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产业安全预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丽萌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安全是指农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到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本文采用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界限对农业产业安全进行预警分析,在预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粮食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对本世纪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度的情况进行了估算。
[关键词]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界限;农产品进出口;粮食供给
作者简介:朱丽萌(1963―),女,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昌,330013),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单位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缺乏竞争优势。进入本世纪后,伴随关税降低、取消非关税措施以及市场开放,我国农产品是否已经受到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威胁,未来农业产业是否还是处在安全的状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预警分析
本文采用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界限对农业产业安全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度量产业安全的常用指标,结合农业自身的特点,本文选择以下四个指标作为衡量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1][2]
(一)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由于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本文采用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直接反映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农产品对世界出口额-农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农产品对世界出口额+农产品从世界进口额)。该指数值越高,表明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低。
(二)粮食自给率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在农业产业安全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采用粮食自给率作为反映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又一个指标。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粮食总需求。该指标值越高,表明我国农业产业越不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反之,则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
(三)农业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内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国内农产品贸易进口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农业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跨国因素影响越大,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安全度就越低。
(四)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内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国内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跨国因素影响就越大,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安全度也就越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出口量越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强。农业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太低,表明国内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针对上述四个指标内涵,并借鉴国内及国际经验,设置各指标的安全状态预警范围如表1所示。
二、我国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相关指标值的测算
根据本文建立的农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必须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粮食供需状况等进行预测。
(一)农产品进出口预测[3]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农产品关税、配额等多因素对农业进出口的影响,并经多因素筛选,最终确定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预测模型如下:
式中,IMPOt、EXPOt分别为t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亿美元),IMPOt-1、EXPOt-1分别为t-1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亿美元),OUTPUTt为t年的农业总产值(亿元),INFt为t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模型显示,我国农产品进口与上一年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与农产品关税、配额关系不明显。农产品出口与上一年的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上一年的农产品进口呈负相关,也与农产品关税、配额等因素关系不明显。
依据农产品进出口预测模型,模型中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采用指数平滑法得到,农业总产值则以2004年为基数,依据我国1998年以来平均增速5%进行递推,由此可以获得未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预测值。
(二)粮食需求与供给预测
本文粮食需求采用人均粮食需求与总人口之积进行测算。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粮食实际需求量,以及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的需要,参照1996年10月中国颁布的《中国粮食白皮书》对人均粮食需求量的估算,2000至2010年间我国人均380-390kg的粮食需求量是能满足我国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的测算,本文直接采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对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值,预测到2010年中国人口达13.77亿人。由此可以得出2001―201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的预测值。
本文粮食供给采用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产之积进行测算。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206亿公顷下降至2004年的1.016亿公顷。但降幅明显的是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085-1.138亿公顷之间,特别是90年代后期,粮食播种面积呈增长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一轮工业化的推进和种粮比较利益的持续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又呈快速下降之势。假定2000―2010年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速率与1980至1990年相同,则2000至2010年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从2000年的1.085亿公顷下降为2010年的1.051亿公顷。事实上,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降至0.994亿公顷,降幅之大,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2004年中央支农“一号文件”的出台,才扭转了下降的局面,达1.016亿公顷。由此,我们假定2004至201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亿公顷的水平上。其理由是:(1)20世纪90年代后期持续的粮食丰收,粮食出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致使粮食比较利益下降,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另一方面导致复种指数下降。扩大复种指数,杜绝土地撂荒,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仍有增长的空间。(2)中国新一轮的开发区热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乱占耕地的现象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支农“一号文件”,更是从具体措施上确保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工业化、城市化仍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受土地资源有限的制约,未来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世纪末,我国粮食单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单产最高水平,其次是1998和1999年。 1978―1998年间,粮食单产增长了78%,年均增长2.93%。此后,粮食单产一度有所下降,但2000―2004年间,粮食单产平均增长了2.05%。特别是2004年,在中央支农“一号文件”的促进下,粮食单产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6.65%。鉴于2004年粮食生产在中央“一号文件”利好的情况下单产达历史新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粮食单产最高水平期间的速度来度量未来粮食单产增速。1998―2004年,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0.44%。以2004年为基数,以0.44%为增速,预测到2010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为4744公斤/公顷。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现有5930公斤/公顷的水平。可见,本文设定的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其理由如下:(1)我国耕地2/3属中低产田,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潜力较大。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平均值差约在10―30个百分点以内。农业科技进步潜力大。(2)我国土地通过增加有机肥和平衡科学施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化肥施用效果,实现增产。(3)我国农业用水通过南水北调等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也可避免在很大程度上人均水资源贫乏等对农业用水的制约。
依据上述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预测值。
三、农业产业安全度的预测与结论
本文将农业产业指标安全状态分为四种,即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相应的安全等级为A、B、C、D,并分别给四种状态规定不同的分数范围[0,20],[20,50],[50,80],[80,100],分数越大,表明农业产业面临的危险越大。
依据本文的预测数据,可以得到2001―2010年农业产业各指标的预测值。通过农业产业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4]可以获得农业产业各指标安全状态分数值。
对各指标所映射的安全状态分数值Fi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出农业产业安全度综合指数S:
S=∑(WiFi/∑Wi)
式中,Wi是Fi的权数,S的取值在0―100之间。
假定农业产业各指标权重相同,可以得出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度指数。
表7显示,2001―2010年间我国农业产业处于基本安全到不安全的状态。同时,根据本文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尽管中国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做出了许多承诺,如减让关税及取消非关税壁垒等,但这些对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影响农业产业安全的首先是粮食供给状况。根据本文的研究,测算的农业产业安全是建立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公顷、粮食单产年均增长0.4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及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3.77亿人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是农业产业生存和发展状况。我国不仅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偏弱,而且未来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偏高。目前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时又难以抵挡突如其来的灾难(如禽流感的袭击和蔓延),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任重道远。
鉴此,农业产业安全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被侵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公顷以上;(2)应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用于农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和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以及用于改善农业基本设施等,以提高我国耕地的产出水平,确保粮食单产每年递增0.5%以上,最好能达到年均递增1%的水平;(3)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到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3.77亿人的范围之内;(4)应通过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份额,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要用好WTO给予中国农业的符合多边规则的保护,特别是“黄箱”和“绿箱”等支持政策,将农业补贴从农产品流通领域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从保障农业生产型补贴逐步向增加农民收入型补贴转移,以此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确保农业产业的稳定与持续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史忠良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4]朱丽萌.中国石化工业发展预测与产业安全度估算[J].现代财经,200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4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