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谁的新三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木易

  一边是热情洋溢的政府、券商和投资人,另一边则是冷眼旁观、将信将疑的企业。在对待新三板时,这两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三板的热潮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甚嚣尘上了。券商们纷纷开始跑马圈地:内部设立专门的三板部门、申请主办券商资格;外部则是抢夺高新区资源,比如西部证券目前就已经与20多家高新技术园区签订了协议。
  “新三板”盛宴中的另一个推动方则是全国近60个高新园区,“几乎每一个园区都推出了财政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以武汉东湖高新园区为例,其园区企业在挂牌后能得到150万元的财政补贴。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和浦东新区财政局去年8月出台的新政中,不仅新三板挂牌企业能有50万元的额补贴、其主办券商也能获得20万元的补贴。
  在其中追逐机会的,“还有一些小的投资人。”启迪创投董事总经理罗茁说,在其所投的公司中,已经出现了这类投资人的身影。这些投资人大多一次能买入50万至80万股、很多都是浙江公司。“他们会在我们投资后跟进,看的就是新三板的机会。”
  但事情的另一面却是,对很多企业而言,“上还是不上”这仍然是个问题。“如果能上创业板、中小板,如果能拿到VC/PE的钱”,请给一个去新三板的理由?
  
  机会 一个大市场
  
  对于新三板市场来说,2011年恍若一条分水线。在此之前,新三板少有人问津。
  张云峰所在的申银万国是第一批参与筹建代办股权转让系统的三家券商之一,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介入新三板的券商仅有五家。因新三板业务在其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所以少关注、低投入的情况使得这几家券商的三板业务并不那么乐观。目前只有申银万国一家是盈利的。
  申银万国新三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并不是依靠挂牌主办券商的收费,而是依赖新三板公司定向增发时的财务顾问收入。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有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了共计24次的定性增发,融资总额为11.73亿元。
  关于新三板,终于在2010年底来了个360度大转弯。“很多券商都跳出来了。”某券商人士说,其中很多此前从没有接触过三板业务。目前共有44家券商获得了新三板主办券商资格。
  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接受拟挂牌企业委托推荐挂牌的券商必须要有注册会计师为其尽职调查出具审核意见。所以券商在各大高新区延揽新三板业务的同时,其内部也在逐步加大对团队的投入。
  一般而言,一个新三版项目团队都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行业分析师和证券专业人士组成的四人团队。以西部证券为例,其总部的代办股权转让团队在人员配置上已经超过100人。这个规模已远远超过申银万国的三板业务团队。
  “关键还在于市场前景的诱惑。”上述券商人士说,大多数人都认为,新三板的机会长远而言并不比创业板差。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等此前对创业板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源、储备了很多企业项目资源,因此成为了创业板的最大受益者。
  在创业板开闸的前4个月中,50家上市公司的承销中,平安证券以成功保荐和承销7家拔得头筹,国信证券以4家次之,海通、中信和招商证券以3家紧随其后。仅以平安证券为例,其承销的7家公司总计募集资金44亿元,其从中赚取的承销与保荐费用就达到了2.25亿元。这种趋势迄今仍未减弱,根据WIND的统计,今年1月份共有22家券商承销了35家企业的IPO,合计收入为12.2亿元。
  按创业板的形势估算,即使新三板按照首批选择10-15家园区试点、按每个园区中能有10%的企业挂牌初略估算,未来一至二年内的挂牌企业数量将达到500-800家。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总经理程晓明认为:未来新三板的总容量在1万家左右。其中的融资费用、做市费用不容小觑。
  何况在推荐挂牌之外,券商还有其他投资机会。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行,《规定》明确表示券商自营可投资于“经证券会批准或者备案发行并在国内金融机构柜台交易的证券”。
  
