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户借贷需求特征变化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延敏 宋增芬
摘要:农户未来借贷需求状况是过去的借贷经验、现有及未来家庭经济状况、农村借贷市场状况的综合反映,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不仅需要了解农户的已发生借贷行为,更需要把握反映农户预期的借贷意愿变化状况。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户未来借贷需求变化的特征主要有:农户对未来借贷资金使用意愿的变化导致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下降;农村信贷政策区域化特征形成了农户未来融资次序表现为亲戚、正规金融机构、朋友;农户的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关键词:农户未来借贷需求;借贷意愿;融资次序;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76-04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强省之一,一直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尤其在农村金融方面。近年来,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不断改革而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就其行业规模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也即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农户及农村乡镇企业的借贷资金需要,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长期存在。本文根据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进行的650份入户问卷调查所获取基础资料进行研究。由于山东省区域发展差距巨大,自然形成鲁东、鲁中和鲁西,研究分别从三个区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及乡镇,共选择了33个村,样本村中随机选择农户进行调查。样本农户的户主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90%年龄在30-60岁之间,89%家庭的年纯收入在4万元以下,与山东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基本一致,样本代表性较强。调查内容分为已发生和未来三年的借贷意愿两部分,涉及借贷来源、用途、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农户借贷行为的问题。
农户借贷行为作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基础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受数据的制约,对农户借贷的已有研究通常是基于已发生的借贷行为展开的分析,这使研究的结论只能反映农户借贷行为的结果,而不能反映农户的借贷意愿及借贷动机的状况。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相同调查样本的农户的已发生借贷和未来借贷意愿对比分析,探讨农户借贷需求的变化特征,以服务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
一、文献综述
大多数学者对已发生的农户借贷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而对于未来农户借贷意愿的考察却很少,因此农户借贷意愿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何广文等(2005)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借贷意愿和农户信贷获得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曾经获得过贷款、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财产对于农户的贷款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储蓄则有反向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得到贷款,而家庭收入越依赖于非农收入、家庭财产越多的农户越不容易得到贷款。[1]熊学平等(2007)调查发现农户意愿融资渠道与实际融资渠道背离,农村普遍存在农户间友情借贷但并不是农户的初始意愿,农户的潜意识偏向正规匿名信贷市场。农户的初始意愿与现实相悖,原因在于在融资制度安排下信用社的利益驱动。调查在初步分析中得出了耕地面积、文化程度、经济活动类型、年龄以及参与信用合作的程度均对农户的融资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力有多大则无法得知。进一步运用二项分布的Pr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户借款意愿和实际借款需求都与农户的耕地面积和农户的经济活动类型有关,且呈显著性正向影响,其中耕地面积对农户的借款决策起着最重要的影响。农户是否为信用社的股东与农户的借款愿望、实际借款需求应呈高度相关的关系,模型结果给予了否定。[2]刘洁,秦富(2009)基于对河北省43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对未来农户金融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农户的期望借贷规模、期望借贷用途、期望借贷期限、期望借款途径、期望年利率及利率敏感性、期望还款渠道、期望借贷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农户借贷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金融需求特征看,大多数农户未来一年借贷规模集中在5000-50000元,而对5000元以下的小规模借贷和5万元以上的较大规模借贷需求并不强烈;农户期望的借款用途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主要用于孩子上学、建房和婚丧;农户期望借贷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农户期望的借款渠道首选是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其次是民间无息借贷;大多数农户期望年利率越低越好,只有极少数农户认为所承受的利率高低与项目有关,大多数农户对利率比较敏感;农户期望的还款方式首选非农经营收入,其次是农业收入;绝大多数农户期望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借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信用社社员身份、农户家庭经营土地面积、农户家庭净资产水平以及农户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认知对农户借贷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3]
