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永和 蒋国洲

  摘 要:农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出口额是反映海南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海南省农产品出口不仅会大大提升海南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会有力地促进海南省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26-05
  
  一、农产品出口与海南省农业的发展
  
  海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农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南农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们应当看到,农产品出口额是反映海南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推动农产品出口可以大大提升海南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促进海南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1.推动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海南农业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深化国际分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每一个参与贸易的国家都从中受益。海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优良的热带及海洋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热带作物以及水产品的出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使海南农业的优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获得比较优势的利益。[1]
  2.推动农产品出口是提高海南农产品质量、提升海南农业产业档次的重要手段。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揭示“挑剔的消费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2]不可否认,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标准更严,这种高质量、严要求虽然是海南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但是,其潜在的高回报也会成为提高质量实现出口的动力。同时,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新技术的运用,也能有效地避免国内低水平的循环,获得“学习效应”,提升海南农业产业的档次。[3]
  3.推动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学习国外农业产业组织经验,引进国外农业企业管理经验及生产技术。海南在农业产业组织、企业管理以及生产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少的差距,要实现农产品的出口,海南就必须向国外学习先进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这无疑可以帮助海南农业走出小农经济,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1.出口总量小。2007年海南农产品出口32716.4万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366.2亿美元的0.95%,约占海南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这与海南省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热带高效农业作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都极不相称,不过这同时也显示海南农产品出口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2.增长速度加快,但增长并不稳定。自2002年以来,海南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均远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的平均增长水平(见表1),是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这显示,海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也显示近年海南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是得力的。但是,不稳定的增长速度也显示海南并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出口“拳头”产品,许多产品的出口目前可能还处于试单的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出口市场和出口渠道。从历年的出口情况可以看出,某些产品前几年有不错的出口势头,但是随后几年却出现了下降,甚至一些产品从此销声匿迹。
  
  表1 2001年-2006年海南及全国农产品出口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3.水海产品出口初具规模,增长稳定,果蔬及热作产品出口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海南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五大类:水产品、果蔬饮料及罐头、热带果蔬(花卉)、胡椒和畜禽产品。其中水海产品长期以来在海南农产品出口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占海南农产品出口的90%,且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而热带水果、蔬菜、花卉以及胡淑的出口近两年增长迅速,但是绝对数量仍然很小,仅占农产品出口的约5%;畜禽及其产品主要为数量不多的供港活猪、活鸡和冰冻鸡。可见农产品出口品种单调,名牌产品缺乏。
  4.出口市场较为单一。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越南、香港等,但出口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出口市场集中于贸易技术壁垒高筑的发达国家,对于应变能力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海南外贸,将增加扩大出口的不确定因素。
  
  三、制约海南省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
  
  1.缺乏有实力、有出口渠道、带动幅射面广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间的竞争。一家一户小生产或缺乏实力的出口企业不仅很难应对进口国日益严格的农产品技术标准,而且也没有能力在世贸规则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总体上说,海南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也呈现出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的局面。海南的瓜果蔬菜产品迟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南目前仍然缺乏有实力、有出口渠道、带动幅射面广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缺少外向型龙头企业,一方面难以组织大规模地针对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生产,使许多有出口市场的优良品种因组织不到货源而无法出口;另一方面,分散经营也使生产的质量难以控制,不仅形不成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无法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另外由于缺乏有渠道的出口企业,海南的许多农产品只能依靠外地出口商出口,这也是出口增长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海南的荔枝有质优、上市早的特点,但是,由于海南缺少直接对接高端市场的荔枝出口企业,只能跟外省的贸易中间商做低端市场生意,从而造成海南荔枝出口有6到7成是由广东客商完成的。
  2.深加工程度低影响海南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化发展。海南虽然具有环境、气候、劳动力、土地和海洋等资源优势,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低、转化率低,长期以来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四多四少”现象,即:质量一般的产品多,质量好的产品少;大宗产品多,特色品牌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小型加工企业多,大型加工企业少。在食品加工企业方面,截至2008年10月底,有124家出口企业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注册登记或检验检疫注册资格。果疏方面,目前加工转化率很低,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有些还是空白;畜禽产品方面,目前全省注册的出口肉类加工企业只有一家,注册的出口加工产品仅一种,说明海南的出口肉类加工仍处于萌芽状态,畜禽产品出口尚处于起步阶段;水产方面,加工出口的企业大多数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产,虽然目前撑起了海南农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但规模都不很大,也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加工能力和出口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加工能力较弱,如即食式的高附加值水产品至今还是空白,影响了产品的外销。由于加工业发展的滞后,大部分原料被低价收购到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加工出口。
  3.出口营销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贸易促进机制不完善。海南陆地水体水质优良,空气清净,绝大部分土壤洁净,生态环境优良,是生产水产、畜禽、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应当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农产品的最好“卖点”和最大的“品牌”。尽管海南目前在国内已是名闻大江南北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6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之一,但是,海南农产品的这些优点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形成任何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与企业和政府的品牌意识不强、出口营销力度不够有关。

