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视角下储备货币竞争力的推动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学伟 杨庆芳
摘 要:国家间博弈的策略和行动会随时间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而这些调整和变化在不停地推动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演化,国际货币金字塔的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历史因素的客观存在,霸权依然不容忽视,货币金字塔导致的货币分层,不同货币层次的变更,不仅体现了美元的货币霸权,同时欧元、日元、甚至人民币的崛起都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历史经验视角,从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出发,对比美元崛起的推动因素,寻求储备货币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要素,为其他货币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储备货币;货币竞争力;美元;英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34-04
一、国际领先货币的交替以及货币金字塔形成
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特征,我们可以将体系内国家划分为核心国(Core)和外围国(Periphery)两个阵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这些“不平等”体现在诸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发达和完善程度、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性及外溢效应、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方方面面。核心国在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方面都处于支配、主导和领导地位,而外围国则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核心国与外围国地位的差异往往集中体现在各国货币地位的差异上。在货币体系内部,从顶端的良币(top currencies)到底部的劣币(pseudo-currencies),各国货币地位有着严格的等级顺序(hierarchical order),好比是“货币金字塔”(currency pyramid)(Cohen,2004),核心国货币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外围国的货币则依次下降。
在现行体系下,由于历史原因霸权依然存在,霸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依然极为重要,要把握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更进一步了解各国货币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霸权的动态作用。因为,一方面,“权力格局”会随时间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权力格局”下,国家间博弈的策略和行动也会随时间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正是这些调整和变化在不停地推动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演化,国际货币金字塔的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货币金字塔导致的货币分层,不同货币层次的变更,不仅体现了美元的货币霸权,同时欧元、日元、甚至人民币的崛起都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二、英镑的兴衰
(一)古典金本位时期英镑处于主导地位
在古典金本位时期,英国和英镑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1860年英国的出口总量是其余各国的30%,1890年这个比例虽有所下降也维持在20%。英国是当时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主要出口国,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食物和原材料进口量。1860年到1914年期间全球贸易大约有60%使用英镑结算(Williams,1968)。外国供应商为了更好的向英国出口货物,都纷纷选择以英镑作为结算货币,更顺利地打入英国市场。而且,供应商们往往在英国国内的银行开有帐户,方便收款,并且保证安全。无论进口还是这些原材料加工后的再出口,从而涉及的即期和远期价格都以英镑作为标价货币。英国和英镑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也离不开对外长期投资的大量增加。外国政府纷纷将贷款源头转向英国,资金一旦可得,自然而然的事就发生了――各国政府临时将资金存在直接的贷款银行。英国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英镑的权威。在英联邦内部,从18世纪开始,英镑就被鼓励作为各国或地区交易的唯一货币。英国的金融机构在联邦内迅速成立分支机构,同时,各英属地区的银行也在伦敦成立分部。这些银行在伦敦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平衡,并向联邦地区以固定汇率发行银行券。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伦敦市场上的流动性,自然也更加吸引那些国外的中央银行和政府持有英磅资产。一战前夕,这种情况却有所变化。1913年末,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英镑的余额不到二分之一,法郎占比约三分之一,德国马克约为六分之一,并且英镑的份额在逐步下降而法郎则逐渐上升。在欧洲范围内,英镑依旧以占比三分之一的官方储备持有量而领先于法郎和马克。
根据Peter Kenen的总结,某国的主权货币跨出国境,在国际上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就成为了国际货币。在19世纪,全世界60%-90%的贸易都是用英镑结算的(Broz,1997;Hale,1999),1899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持有量中英镑的总量是其竞争对手――法郎和马克的两倍之多,远远多于美元。以美元核算分别为英镑总量1.051亿美元,法郎0.272亿,马克0.242亿,其余货币为0.094亿美元;1913年英镑4.252亿美元,法郎2.751亿,马克1.369亿,其余货币0.553亿(Lindert,1969),英镑比例的下降十分明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中,英镑仍旧保持着最关键的国际货币地位;1940年外国持有的流动性英镑资产水平仍旧是美元资产的两倍;但是1945年重新核算时美元和英镑的水平已经发生了逆转,二战后,美元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深化。很明显,英镑的衰落部分源于英帝国丧失其经济霸权、部分殖民地优势、军事力量以及其他国际领先地位等因素。
(二)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镑的衰落