通过对农户借贷意愿的文献整理可以发现,学者在农户借贷意愿方面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仅仅涉及到未来农户借贷需求的很少的方面,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影响农户未来借贷需求的因素通过模型进行论证分析,只有刘洁、秦富对农户未来借贷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农户未来借贷需求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理论不健全,没有关于对农户借贷意愿的定义、特征、影响因素系统研究,最重要的是相对于过去的农户借贷行为,未来农户借贷需求发生了如何的变化没有学者进行对比说明,因此农户借贷意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农户借贷需求变化特征的分析
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下降。被调查农户的未来借贷行为发生率仅为33.9%, 而已发生借贷的这一比例为60.8%,农户借贷意愿下降了26.9个百分点,降幅达44%,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弱化。由于农户借贷具有小额化、高频率的特征,因此借贷发生率的显著下降,需要考察借贷额度的变化。
(一)未来小额借贷需求的快速下降导致借贷发生率显著下降
农户的大额贷款需求意愿旺盛,小额贷款需求意愿显著下降,但小额贷款资金仍是农户需求的主体。由于农户的贷款规模较小,5万元以下贷款额度所占比例在90%以上,5万元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的标准,因此研究将5万元以下界定为小额贷款,以上为大额贷款。由表1可知,小额贷款的借贷意愿从94.7%下降至81.4%,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其中借贷意愿的下降主要体现在5000元以下(下降了22.7个百分点),而2万元以上额度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而大额贷款的未来借贷意愿则上升了13个百分点,5-10万元之间的贷款意愿尤其旺盛,增长了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造成农户贷款额度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户收入增加弱化了对1万元以下小额贷款的需求,而对2-5万元借贷额度需求的增长反映出现有的小额贷款品种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对大额贷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农户的大额借贷需求仍受到抑制,这一点也反映在农户平均贷款额度 的增长上,未来平均贷款额度(3.4万元)较已发生(1.9万元)增加了1.5万元。
可见,农户未来小额借贷意愿显著下降,大额借贷需求旺盛使得借贷发生率显著下降,但导致贷款需求额度结构的大幅度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借贷资金的使用用途才可得知。
(二)借贷用途意愿的变化使得农户对大额长期借贷需求增长
从历史上看,由于农户收入水平低下,日常生活收支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因而生活性借贷一直是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用途,虽然90年代随着农户收入的增长,生活性借贷需求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这一基本格局未发生改变。研究采用某种借贷用途占整个用途的比重来反映借贷用途结构的变化。本次调查的农户未来借贷用途意愿仍反映出此种状况,54.2%的农户借贷用于生活,45.4%的农户用于生产。与已发生借贷的借贷用途发生率相比,生活性借贷上升了3.2个百分点,生产经营性借贷下降了2.5个百分点(见表2),农户借贷用途结构变化微小,无法解释农户未来借贷意愿的下降,需进一步分析农户的具体借贷用途。
1.购建房和婚嫁的借贷需求增加,子女教育、看病的借贷需求减少
表2显示,农户的购建房和婚嫁的借贷需求增加,购建房借贷需求为22.3%,上涨了3.5个百分点,婚嫁借贷需求上升至11.8%,增加了6.4个百分点,而看病和子女教育的借贷需求则分别下降了2.2和2.9个百分点。由于不同借贷资金用途要求的资金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农户借贷行为特征需求发生变化。随着2003年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2位数的水平增长和收入不平衡的加剧,增强了购建房和婚嫁在家庭支出中的硬约束特征,使得农户倾向于通过借贷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使得购建房和婚嫁的借贷需求增长。而看病的借贷需求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生病具有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是2007年在山东省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了农户的借贷需求。90年代以来子女教育在农户支出中占较大份额,2007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在山东省的实施,以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都降低了农户对子女教育借贷的需求。购建房和婚嫁和看病和子女教育两类支出具有不同特征,前者支出集中、额度大,后者支出较为分散、额度小,两类借贷用途需求的一增一减,带来了农户对大额长期借贷需求的增长。
2.经商和非农业生产的借贷需求增加,农业的借贷需求减少
农户用于扩大农业生产的借贷需求比重从34.6%下降至28.2%,减少了6.5个百分点,而非农业和经商则分别上升了2.3和2.5个百分点(见表2)。农业借贷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近年来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再扩大到奶牛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已初步形成了功能互补、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补贴制度,这些政策弱化了农户在农业投入中对借贷资金的需求。而非农业生产和经商由于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农户倾向于借入资金,这类资金需求相对于现有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特征,表现为单笔借贷额度较大的特征。
3.农户借贷需求的不确定弱化
由于农户借贷的生活化和不规范化特征显著,没有固定期限的借贷占比较高,达到35.7%,但调查结果显示未来这一比例快速下降至3.2%,降低了32.5个百分点,尤其是向亲戚邻居的无期限借贷,更是从31.0%下降至1.8%(见表3)。原因是农户对借贷资金需求尤其是生活性借贷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户无法准确预见未来的借贷资金需求,形成借贷意愿小于实际借贷需求的状况,导致借贷发生率下降。在问及是否有借钱打算时,有约5%的农户回答“没什么打算,看需要”真实反映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户对生活性小额借贷资金需求减弱导致无期限借贷大幅度减少。
