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和风险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永海 张文生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至2006年沪市的数据,考察了风险和风险管理这两个审计需求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多利益相关者条件下,控制机制的成本共担,造成部分决策者可以转嫁部分监控成本给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了减少自己的风险管理成本,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审计需求服务将增加引起审计收费上升。同时还发现,当企业的风险管理披露程度较高时,审计费用越高。
关键词:审计需求 审计收费 风险
一、引言
从Simuic(1980)开始,研究影响审计定价因素的实证文献就出现了,有些解释变量的稳健性在不同国家和市场的条件下的检验结果都是非常良好的,如企业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固有风险等。同时许多前人在Simmti修正模型中放人的一些变量经实证检验出的结果或是与期望不一致,或是不同的学者检验的结果相差较大,AndersonllZeghal(1994)发现企业的内审和外审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而wallaee(1984发现内审和外审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此外,一般认为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其内控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费用,但有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认为导致以上实证结果自相矛盾或有违常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使用的Simunlc修正模型把审计费用视为审计师工作量的函数,这种观点的成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审计市场是竞争性的;第二,对同一家企业提供的审计水平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审计费用是成本的函数oHay等(2005认为以上条件对于审计市场而言,并不具有稳健性,而实证结果的异像性可能是由于在Simunic的修正模型中缺少了一些影响审计需求的解释变量。如果审计市场并非都是竞争性的(吴应宇等,2006),或者说审计提供的保证水平在企业间是波动的,那么不同的审计需求因素就会导致与审计师工作量无关的审计费用的异动。
本文从审计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企业中存在众多利益相关者,其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各种影响的外部性使得许多控制机制具有互补作用,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一,组织中利益相关者个体所面临的风险;第二,现有可以弥合上述风险的控制机制(内部和外部的)。本文认为企业中的大量利益相关者可以内生的影响企业对控制机制的需求(其中包括审计),因为少数决策者对风险控制机制的决策把成本转嫁给别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减少自己的风险暴露和用最小的成本弥合风险对自己造成的危害,具有正外部性的控制机制(如审计)就会受到欢迎,从而对审计产生更高的需求。本文利用沪市2004年至2006年A股数据检验了风险和风险管理这两个审计需求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影响审计需求的重大因素为风险因素,许多文献对此均有阐述,一般来讲,文献里常见的风险的代理变量包括三类:一类是利用存货和应收帐款作为风险的度量指标研究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第二类研究则认为企业的利润水平及其变化程度反映了企业的风险;第三类则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形式也能反映企业的风险,三类研究的结论均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则审计费用越高。如前所述,本文认为由于利益相关者出于对自身风险最小化的考虑会对企业的监控机制提出要求,当其觉得风险较高时必然愿意花更多的审计费用来确认风险,反之亦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利益相关者面临的风险水平与审计费用有正相关关系
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的实证文献,前人对此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些文献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另外一些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还有一些认为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有极少数研究内控质量和审计费用的文献发现两者之间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关系。此外许多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审计收费和公司治理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上述文献同样是以审计师的视角来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从审计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内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是内生决定的,由于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利益会提出对风险管理的需求,由风险管理导致的成本和风险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的(虽然可能并非本意),越高的风险管理需求导致越高的成本和风险共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被分担的成本越高,从而导致其余的利益相关者要求更多的具有正外部性的控制机制(外部审计)来减少其个人对风险和成本的分担,从而导致审计收费的上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与审计费用成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审计费用来表示审计需求,即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FEE来表示审计需求。Hay等(2005)发现有多种财务指标可以用来代理企业的各种风险,其中最常用的是企业的固有风险和利润指标。参照Hay等(2005)的研究,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引入以下变量:净利润(NETINC)、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RECTA)、资产回报率(ROA)、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INVTA)、负债率(LEV)和当年是否存在亏损(LOSS)。另外,本文提出了一些风险管理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出于自身需要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体现了企业自身特有风险。并从财务、符合性、环境、技术、内部过程和变革管理这六个角度来描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Knechel。2001),这些信息是企业在年报中予以披露的。这六种变量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0,计算时以同类变量的极大值为分母。某一企业此种变量值为分子,得出的值为相应的赋值。
对于这六种风险管理的严格定义以及筛选标准,本文参考了普华永道全球风险管理服务部提出的定义:财务风险管理(Risk-a),即财务风险的内部管理,包括流动性,第三方提供的信用评级等;符合性风险管理(Risk-b),即对相关法规的符合性信息,例如对环境风险的内部管理,对社会风险的内部管理等;健康和安全风险的管理(Risk-c),即对健康和安全的内部管理,例如火灾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内部过程风险管理(Risk-d),即企业对交易过程,生产连续性保证,对供应商的依赖的风险管理;变革管理(Risk-e),即关于一些诸如企业的组织、架构、活动,人事是如何进行管理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Risk-f),即对技术风险的内部管理,包括灾害恢复,应对技术更新风险等。对样本中每家公司的年报中对相关的披露程度予以分析,对于披露的程度,本文设立以下五个得分点,如果某一点在年报中予以了披露,就增加赋值―分,五个得分点分别为:对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括性定性描述;有关当年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有关以前年度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有关未来年度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对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标杆描述。