1914年美联储的成立增强了纽约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并且作为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崛起,越来越吸引全球的注意力。美联储成立前,国际贸易中很少使用美元或美元票据作为结算货币,这种现象随着联储的成立而改变,美联储的成立为国际交易提供了票据贴现主体,提供了票据交易公开市场并确保了市场的一定流动性。这一趋势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和金本位的没落而加强。1917年后,美元开始在全球贸易和外币借贷交易中占有一席之地;20年代后期,美元在私人部门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此时的德国、法国正在经历金融困境,英国的金融体系在20年代后半期也继续衰落。尽管如此,直至20世纪30年代,英镑仍旧占据着全球储备货币的首位,美元和法国法郎次之。在这之前,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具有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其制造品出口量占比为全球的三分之一。而二次大战之后,这种优势逐步被美国、欧洲其他强国等诸多竞争对手所削弱并替代。这种结果的出现就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个特殊时期,它见证了英国和英镑的衰落。20年代的政治争端和通货膨胀导致了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且涉及产业范围广泛;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各国经济倒退到战前金本位时期的低点。
19世纪后期,美国的真实GDP超过英国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国内经济总量甚至相当于英、法、德的总和。但英国在国际金融与货币方面所具有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续到一战之前;在二战之前,美元也始终未能取代英镑的地位。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其一,内部原因,即美国自身的原因。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实行了单一金本位制,但从1874到1896年,美国的物价一直下降,“经济萧条”压力迫使美国放松了对自由铸造金币的限制并恢复了实质上的金银复本位制(何帆,李靖,2005)。长期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导致美国国内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延缓了美元在这一时期成为关键性国际货币的步伐。其二,外部原因,即国际货币的“遗传性”(或惯性)。由于从古典金本位时期开始,英镑已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其广泛地被他国作为贸易货币、计价货币、储备货币;这样就形成了某种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使英镑处于自然垄断地位,其它货币难以对其构成质的威胁。
美元的崛起不仅仅由于美国强大经济实力、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等坚实基础,其外部原因之一在于其他政府并不鼓励本币在国际贸易的数量增加。而此时的英镑则随着大不列颠王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优势的失去也从金字塔的最高层跌至第二层,当然,英镑并没有像黄金那样几乎丧失了大部分储备货币的地位,英镑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强势货币、关键国际货币、传统的硬通货,仍旧保持相当的交易量(尤其在原有的英联邦和英属殖民地之间)。英国作为这些区域的最大进口国仍具很强的吸引力,保有一定英镑可以规避对英贸易的汇率风险,保持较强的金融稳定性。1913年外国官方机构持有的流动中的英镑债权是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的2.5倍。
大萧条和二战的相继爆发几乎中断了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和贸易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之初,美元被“设计”为官方储备货币,并要求体系内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只有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在这一时期,美元不仅是被广泛使用的关键货币,甚至被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国内交易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自由兑换阶段,尤其是在60年代后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元本位体系(Eichengreen,2004)。
三、美元的崛起
美国的纽约相对于伦敦成为金融中心,同时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然而,究竟什么时候美元成为了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的主导货币?追寻这个过程并研究英镑和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定位,为我们研究国际货币状态和局势打开了一扇窗。
1928年,美联储董事会发布全球外汇储备中有2.1亿元是美元储备,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元已经取代英镑成为了最主要的储备货币。随后,特里芬提供了一个相反的数据,根据他的估算,20年代末期,全球外汇储备中英镑的份额名义上仍旧为80%。直到1938年,英镑的份额仍然维持在70%左右。Aliber (1968),Chinn & Frankel (2008) 在特里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认为美元取代英镑的储备货币地位发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反,经过Eichengreen等学者的进一步验证,并且引用了当时国际储备货币的构成的因素分析,他们认为美元第一次接替英镑成为主导货币并不是在1928年或者1938年,而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并在后五年扩大其领导地位。在大萧条时期,美元的贬值使得英镑重新回到了主导储备货币的位置。和大多数关于储备货币状态的研究相反,一种货币失去统治地位不是永久性的。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统治货币的网络外部扩展性存在,并非只有一种货币可以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中的主导,而是同时可能存在少数的竞争者。我们的论据说明英镑和美元在大战期间就是或多或少的实力相当。Lindert(1969)研究表明,战前英镑、法国法郎和马克三分市场的格局被英镑――美元双主导所取代。