农户借贷资金用途的变化使得农户对中长期大额借贷资金的意愿增加。由表3可知,1年以内的短期借贷弱化,1年以上尤其是2年以上的中长期借贷需求增长快。1~2年及2年以上的借贷意愿分别增加了11.9和18.3个百分点,而1年以内的借贷需求则较为稳定,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短期借款意愿很弱。农户对大额借贷意愿增长小额借贷意愿下降反映出农户的短期、小额借贷的满足率较高,中长期、大额即5万元、1年以上的借贷需求未能满足。农户借贷需求意愿从小额、高频率的硬约束信贷需求转向额度较大、低频率的长期信贷需求的软约束导致农户借贷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反映出农户借贷需求并非已经满足或需求弱化,而是借贷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4]
(三)农户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农户通常的融资次序为内部融资、熟人借贷、自发性融资合作组织(如合会)、民间私人金融组织(钱庄,典当行)、正规金融组织(农信社,农发行,商业银行)。[5]研究采用不同融资来源的借贷发生率来研究农户的融资次序,得出山东省农户的融资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农户未来融资次序为亲戚、正规金融机构、朋友,与通常农户融资次序存在差异,正规金融机构超越朋友成为优先的融资渠道。原因在于山东省许多地区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展了贷款证、信用村、小额贷款和多户联保贷款业务,提升了贷款覆盖面,例如临沂苍山县的农户未来均选择贷款证方式,未来借贷发生率为40%;而临沂市沂南县近70%以上的农户选择了多户联保,该村未来借贷发生率更是高达52.9%,表明贷款证和多户联保提高了农户借贷的积极性。选择这种借贷方式农户的已发生借贷,采用贷款证的农户占21.5%,多户联保占16.4%,二者合计达到了37.9%。两类业务具有额度小、期限短(通常在1年以内)、无需担保品并能相对快速得到资金的特征得到了农户的认可,极大提高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发生率。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朋友,使朋友的借贷发生率下降,说明适宜的信贷产品已经部分满足了农户信贷需求。
二是农户的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此种路径产生依赖。由表4可知,农户对借贷来源渠道的选择较多地受已采用渠道的影响,突出表现亲戚邻居和正规金融机构2个渠道。我们用借贷发生率来分析,在对未来借贷渠道选择意愿上,已采用亲戚邻居渠道的67.7%农户,有53.9%的农户仍选择这一渠道,选择已使用过渠道的农户大约占80%,而选择其它渠道的农户不足20%。在正规金融渠道的选择上,已采用正规金融渠道的20.4%的农户中,有10.2%的农户仍选择这一渠道,选择已使用过渠道的农户大约占50%,而选择其它渠道的农户不足50%。但在朋友渠道上路径依赖现象不显著,希望继续采用已使用渠道的农户比例仅为34%(见表4)。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农户对已采用的借款渠道,如借款手续、借款条件、利率水平、借贷成本等更熟悉,已有研究表明借贷手续的复杂性是影响农户选择借贷渠道的重要因素,而对已使用借贷渠道的了解必然降低农户对借贷手续复杂程度的认知,而正规金融渠道由于借贷手续的复杂性较亲戚邻居更强,因而其路径依赖现象较弱;另一方面已有借贷关系的建立使得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从而提高了再次借贷的可得性,而借贷可得性是农户在金融抑制市场下考虑的首要因素。[5]
三是农户的大额中长期借贷资金融资次序的路径依赖现象仅在于亲戚邻居和朋友。农户对大额借贷资金意愿的融资渠道更多的来源于亲戚邻居,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大额信贷意愿在下降,融资次序为朋友、亲戚邻居、正规金融机构,而已发生借贷的融资次序为正规金融机构、亲戚邻居、朋友。从大额借贷看,已发生借贷中从亲戚邻居获得的借款占2.2%,未来提高5.5%,从朋友处获得的大额贷款从1.2%上升至7.3%,而正规金融机构恰恰相反,从2.0%下降至1.4%(见表1),反映出农户倾向于从朋友和亲戚邻居获得大额资金,农户对大额借贷资金的融资次序的路径依赖现象仅存在于亲戚邻居渠道。而农户对中长期借贷资金的融资次序也表现出相同特征,在1年以上的借款中,农户希望从亲戚邻居处获得借款从14.0%增加至34.0%,从朋友处借款从5.1%增长至16.9%,而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渠道比例从10.6%下降至9.1%(见表3),反映出农户倾向于从朋友和亲戚邻居获得长期资金。农户倾向于从朋友和亲戚邻居获得长期大额借贷资金的意愿,与民间金融通常只能提供小额短期借贷,正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大额借贷和现状完全背离,反映出农村金融市场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突出表现在农户的大额中长期借贷意愿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机构存在不对称。[6]
三、结论
第一,农户对未来借贷资金使用意愿的变化导致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下降。农户对购建房、婚嫁和非农业的借贷需求增加,子女教育、看病和农业生产的借贷需求减少以及农户借贷需求的不确定弱化带来了农户借贷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表现在对小额短期借贷需求下降,对大额中长期借贷需求意愿上升,反映了农户借贷需求并非已经满足或需求弱化,而是借贷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二,农村信贷政策区域化特征形成了农户未来融资次序的表现,即亲戚、正规金融机构、朋友,说明创设出的能够有效利用“乡土知识”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第三,农户的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其中对大额中长期借贷资金融资次序仅在亲戚邻居和朋友渠道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突出表现为大额中长期借贷意愿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机构之间的不对称,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需要重视农户融资次序选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熊学萍,阮红新,易法海.农户金融行为、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制度需求指向研究――基于湖北省天门市的农户调查[J].金融研究,2007(8).
[3]刘洁,秦富.我国农户金融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435名农户的调研数据[J].技术经济,2009(4).
[4]纪志耿.农户借贷动机的演进路径研究――基于三大“小农命题”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6).
[5]李江.中国农业文化特征与农户的融资次序[J].上海金融,2004(10).
[6]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