  另外,由于海南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农产品出口急需加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但海南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出口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生产者由于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进口国的质量标准,根本就不敢走出国门,只能在国内市场努力,或者是盲目走向国际市场到处碰壁。此外,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4.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程度低影响产品质量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海南农产品在种养和加工过程中,疫情疫病防控、农兽药残留监控、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从2006年3月海南省组织的迎接欧盟残留监控考察团的预检情况看,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农兽药和饲料的销售和使用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二是种植、养殖期间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和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自我检测能力不强、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真正实行“公司+基地”生产管理模式,且实现种养、加工、外销一体化管理的企业目前只有海南“松正”荔枝和“万钟”香蕉两家企业。2006年,在获得出口卫生注册的3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能够对收购原料实施硝基呋喃代谢物、四环素属和氯霉素自检的企业只有2家。[4]在水产品中,海南部分市县养殖的对虾和罗非鱼多次因为绿霉素超标而不能走出国门。果汁方面,尽管出口欧盟的订单较多,但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药物残留超过欧盟的限量标准而无法对欧出口。海南的冬季瓜菜具有季节、价格上的明显优势,但种植过程中违规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的现象严重,农药残留问题隐患很大,组织出口时难以达到输入国的安全卫生要求。
  5.运输不畅带来时效差、保鲜难、价格高等问题,是扼制农产品出口的另一大瓶颈。海南口岸线长,港口多,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差”格局,与国际运输网络并不相连,没有班轮定期靠港,集装箱运输到东南亚和欧美都要经广东或者香港转船,从而延长了运输时间,增加了运输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增加了农产品运输保鲜的难度,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大大削减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40尺集装箱为例,2006年运往韩国釜山港,海口港需要6天的时间,运费2250美元,而深圳盐田港运往釜山仅需3天时间,运费1700美元,浙江北仓港仅需35小时,运费1300美元;运往美国西海岸,海口港需要3400美元,而深圳只需2800美元。如菠萝从海口港装运,经香港转船,再运往日本,一般需要12天左右,但是从深圳直达日本仅需4天,这对鲜活农产品出口业说,影响是巨大的。出口美国的荔技,正是因为转船耗时过长而造成保鲜难度大,只能从外省口岸装运出口。
  
  四、扩大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1.大力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出口的生产养殖基地,形成种养-加工-储运-外销产业链。目前海南省缺少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农产品生产仍是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实现规模化生产。针对这种现实情况,要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在大力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发展不同类型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从传统的“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向“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方式转化,发挥公司在技术、生产、流通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基地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按照自然地理气候和农业区划的要求,形成各类有比较优势而又特色突出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带动出口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而逐步改变海南省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等现状。
  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应包括种养殖基地、热作产品基地、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出口港基地。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协调政府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产品国际营销,打造海南自己的品牌。
  (1)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办成真正的国际性交易会。“海交会”是对海南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的一个良好平台,把“海交会”举办成真正的国际性交易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海南农产品国际知名度,而且也可以让海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农户了解世界农产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利于海南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
  (2)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海南省政府应制定政策重点资助企业和行业组织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对海南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海南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资助出口企业通过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
  (3)建立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靠科学技术和对生产的全程监控,稳定产品质量。同时,建立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包括标准单位的实际单价、产品基本成分(成分标签)、食品营养质量(营养标签)、产品的新鲜程度(出品日期),使产品能够按质论价。选择具备条件的商品品种,鼓励行业组织制订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通过认证方式在出口企业中广泛推广,并在主要出口市场进行重点宣传推介。
  3.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大力发展保鲜包装业。农产品一经过加工,就立马身价倍增,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产业链上连接农民和市场,处于非常关键的战略制高点,承载着农业产业化的重任。海南拥有许多独特甚至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农产品资源,如槟榔、椰子、咖啡等,但是却没有产生几个走向全国市场的知名产品,还在扮演着为人作嫁衣的尴尬角色。作为国内几乎唯一的槟榔产区,槟榔加工业却被湖南拿走,海南沦为廉价的原料供应地。针对这一情况,海南省出口企业要加快产品升级,出口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扩大农产品出口。目前已拥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椰树、罗牛山、春光、南国、金盘等,作为海南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省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这些企业开发出口产品,积极带动海南省农产品的出口。
  保鲜包装业的滞后发展目前已成为海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瓶颈。因此,海南省应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保鲜包装业,克服这一现实问题。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生产和管理国际标准化,是海南省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应当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用,改善出口农产品的物流条件,提高出口效率。
  4.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高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能力。
  (1)强化对出口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积极推动良好农业规范(GAP)技术应用,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生产模式的改进,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建立可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加强对肥料和农药合理使用的监测和管理,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引导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加快推进种植、养殖方式转变,引导各地发展符合防疫条件要求的适度规模的种植、养殖,加强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全面提高我省动植物疫病监控和防治能力。

  (2)强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环节的控制。加强对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和引导。通过国家免检、树立名牌等扶优扶强政策,引导企业自觉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推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模式,强化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鼓励出口企业获得GAP、GMP、HACCP等与国际要求一致的认证,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
  (3)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引导和督促行业组织和出口企业提高自检、预检能力,加强行业、企业实验室建设,培养专业检测人员。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取得实验室国家认可,重点加强和完善出口优势农产品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工作,提高海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实施“种子工程”,大力选育和培植具有“季节差、名优特”的优良品种。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好的品种是成功的一半。如海南的“妃子笑”荔枝,正是由于品质优的特点,引起美、日、加和欧盟的高度关注,现已成功打入日美市场。在澄迈试种成功的500亩牛蒡,亩产达2000多公斤,也是由于品质和规格满足了日本市场的消费需求,上市季节能填补国际市场空白的优势,引起日本、韩国的广泛关注。海南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引进、选育、培植、推广等发展计划,建议由省农业厅牵头,并综合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海南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的特点来实施“种子工程”。
  6.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
  (1)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农产品出口重点区域大力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执行出口合同、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出口企业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的可靠性。发挥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对农业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2)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选择水产、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和商品协会,实行企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合作、行业自律、共同对外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加强相互协调和行业自律的同时,代表企业与政府进行对话和谈判,使其在维护企业利益、开拓国际市场、突破技术壁垒和解决贸易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出口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有关协调活动。
  (3)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在海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实行“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引导农产品市场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杨帆.大国需要动态比较优势[J].银行家,2002,(2).
  [4]李小幼,杨祖江.打造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通道[J].中国检验检疫,200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