值得强调的是,确保美元的霸权地位是二战后美国的核心战略目标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立及其具体的运作框架充分显示了美国的这一动机。这是因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能够给其母国(核心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概括地讲,在政治上,美元霸权是迫使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美国妥协和让步的重要筹码。在经济上,一是给美国居民带来更多利益。由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给美国的进出口商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二是给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利益。美国金融机构除了具有经营美元借贷业务之外,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深入的今天,大规模以美元计值的各种金融工具也主要通过美国的金融机构来经营,这不仅为美国的国民收入和具体的美国金融企业带来巨大利益,也进一步促使美国金融体系更趋发达和完善。三是美国可以获得巨额铸币税收入。虽然具体的数额很难估算,但一般认为,美国每年向全球征收的铸币税可达数百亿美元之多。外国要想获得美元,必须为美国提供真实的商品、服务及其它形式的所有权;美国无需向外国居民持有数千亿美元付息(美国经济学家Frankle曾认为,保守地估计,外国人持有的美元至少占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美国只为其他国家央行和投资者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支付较低的利率。所以,美国不仅现实地从美元霸权中获取利益,也必然会极力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四、结论
由此看来,黄金本位制的放弃、英镑的衰落以及美元的崛起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货币化黄金逐步退出流通成为价值贮藏手段,少数经济实力为坚实后盾的经济强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各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变更而成为现实。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危机进一步促成了储备的多元化,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元逐步脱颖而出,成为了超越英镑、法郎、马克等国际货币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唯一成员。这种趋势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加强。
美元超越英镑一举成为世界领先货币,究其原因,除特殊历史时期的因素外,同时排除政治、军事、地理等难以量化要素,贸易进出口量的增加、贸易范围的扩大、金融机构的健全及金融体系的完善、汇率的稳定、货币网络外部性的延展等多种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梳理这个历史阶段货币层次的更替,为我们找出衡量货币竞争力的一般指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货币非国有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80。
[2]何帆、李靖,《美元国际化的路径、经验和教训》[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66-272。
[3]何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因素及其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5(6):13-15。
[4]姜波克、李心丹,《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3):10-13。
[5]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健译,《西欧金融史》[M],中译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87。
[6]余万林、朱焰,《货币竞争中的货币替代机理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5(9):66-67。
[7]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集》[M],第六卷: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82。
[8]Bordo, Michael and Barry Eichengreen, 1998, “The Rise and Fall of a Barbarous Relic: The Role of Gold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NBER Working Paper No. 6436, March.
[9]Cohen Benjamin.J., 2004, “The Future of Money”, London, Macmillan.
[10]Eichengreen, Barry, 2004, “The Dollar and the New Bretton Woods System,” Thornton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Cass School of Business, City University, www.emlab.berkeley.edu.
[11]Eichengreen, Barry, 2005, “Sterling’s Past, Dollar’s Futur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eserve Currency Competi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11336, May.
[12]Krugman, Paul,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 Theory and Prospect," in Exchange 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John Bilson and Richard Marst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261-78.
[13]Lindert, Peter (1969), “Key Currencies and Gold, 1900-1913,”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24,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14]Marc Flandreau and Eichengreen, Barry, 2008,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ollar, or When did the Dollar Replace Sterling as the Leading Reserve Currency?”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in honor of Peter Temin, Cambridge, May 9th, 2008.
[15]Nurkse, Ragnar, 1944, International Currency Experience, Geneva: League of Nations.
[16]Swoboda, Alexander, 1969, “Vehicle Currencies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Case of the Dollar,” in R.Aliber, e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Foreign Exchange, New York: Praeger, 30-40.
(责任编辑 秦亚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