、银行三者之间的博弈政府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最终风险将转嫁给国家财政。当高校不能偿还贷款而影响正常教学活动时,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会出面救助学校;当学校通过提供学费标准或维持原学费标准压缩教学科研经费等手段来偿还贷款时,会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不满,政府还是会去关注和救助;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采取诉讼、高校破产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救助高校。正是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导致了高校和银行的盲目贷款的冲动,造成了高校贷款扩建热。
  
  二、高校贷款引发的现实风险
  
  (一)引发高校财务风险
  现实中,高校普遍缺乏风险观念。高校贷款规模大、投资期限长,多用于购置土地、后勤、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由于还本付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加上贷款结构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往往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各项工程和师资力量配比尚未进入正常教学和科研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引发银行金融风险
  银行一般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学校,不会倒闭,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未按商业贷款条件严格审查,也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这一做法极大方便了学校申请和使用贷款,造成学校贷款上的随意性。因此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造成大量的呆滞贷款,引发金融风险。
  
  (三)引发政府财政风险
  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国家对高校贷款没有实施过多干预,但事实上大规模贷款的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来承担。当高校正常活动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时,或者银行给政府施加诉讼或者破产压力时,政府不得已要为高校的贷款“买单”。久而久之,如果这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控,政府承担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必定会造成财政上的重大损失。
  总之,高校贷款负债越来越多,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高校资产负债率偏高,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偿债能力极其弱小,一旦资金链开裂,将引发金融风险。高校的特殊性质决定贷款风险最终将转化为财政风险,加大政府监管控制力度迫在眉睫。
  
  三、高校贷款的调控
  
  (一)高校要做好风险预警
  高校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大搞建设形成债务风险,坚决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贷款高校必须基于财力可能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之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高校切不可把利用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要在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动脑筋、想办法,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
  高校还应建立贷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高校要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
  
  (二)银行要加强风险防范
  高校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211”工程院校、省级重点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由于各高校在学生分配、生源、财务收支、声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贷款在不同学校的风险程度及综合回报是不同的,银行应对各高校区别对待,严格控制高校准入,并将营销重点定位于前两位。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有效控制对高校贷款总量,合理调整结构,实行差别政策。综合考虑对高校贷款总量和比例,适度控制高校贷款的规模,在积极优化存量贷款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和用好增量贷款;从银行内部来说,要加强内控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严格高校贷款事前审批,完善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控制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局面。
  
  (三)政府要强化风险监控
  政府面对高校高负债率的问题也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动作。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直属高校贷款行为的规范和资金管理。同时,还制定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控制模型》,通过一系列指标测算,对贷款规模过大的直属高校给予风险警示。从2005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职能作用,加强对各级高校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要确保高等院校的贷款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率,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在贷前对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贷款投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认定其贷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确定贷款的额度;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的项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贷款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才能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真正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6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