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固定资产存量不清。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应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弥补制度缺失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完整。
   关键词: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规定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加强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在现行的管理实际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本文拟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初步的探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性不强,处置缺审批手续
   一些单位对预算编制不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只重视争取购置经费,轻资产科学管理,不管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率、对需要更新和添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肓日采购,造成资产闲置。同时有些设备的购入未经上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难以宏观调控;对固定资产缺乏规范的处置制度,不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既不经固定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也不对资产进行评估,随意处置,或随领导的意愿私自作价处理;有些单位购入、盘盈等增加资产不入账,盘亏、转让、报废等处置的固定资产也未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重估或审批就白行入账或冲账,处置资产手续不完备,加之管理乏力,必然会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2、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管理困难
   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没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各单位一一般也是按照这六类进行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而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将固定资产分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等十大类。两类标准没有相互对应或转换的说明,在单位按其中一种分类标准来管理的情况下.若上级管理部门有不同的要求,单位就得从头做起或干脆在管理中执行两类标准,由此导致既不能提高管理的成效.还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3、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存量不清
   “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这是对财产物资核算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有些单位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有的单位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总账与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稽核关系:部分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记录,未分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存量不清,产生账外资产;一些单位对于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更换交接不明不清,致使资产账实不符.财务会汁资料无法真实和有效反映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减变化。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会计人员无法确认资产数量的多与少.缺少相互稽核.账外物资就游离于管理监督之外,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致使账实不符。
   4、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兼管。多头管理,责权利不明确、不对等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协调、检查和监督,必然是各职能部门各施其政、各行其是,遇到复杂问题相互扯皮推诿 谁也不承担责任,甚至在管理环节上出现真空.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单位账面资产数.财务人员又仅限于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对资产使用、毁损情况也不甚了解。管理相互脱节,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不是专职人员,一方面不熟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就更是门外汉了。对资产是否全部到位,性能指标是否达标,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等无从提出意见供领导决策。
   5、固定资产内部管理责任不明确。
  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的忽视。比如固定资产的划转、调动、赠予、领用及保管等缺乏相关记录,手续不完备等;比如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比如固定资产的保养维护不及时等等,从而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6、固定资产缺乏定期清查盘点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但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盘点,或者仅把盘点清查制度流于表面,让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清。
   7、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有的单位存在着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导致了部分固定资产流失: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责任人批准就随意处置,造成处置环节管理失控。
   8、固定资产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
   政府相关部门对造成固定资产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时,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这也使得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未得到彻底的落实,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浮于制度,流于形式。
   三、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是领导管理意识缺乏,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无法到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行政,轻管理,领导对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主观意志强烈,多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进行兼管,由于专业的限制,财务人员只能对固定资产的单价、数量、金额进行控制,这就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很不到位,从而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多数成立时间较长,建立初期的部门划分以及部门分工格局不能够解决新生事物带来的转变,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这必然会导致资产管理上的漏洞,使得资产账务不符。三是管理机制缺乏,无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许多单位在资产使用时缺乏客观、公正、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较低。没有对资产效用进行客观评价,就无法改变资产占用的随意性,这势必会引发单位间或单位的各部门间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导致资产配置不公,浪费严重,而在现有制度中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权责划分不明,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
   2、外部因素的影响,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特有的核算现象,使经费一旦成为实物后就游离了监督视线。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总是以初始入账的金额挂在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背离程度越来越大,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偏差。二是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职责界定不清、认识不统一一造成管理体制长期缺位。三是管理执法不严。尽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国有资产流失有罪,要对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但国有资产流失一直很严重,绝大多数责任人却很少受到应有的处罚。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落实制度,规范行为,加大力度,将固定资产管理落到实处。
   良好的管理离不开规范合理的制度做支撑,固定资产管理同样如此。各单位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将不规范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
   2、加强领导层和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资产管理成效和业绩相挂钩的考评制度。
   各级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意识。可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责任管理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将资产责任人员的年终考核成绩与资产管理成效相结合,督促其进一步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以防资产流失。
   3.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严格做到定期或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对资产的处置做到透明管理,并及时回收资金,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上级的财务部门也应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和处置制度的监督机制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金额、数量上的把关和审批,并定期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参考文献:
   [1]郭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析IJ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10).
   [2]赵丽君.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财会,2010(04).
   [3]晓峰.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文汇,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