本文认为如果企业对某种风险越是敏感,那么在年报中他就会更多的披露对这种风险的态度以及采取的风险管理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对风险的敏感性是特定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和企业试图通过投入各种资源弥合此类风险的愿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利得与成本实际上在许多利益相关者身上是共同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成本最小化考虑,会提出对正外部
性控制机制的需求(如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披露),所以本文认为对风险管理的披露实际上反映了企业非常重视那些利益相关者自身所需要面临和管理的风险,与本文先前提出的假设一致,本文认为审计费用与以上六种风险披露指标有正相关关系。根据Careeo等(2002)和Klein(2001),采用了以下的控制变量:审计师是否为四大(BIG4),即由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因此其审计收费相对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要高,该变量为哑变量,如果是审计师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该变量为l,否则为0;独立董事比例(IND),即众多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水平越高则审计费用就越高,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的董事会更能以全体股东的价值为工作目标,因此选择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企业规模(LNASSET),即Hay(2005)等认为企业的规模越大则审计费用就越高,本文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合并报表子公司数目(SUB),即Hay(2005)认为合并报表子公司数目越多,则审计师的工作量越大,相应的审计费用也越高,因此本文选择合并报表子公司数目作为本文的控制便来那个。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4年~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剔除金融类和ST类企业,为了获取平衡面板数,据最后共获得822家上市公司3年的数据。所有的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此外由于无法直接获得风险管理的披露信息以及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目,本文通过查阅年报,手工摘录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0.由于本文的数据是平衡面板数据,因此为了更好的对本文的假设进行检验,分别用OLS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的均值为13.02,但其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相差也较大;企业的资产均值为36.5亿,但不同企业间规模差异也很大;从风险变量来看,净利润的均值为1.51亿,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为0,1。从风险管理变量看,在样本中没有任何企业在六个风险管理指标上得满分,六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2.33、2.65、1.18、1.77、1.74和1.33,从均值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符合性风险管理披露的较多,对技术风险管理披露的较少。从控制变量看,上市公司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并不多(BIG4的均值为0.08),这与吴应宇等(2006)一致;独立董事比例平均为0.33,刚好达到了证监会独立董事不得低于1/3的要求;从合并报表子公司的数目来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需要合并至少7家公司,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联系是相当复杂的。
(二)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的弄清风险、风险管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本文将风险、风险管理与审计费用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本文的数据是平衡的面板数据,因此本文同时采用OLS和面板回归分析披露结果。在回归时,为简化起见,本文仅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风险的度量指标,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是OLS的回归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1的F值为5.0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1的总体拟合程度较高。风险变量RECTA和INVTA的系数均为正,且分别在l%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风险变量与审计费用是正相关的,即风险越高则审计费用就越高,假设1得到验证。再看风险管理变量,Risk-a、Risk-b、Risk-c和Risk-d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但Risk-e和Risk-f的系数尽管为正却均不显著,说明财务风险管理、符合性风险管理、健康和安全风险管理以及内部过程风险管理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而变革管理和技术风险管理则与审计费用无显著相关关系,假设2基本得到验证。LNASSET和SUB分析了资产和分支机构的显著性,这两个解释变量在样本中均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吴应宇等,2006;Simunic,1980),这说明了随着客户资产规模的增大,以及附属子公司的增多,与之相关的关联交易也更为复杂,审计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增多,因而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模型2采用面板分析方法,经过检验本文发现随机效应模型相比固定效应模型能更好的拟合数据,因此表2中模型2披露的是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Wald Chi2的值高达68,整体的拟合度非常好。模型2的回归结果与模型1大体一致,反映企业风险的变量RECTA和INVTA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即风险越高则审计费用越高;风险管理变量中,与模型1一样,Risk-a、Risk-b、Risk-c和Risk-d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Risk-e和Risk-的系数尽管为正却均不显著。
四、结论与局限
本文从审计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的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需求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利用沪市2004年至2006年的数据检验了企业中风险及风险管理需求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基于审计需求的观点,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的风险水平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尽管类似的结论在之前的文献中也有出现,但均是从审计师的角度出发来理解风险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的。笔者认为,从企业内部出发,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必然希望其所面临的风险最小,因而当利益相关者觉得企业的风险较高时必然会要求更高的外部监控水平和外部审计。并进一步通过对风险管理的细分,发现当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符合性风险管理、环境和安全管理、内部过程风险管理披露较高时,相应的其审计费用也较高。本文认为在多利益相关者背景下,风险控制成本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共担,由于需要承担别人决策造成的部分成本,因此利益相关者倾向于减少自己的风险暴露,并使自己管理风险的成本最小化,从而导致其对具有正外部性的控制机制需求的增加。因而风险披露信息越多则审计费用越高。
本文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风险管理披露的指标的选择来自于普华永道的定义标准,缺乏理论基础;风险管理指标源于年报中报告的相关内容,管理层刻意披露或隐瞒不披露的各种动机会影响风险管理指标的精确程度。如何选择合理精确的风险管理指标是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