  相争 园区各谋划
  
  新三板扩容的消息一出,直接的结果是与之相关的张江高科、中关村等概念股在春节后集体走强;开发区板块也由此高举高打,海泰发展、东湖高新、苏州高新等一度涨停,其他诸如南京高科、中炬高新、大港股份等期间的涨幅都超过5%。
  这种连锁式的反应,惊醒了一些“一开始还没明白过来的高新园区”。中部某高新区人士坦诚,对园区而言有更多的企业开始为外部所了解,“也有利于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对企业的吸引力”。与最初的开发区相类,高新区的竞争如今也不可谓不激烈。
  “以我的体会,新三板首先不是给VC或者园区机会,而是给了创业中的中小企业机会。”启迪创投董事总经理罗茁说。其所在的清华科技园区目前入驻的创业企业就有几百家。而整个中关村高新园区的相应数据是2万家,苏州工业园区是1万家。罗茁认为,企业不妨把上新三板看作是上第一个台阶,此后再上第二、第三个台阶,“企业的融资可能是多次的”。
  创业板动辄高达50倍、80倍的市盈率确实令人眼馋,但2009年10月开启后的创业板其诸多定量的IPO要求却也使得不少企业被挡在了门外。以北京九恒星科技为例,这家2009年挂牌的新三板企业“经过几年发展其实已经够得上创业板标准了”。但够得上与能上却是两回事,“现在排队上创业板的企业多得是”,一家VC人士指出,目前的创业板排队企业有的都够上主板了,“都是优中选优的”。
  “新三板却不同,即使亏损的企业、即使你当年的销售收入只有1000万的企业也可以放到新三板上来。”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部董事总经理陈永飞说。在新三板这里没有人因为企业小而把其拒之门外。由此看来,新三板反而真正具有“创业板块”的功能。
  “虽然新三板的规模很小,但是它具备和主板一样的职能。”申银万国代办股份转让总部总经理张云峰指出,新三板还有主板所有没有的优势:价格低廉、速度快、成功率高。挂牌时间“最快两个半月,一般四个月”,而A股则动辄一年两年。何况新三板的成功几率极高,“我们目前是百分百能上。”张云峰说。
  罗茁认为,这是小企业应该抓住的一个机会。“新三板也能融资”,目前15-20倍的市盈率在新三板是很容易盘活的。这显然还不是“成长性很强的企业”,以中海阳为例,该公司增发时的市盈率高达85倍。而2010年底诺思兰德的增发已然令人咋舌,其增杂价格最终定在了21元每股,但仍被抢购一空。彼时其二级市场的公开价格也不过30元,更为重要的这家公司2010年上半年还亏损110多万元。
  从投资人和园区的角度看,挂牌新三板还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乃至并购的机会。金和软件总裁栾润峰就透露,一些投资机构曾看中金和的价值而主动找上门来。他认为原因就是“金和上了新三板”:数据都很齐全,企业价值很好地显现出来了。金和是在2007年12月27日挂牌的,是新三板的第24家公司。
  
  瓶颈 还是效率
  
  然而,新三板的种种优势还并不能完全说服周航,易到用车网的这位创始人对新三板充满了疑惑。有这种疑惑的也并非只是周航,最早挂牌新三板的某企业人士就说:如果当初有创业板、我们肯定不会选择新三板。
  挂牌新三板能给公司品牌带来多大增值?周航对此也并不以为然。“或许有一个好处,就是给高管套现提供了一个路径。”因为股份可以流通了。但作为创业企业“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高管、骨干尽可能地锁定”,流动对其也没有价值。
  这种悖论,券商、园区也认识到了。“高新技术两头不缺钱。”长城证券场外市场业务部总经理张赞松认为。
  不过,相关人士最大的疑惑依然是新三板的“融资效率”问题。“从理论上说我们是一个公众公司”,上述新三板企业人士说,这意味着要跟上市公司一样公开经营状况,“但却没有公募功能”。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只挂在上面当模特”,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光超认为,加强融资功能是新三板的安身立命之本。
  对一个高速发展中的企业而言,“融资的效率是第一位的。”周航说,募集同等数量的钱肯定要比较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而在大量VC/PE资金追逐好项目时,一个公司的融资时间可能也只要两个月,这甚至短于新三板的挂牌时间。
  目前新三板的融资效率确实受到了质疑:要融资就要再做定向增发,但在2010年上半年之前这个市场的交投又不活跃。尽管对新三板公司的估值在逐步上升,但是能否形成稳步上升趋势,亦是令人担心的一点。彩讯科技董秘戴万方此前接受采访时曾指出,2008年机构给他们的估值只有5倍市盈率、最高也就7倍。
  根据深交所的信息,2010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披露、完成的定向增发预案多达10宗,而2009年的对应数据仅为4例。而对比2009年创业板公司IPO总计1618亿的融资金额而言,新三板自2006年开办以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到的总共11.73亿元简直就不值一提。
  而且转板的绿色通道迄今尚未开通,也令新三板企业似乎看不到前进的空间。“在新三板上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然后实现转板,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设计。”上述最早一批新三板挂牌公司负责人表示,但遗憾的是目前新三板公司还不能升到创业板。该负责人指出,在美国上三板后,半年内若条件符合就可以转到纳斯达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1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