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会计准则出台的现实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一梅

  [摘要]财政部近日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中国会计改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财政部近日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17项会计准则相比,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规范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容比较全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或计量方法。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除极少数事项外,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让财务信息更可靠
  
  这次发布的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比如,在具体准则中,部分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准则又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许多人注意到,新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但却没有注意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必须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时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换言之,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这就是新准则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具体体现。
  
  二、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再比如在非货币交易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三、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和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
  
  四、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使治理层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为治理层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分别根据业务的性质披露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并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损益、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信息。企业在次要分部报告中,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并且上市公司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分部报告》的推出,对于证券投资者及证券从业人员,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证券分析人员将可以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更容易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在建立盈利预测模型时,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降低投资风险。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会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公司的会计政策需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赋予企业很大的调整会计政策的权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者分析的难度。但新准则仍然无法杜绝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在香港、台湾甚至会计和法律制度非常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已经被证明。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方面做得是好是坏,都需要他们睁大自己的眼睛。
  
  五、创新交易的规范处理提高了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可比性
  
  随着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创新交易,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创新交易日益增长,例如股票权证、买断式债券回购以及各种结构性存款产品等。如果对这些创新交易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则会使得上市公司对这些交易的处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可比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股份支付准则等对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报表使用人对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比较。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强体现在各个准则中,《分部报告》的发布正是体现了监管机构的决心。
  
  六、新会计准则使公司重组、兼并活动更加规范
  
  目前,中国公司重组、兼并活动的频繁发生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例如业务兼并、权益互换等,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规范要求。新企业合并准则在诸多方面对这类交易的处理进行了规范,例如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购买法进行处理,从而使得上市公司兼并活动的会计结果更为可比,也更加公允地反映了经济交易的实质。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

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债务重组确实有可能增加当期利润,提高其每股收益。但这种做法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债务重组利得毕竟是债权人而不是所有者做出的让步,过去将其不经过损益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实在是特殊背景下的权宜之计,现在将其计入损益,不是“白”的变“黑”,而是正本清源。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获得的债务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这个前提条件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新准则的滥用。
  
  七、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提高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中运行的各种成本与风险。普华永道2001年1月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调查研究报告发现,一个国家(地区)的透明度与其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
  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资本跨国流动人为障碍的逐步减少,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而逐利性是资本跨国流动的首要动机,一个不透明的市场,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相对要低,这一市场取得跨国资本的成本相对要高。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会计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业务活动不断创新,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应这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而诞生。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弥补了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等事项规定的空白,还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吸取了发达国家对于复杂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经验,并充分考虑了中国转型市场经济的特点。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上市公司及其财会人员,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还是相关监管机构以及报表使用人,都需在有限时间内适应和理解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为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公允价值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而且,上市公司还需改进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以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例如,需要系统地记录被投资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财务信息,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要求,即投资方需对被投资方会计政策不一致进行调整,投资方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方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方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等。又如,需要系统地记录公司资产、负债有关计税基础的信息及其后续变化的信息,以满足所得税准则的要求。
  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大大趋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上市公司价值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财务信息更为可比,是过去几年内,中国政府为更有效地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血脉所推行的卓有成效的战略决策之一;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将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任何好的准则或规定都需要有效的实施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何保障新准则的贯彻落实是当务之急。上市公司可以及早制定自己的转换计划,从而尽量减少准则的转换成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7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