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贸易失衡的经济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泽荣 徐 艳 傅 瑜

  [关键词]中美贸易;美国贸易失衡;中国贸易失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 美贸易失衡不仅引起中美两国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 注。人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产生的原因,提出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各种 各样。然而,如果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 中美贸易失衡有其必然性。因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就只能从这个必然性中寻找。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理论体系。①在本文中,我们只运用马克思的部分经 济理论,以分析中美贸易的失衡是怎样产生的。
  
  一、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导言”中,马克思谈了他在《经济学手稿》基础上未 来的写作思路。在准备写的5篇中,第四篇的内容是:“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 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1](46)从马克思的这一写
  作提纲可以看出,马克思 是把国与 国之间的商品的输出和输入看成是“生产的国 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是 在国际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交换②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世界 唯一的生产关系的背景下,国际交换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私人之间的交换。“私人交换产 生 出世界贸易,私人的独立性产生出对所谓世界市场的完全的依赖性”。[1](105)
  运用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看见,当代的中美贸易 关系以及中美贸易的失衡是在新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的国际分工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的国际转移,即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生产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产业从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生产 这些产品的“世界工厂”。
  为了专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美国政府和私人都把投资大量投到IT、生物和航空航天 等高科技产业,而将过去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实体经济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从而使美国 经济日益空心化。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Ne w Economy),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存。在经济强劲 增长的势头下,第一,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工资)不断上升。2007年1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 过的一项法案规定最低小时工资为7.25美元,但到2009年7月平均小时工资已经达到18.56 美 元,是法案规定的2.5倍。第二,由于产业向外转移,美国投资和消费的物质产品不得不大 量依靠进口,物质产品消费的40%来自其他国家。第三,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使人们更倾向于 负债消费,从而使储蓄急剧下降。美国的个人消费占到了GDP的3/4左右,而私人储蓄率从20 世纪80年代的10%连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5%以下。除1998―2001年外,美国政府更 是一直处于负储蓄率状态。这样,美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距越拉越大。第四,经济的强 劲发展也使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坚挺状态,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元都处于升值的通道 中。坚挺 的美元虽然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但却使美国的贸易逆差 更为严重。
  在美国将这些所谓“夕阳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中国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 型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土畜产品、工艺品、 五金产品、纺织品等;20世纪80年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产品,其次 是原油和成品油;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上升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但鞋类、纺 织品等在中国向美国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家具协会称,中国家具产量的大约40% 销往海外,其中一半出口到美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有人曾经想过没有“中国制造”(的产 品)的日子,但却做不到。
  我们可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的将来,只要美国仍然不发展自己国内的与人民 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仍然从中国进口,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的 贸易顺差就还将继续下去。
  
  二、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
  
  如果说,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论证了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产生,说明了一国 通过商品的输出和输入产生对世界市场的完全依赖性,那么,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理论则为我们分析国与国之间贸易失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 ;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 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1](26) 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不是同一的东西,但“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 别。”[1](36)然而,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出供分配、 交换、消 费的对象。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我们仅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不仅创造出消费的材料和消费的 对象,而且“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1]( 29)生 产出“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1](30)马克思还强调,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 的客体, 而且创造着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1](29)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观点虽然没有区分国内和国际,但我们认为,马 克思的观点是能够用来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资料)的生产之分;消费也有生产消费 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但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最终是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了生活 的消费。而直接满足人类吃、穿、住、用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基 础。因此,马克思说,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的客体(物质对象),也生产出消费的主体(消 费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有一个是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 问题。很显然,如果美国不愿意消耗自己国内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资料,那么,它就只能消 耗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物质资料,否则,美国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 都成问题。一方面扩大进口,而另一方面又限制出口,美国就必然是贸易的逆差,而中国也 就必然是贸易的顺差。根据EC排行榜,2008年2月,中美两国100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中国 对美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大都是日用消费品,例如服装、鞋类、床上用品、家具和旅行 用品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除了粮食、大豆、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仪器仪表 是顺差外,其余的,如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汽车等,都是逆差。其结果 是:前20种商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25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110亿美元,即中国顺 差148亿美元,也就是美国逆差148亿美元。

  
  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没有虚拟经济的提法,只有虚拟资本的提法。但我们认为,虚拟资 本膨胀的结果形成了与实体经济日益脱离、且相对独立的虚拟经济。因此,我们应该研究马 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虚拟资本是与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构成的现实资本不同的一种资本形态。它们是货币资本 ,是一种“以钱生钱”的生息资本。虚拟资本包括各种有价证券:汇票、国债券、国库券、 股票、不动产的抵押单等。它们已经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的价格有不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 资本的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中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 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2](530)“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 利证书 ,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 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2](531)它们的资本价值“纯粹是幻想的”。[2](529)
  虚拟经济虽然是在虚拟资本膨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从根本上说虚拟经济是为满足实体 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虚拟经济已经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在运行轨道上也出现 了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呈现出相对的对立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实体经济。根 据成思危(2003)[3]提供的资料,1997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为140万亿美元, 仅仅3年 之后,到2000年底达到了160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 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 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 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这也就是说,10年的时间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增加了22.5倍,相对于 GDP的总量增长了62倍。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当今虚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王爱俭(2004)[4]主编的 《虚拟经 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美国的GDP中,目前物质生产(实体经济)所 占的比重已不到30%,虚拟经济的比重已超过70%。 从个人来说,当代美国人的财富中有82% 以上是金融资产,这还不包括房地产。因此,人们持有的财富越来越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脱 离。
  我们认为,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问题不在于虚拟经济的规模超 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而在于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的幻觉在美国产生了两个错误 的结果:
  第一,美国民众不是从从事实体经济活动中获得财富,而是热衷于从虚拟经济活动中获得财 富;不是崇尚储蓄,而是养成寅吃卯粮,“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习惯。这可从2000 ―2006年美国金融资产构成情况的两个数字看出。一是2000年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金融 资产总额的25.7%,2002年增加到26.6%,但此后年份这一比例连续下降,到2006年所占比 重降为22.7%。但另一方面,证券业所占的比重却从2000年的21.2%上升到2006年的22.4% (见表1)。二是,2006年银行业所占的金融资产比2000年增加了37.4%,而证券业所占的 金融资产却增加了76.6%。
  
