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风电行业:风险还是机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亚东

  
  2007年金风科技的上市造就了风电行业的一个神话故事,而风电产业的辉煌也从此拉开了序幕据统计,2007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330万千瓦,累计达到556.17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121%、114%,增速第一,预计2008年市场需求还将远远超出预期,国产设备的新增装机容量年增长速度为60%-70%左右。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证明了风电行业的风华正当时,然而随着整机市场步入成熟阶段,年度平均增长率会下滑至10%-20%左右,因此,国内风电行业将逐步洗牌。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脚步还能走多远?制约这个行业的因素有哪些?现阶段介入这个行业是否合适?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金风科技董事、副总经理刘同良,华能新能源执行董事、总经理赵世明,新天域资本执行董事常运东。
  
  《投资与合作》:目前中国风电行业中有多少企业、现状如何?
  刘同良: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6家风电企业,但是到了2007年底较有规模的企业已经达到40家左右,这就是行业增长太快导致的结果。现在风电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2006年以前的整体市场份额中,外资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优势,然而到2007年底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6%,超出了外商的44%。国内的企业也已经从过去的一枝独秀改变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尽管行业市场份额的前三名排名依旧没有改变,但是市场份额之间的差距却在迅速缩减。近两年随着风电市场的迅速发展,在风电设备制造、整机以及主要零部件的市场中有很多的投资,实际上这些大型装备应该是集中度非常高的,目前全球前十大制造商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0%左右,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不合理的,很多没有竞争力的制造商都会面临着行业洗牌的问题。
  
  《投资与合作》:新天域资本一直重点关注风能和光伏发电产业,及相关的原料、装备制造业,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在这个产业链中最具有投资价值的环节是哪一个?
  常运东: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约为0.6元,相对于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成本最接近于煤电成本0.3元;从经济上看风电的大规模应用最为可行。光伏发电产业布局日趋完整,相关企业技术日趋成熟,为光伏发电的推广奠定基础。随着下游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成熟和装备国产化的推进,相关原料生产和装备制造企业,包括从多晶硅生产到太阳能电池制造、从风机轴承、叶片等零配件生产到整机装配,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与合作》:如何在这个产业链中选择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常运东:对于新天域资本来说,新能源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行业,我们基金在中国已经投资了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新能源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投资经验。比如:产业链系统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团队的经验、行业人脉、国际公司研究对比等,我们不单单给企业投资,我们更加关注投资后的企业发展,用我们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行业资源,帮助企业一起成长。所以,我们首先对新能源产业细分,产业链分解,从关键零部件中选择优秀的企业;然后分析其工艺技术成熟,盈利模式清晰的企业。当然,优秀管理团队非常重要。
  
  《投资与合作》:请各位共同回答一个问题:这个行业是否存在投资过热或将面临洗牌?
  刘同良:我认为这个产业是长期向好的,主要是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利益。第一就是中国的风能资源本身不存在任何“瓶颈”,如果从新能源里面寻找重要的替代能源,资源的储量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风能就解决了这方面的优势。从中国第三次的风能资源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陆地风能资源可开发的储量大致会有6亿至10亿千瓦,而海洋、海上资源也不少。到去年为止,我们国家总的地面电力有7亿度电。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主要电力总的容量大概应该在14亿千瓦左右,因此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资源上的基础因素决定了这个产业很大。
  常运东:从中国的能源战略、环保战略来说,也决定了这个领域必然是中国长期综合发展的领域。中国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估计能够开采40年左右。其他的像在石油资源对外的倚赖程度越来越大,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国家肯定要寻找资源储量丰富的可替代的能源。虽然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因为基数越来越大,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会减缓,2006年是133万,比2005年的新增容量增长107%,应该说也是超过了2005年以前累计的容量。2007年增长了330万,比2006年新增容量增长了147%。但是从今年我们预计不会有去年的那么高速的增长了,有可能达到100%或80%左右,从明年开始这个增长速度估计可能会下降。
  赵世明:从持续的角度讲,有风力发电、中小型水电、生物制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这些领域较多,但是真正能够产业化、大规模发展,最接近市场化运行的或成本是市场可以接受的,就是风力发电。
  
  《投资与合作》:如果整体产业发展速度下降,加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个产业的利润空间是否也会下降?
  刘同良:2000年中国在风电的投资成本是每千瓦时装机容量投入成本为12000元左右,但是现在每千瓦的装机容量投入成本大概是8000元左右,我想随着机型越来越大型化,生产的批量化,尤其是今后如果能够实现风电装备的标准化,再加上一些新型的材料不断的出现,成本下降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投资与合作》:现在国内的装备制造包括上游零配件有很多企业,你怎么看这里的机会?
  刘同良:目前,中国的零部件特别是电控系统、变频器、关键轴承依赖进口,但是其他零部件以国产为主。叶片、电机已经出现了投资过度,因为叶片的制造比较容易,很多厂商都可以承受,仅我们知道的厂商已经多达20家。但是,这个领域也有一些新未开发的环节,比如齿轮箱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就相对不足,尤其是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齿轮箱的零部件现在还非常短缺少,如果能够突破技术“瓶颈”,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赵世明:这个行业年轻、有朝气,刚刚进入市场导入期,选择进入一个朝阳行业是正确的,但是也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和竞争,才能产生行业的领导者。可能产业制约的“瓶颈”就是整机制造的整体水平,整机的装配和零部件的支持、工艺水平、设计水平,原材料的水平是这个行业的综合配套能力,要发育成熟还需要三至五年或更长的时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2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