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财务会计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晓军
2006年我国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在新会计准则下财务会计应如何进行教学,是值得会计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对新会计准则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
(一)明确“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且特别强调“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重点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是记录会计工作应由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四个环节组成,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特别是记录,轻确认与计量,具体表现在详细的规定会计科目设置与运用(账务处理)。而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大量使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第1~29号准则的第l条,基本上都是“为了规范……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而且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正文基本不涉及具体的账务处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可见新准则更重确认、计量与报告,轻记录。
(三)报表重心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增大盘存法的作用。传统报表的重心进一步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在新会计准则中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导,收益确定的混合模式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交易法与盘存法相结合,盘存法的作用增大。具体表现为平常基于交易确认收入、费用等要素,期末除进行传统的账项调整外,还通过对部分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较为广泛的减值测试,从而对日常按交易法确认的结果进行调整。
二是“收入费用观”进一步转向“资产负债观”。20世纪20年代,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大股东要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经营者。为反映经营业绩,就需要确定收益,从而强调权责发生制、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能得以真实反映(如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大量的待摊费用),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受托责任学派因注重收益,形成了收入费用观。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更重视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渐从“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这也成为我国新准则制定的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观下,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我国新准则的制定基本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成为这次会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此外,“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还有其他一些具体表现,如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不再采用直接摊销法或应付税款法;商誉不再分期摊销,而是每年进行重新估值,估值的结果则反映在损益表中;比较广泛地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四)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新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五)会计业绩开始由利润转向全面收益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提高。要求会计工作充分披露管理者的意图,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重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这也给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重点。
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在经济发展和强调能力的今天,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的学科。从复式记账法产生到成本会计产生,再到管理会计发展,一直到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而且会计研究方法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使会计从“无理论”到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逐步完善,无不处处体现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矛盾与统一。所以,目前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一般培养目标应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体目标则应是养成思考研究的习惯,打好职业判断的基础,拓宽国际视野,夯实理论基础。
三、新形式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方法
(一)教学重点转移 新准则重确认、计量与报告,轻记录的要求使财务会计教学中心也相应发生转变。过去是以账务处理为重点,过分强调会计分录;现在则应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为重点。
(二)注重能力培养 财务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职业人,培养的能力是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的必备品质。环境发展增加了会计主、客体的不确定性,而会计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会计的最终结果,即会计信息所包含的意义不确定,是由于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内在的缺陷,特别是与会计环境相比之下的滞后性,以及会计政策、方法与技术的采用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多个备选方案,也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这将可能使会计业务的处理存在着主观性,使财务数据与会计信息失去可被预测性、可比性以及可靠性,从而进一步地失去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这种趋势下,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在讲授一项新的交易事项时,可以遵循以下顺序:相关交易或事项,带来什么样的会计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其运用有何不同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是如何规定的等。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与研究,课堂避免一言堂,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组织学生讨论与评价。教师避免灌输分录,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要让学生既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要改变以前只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教学的目标式使学生在动手能力训练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而不能本末倒置。为此,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会计的记账训练主要练习什么,电子计算机广泛采用后练习什么,如何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与观念货币运动描述等。
(三)拓宽专业,强调数学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其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强调数学对于会计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会计学是关于数字的科学,会计通过使用复式记账法记录经济业务,同时也可以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放在平面坐标系中表现,人们在使用复式记账法反映经济活动价值流动来龙去脉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在坐标系中不同的矢量表示资金的流动。而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导向下,要成为“双师型”的专业会计老师,应该首先对新准则有一个正确深入的认识,并积极思考新形式下的会计教学新目标、新方法。
(编辑 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8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