   第二,美国的虚拟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政府产生幻觉,从而陷 入负债累累的“透支经济”中,即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4财政年度创 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逐年有所下降,2007财政年度为1628亿美元。2009财政 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这是2008财政年度赤字4550亿美元的3.5 倍 。它相当于美国GDP的11.2%,是1945年以来占比最高的。对2010-2019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 字,美国白宫行政管和预算局预计将累计达到9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累计是7 万亿美元。
  按照国民账户体系,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S-I=CAB)。既然美国的私人储 蓄和政府储蓄都为负,那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问题。马克思 对社会再生产分别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进行了研究。从价值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 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划分为 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商品 交换,即Ⅰ(V+ m)=Ⅱ(C)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并使两大部类的价值得以实现,社会 再生产也才得以继续。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马 克思将社会产品的物质构成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非纯粹理论上的假设,而是事实 的表述。尽管社会产品千差万别,但每一种产品不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就是作为消费资料 使用。虽然有些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又可用作消费资料,可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总会扮 演特定角色,或者是生产资料,或者是消费资料,所以某些产品既可供个人消费,又可用作 生产资料的现实,丝毫也不会影响这种分类的正确性。”[5]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当代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划分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超过第一、二产业 的发展。这一趋势也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美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1.5 ―1.9%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2―2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75%以 上。美国经济的“白领化”使美国不仅消费资料依赖进口,而且生产资 料也大量地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就在所难免。与美国相反的是,虽 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0年到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在加速推 进,农林牧渔业人数从53%下降到44%,产值比例由27%下降到15%,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这一根本方针没有变,“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没有变。服务业虽然有所提高,就业 人数从16%上升到24%,但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变化不大,维持在32%左右。而以工 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虽然维持在18%左右,但产值却由41%上升到52%。中国把握住 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不仅成为一些国家人民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而且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中国形成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贸 易顺差的根本原因。
  
  五、马克思的汇率理论
  
  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要 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之间的交换,或者说,货币之间的交换是国与 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基础。货币之间的交换就涉及货币的兑换比例,即汇率问题。正因为这样 ,马克思不仅把汇率看成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且认为汇率是一种更复杂的 经济关系。[6](313)马克思也研究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认为,一国货币(不管 是金属货 币还是纸币)如果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这只是纯粹名义上的变化,因为,这时的贬值所引 起的只是两种货币相互交换比例的变化。只有当货币的实际价值降到名义价值以下引起汇率 的变化时才是真实的贬值。

  马克思的汇率理论表明,汇率问题纯粹是个经济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分工导致商 品在国与国之间运动(进口与出口),进而产生必须用货币结清对外支付差额时发生的一个 问题。在研究汇率问题时应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
  但是,在今天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一些人出于政治的需要,总是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 题说成是政治问题,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甚至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强加在中国头上,力 图用压人民币升值的办法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而且,他们并不去区分影响一国贸易收支的 究竟是名义汇率还是真实汇率。这些显然都是违背汇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第一,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人民币 升值而下降(见表2)。这就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美国的贸易逆差)与人民币的升值( 美元的贬值)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两者不是高度相关的。这是因为,(1)多数中 国占优势的低端产品,在美国早就不生产了。因此,美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也要 从其他国家进口。(2)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约半数是办公用品、服装鞋类、玩具和其他塑 料制品,但它们只占美国产出的4%。(3)对美国而言,即便人民币升值15%或20%,中国仍然 是某些 商品成本最低的生产者。美国最终或许只能为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导致其通胀加剧, 甚至造成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第二,按照汇率经济学的原理,衡量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小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真 实汇率,即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汇率;判断一国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的依据不是双边 汇率而是多边汇率,即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资 料,以2000年为基期,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00。2008年全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 . 88%;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升值12.66%。而2008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同比增 长 17.2%;进口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贸易顺差达到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 美 元。这就是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都升值,虽然使中国的进口的增长幅 度大于出口的增长幅度,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根本改变,反而仍 然以较大幅度增长。
  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说来自于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来自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也来自工业制成品出口 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中美贸易关系的分 析。☆
  
  注 释:
  ①Walter Eltis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 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是三本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参见J.C.Gilbert. Keynes's
  Impact on Monetary Economics.P.25. Butterworth & Co(Publishers)Ltd.1982.
  ②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 就没有交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形成[J].中国经济周刊,2003(14).
  [4] 王爱俭主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钟盛熙等.《资本论》与当代[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
  Analysi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Based on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He Zerong1 Xu Yan2 Fu Yu3Abstract: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were
  various.
  But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 were scarcely used.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 ,suc h as “production-distribution-exchange-consumption" theory,viutual capital theo ry, two-category theory and exchange rate theory, are still very useful in analy zing today's Sino-US trade imbalance.Key words: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US Trade Imbalance; China's Trade Imbalanc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