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进行到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很多教师都重视课外阅读,他们推荐给学生:①阅读练习题②作文素材辑③高考优秀作文、语段④课外读物。他们的目的很清楚:用①提高解答阅读题的水平,用②为写作文积累素材,用③提高考场作文水平;④似乎不那么功利,而实际上依然是为写作文服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所重视的课外阅读基本上是为考试服务的,而基本上又是为考试中的作文服务的。至此,我们可以说:阅读的多重功能似乎已被人们忘记,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人们把阅读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而实际上,课外阅读也应为了阅读!
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实现大量阅读的最主要的途径无疑是课外阅读。
一、必须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广阔的“智力背景”来自于广泛的阅读。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
具体到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语感在阅读中是很重要的,或者说,语感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四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有极生动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语感的重要性呢?因为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整体大于部分’的。”(上书第567页)例如《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第一句是问话,但第二三句却不是回答。中间怎样衔接,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这些地方,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除字面之外还要添加一些什么东西,靠查字典是解决不了的,查语法书也无济于事,主要靠读者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古书读得多的,根据上下文就能正确地理解;读得少的,碰到这种情况就会一筹莫展。”
因此,我们必须读,大量读,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
二、读什么
“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是我们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的一个重要原则。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从文体上分,包括文学作品和文章两大类。文学作品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从所使用的语言来看,又包括两种:白话作品和文言作品。文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阅读理解、鉴赏的角度无外乎:内容、思想感情(观点)、写作手法、语言。课外读物应该紧密联系这些进行选择。比较理想的选择应包括:
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拓展阅读,对同类文体的作品拓展阅读,对相同内容不同风格文章的对比阅读,对同一创作流派、风格的作家作品的阅读。
对课文或课外选文的鉴赏、评论或争鸣文章的阅读。这是极其重要的阅读部分。但也恰恰是许多“读本”所忽略的部分。经常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大大提高人的阅读水平。因为它们告诉着人们,对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去读,从哪些角度加以鉴赏、剖析、评判,怎样找出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甚至有时是怎样去发现文章、书籍中的缺点。阅读课文之前如果我们知道其争鸣的焦点在哪里,我们就可以带着问题去读;如果在阅读课文之后去读,就会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们还直接启发着学生鉴赏文字怎么写,这对于高考阅读题答题的文字表达也是极有裨益的。
以上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此外,还应包括:
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选择一些介绍或有助于了解文学理论、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学科的最基础知识的读物。
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选择介绍自然科学最新研究动态或成果的报道文章,专业性太强的不宜选。
新闻选读。定期精选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反映人间真情,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深刻的思想性、及时的时效性和生动的可读性的正面报道的热点、焦点新闻及综述与评论。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
特别重要的是优秀中外人物传记选读。“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英雄人物传记更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另外,优秀的传记包容丰富,具有“全息性”,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教育功能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比拟的。阅读一本传记可以获得很多东西。
最后还应包括关于阅读知识与策略的文章,重在提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各种“读本”异彩纷呈,各有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实际上,靠一“本”要想尽收学生所需要的各种阅读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上靠一“本”打天下也是不可取的。最现实的做法是:以一“本”为基础,不时吸纳其他资源。
三、怎么读
语文高考无论怎样考,实际上都是考查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尽可能采取“阅读・思考・表达”三结合的方式。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资料,而且还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巩固记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些读书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实际上,做读书笔记的形式不仅仅只有读书摘抄一种,还可以有系统笔记、专题笔记、札记和综述等,而且对于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后面几种尤显重要。
有许多教师在对课外阅读指导进行探索,并且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本人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以下尝试,在此,简略介绍一下:
其一,统一规定撰写读书笔记的框架:每篇都须有“精彩妙语(摘抄)、片段赏析、点滴感悟”三个环节。“精彩妙语摘抄”意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能够有意识地记住名人名言,优美语段,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为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片段赏析”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揣摩文章作者运用语言的意图,品尝汉语传递情感的魅力,进而培养赏析能力。“点滴感悟”意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文章,“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递这种观照的技巧”。
其二,分四个阶梯循序渐进:
(1)广泛性阅读(高一上学期,含寒假)。广泛阅读《语文读本》里的文章,侧重从阅读的“数量”上作要求。先“博”后“精”,以期“量”的积累渐而达到“质”的飞跃。(规定阅读90篇文章,学期内读50篇,假期读40篇,主要是读,写方面比较简单,积累词语、赏析片段、点滴感悟均没有字数要求。第一册读完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开学回校初在班上作交流,再评出优胜者,给以适当的奖励。)
(2)鉴赏性阅读(高一下学期,含暑假)。在泛读积累的基础上,对《语文读本》的文章,或以鉴赏性的眼光赏析,或以质疑商榷的口吻写出评论,提出自己的创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规定阅读60篇,学期内读30篇,假期读30篇,写方面,前两项不变,点滴感悟方面要求不少于300字,第二册写完后,要用赞赏的语气和质疑商榷的口吻,分别写一篇“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和“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文章”,要言之成理。开学初回校交流,评出优胜者,予以奖励。)
(3)拓展性阅读(高二上学期,含寒假)。不但配合课堂上教科书的阅读来品味《语文读本》的文章,而且由“此”及“彼”地扩展至课外相关的作品(或相关作者、或相关题材、或相关表现手法等)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操。(规定阅读课内36篇文章,阅读课外12篇文章,将课外的文章剪贴在读书笔记本内,然后才按“三个环节”写读书笔记,第三册写完后,要以欣赏的口吻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推介你所喜欢的课外作品。开学初回校交流,评出优胜者。予以奖励。)
(4)比较性阅读(高二下学期,含暑假)。以《语文读本》为基础,从课外读本中找出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试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作品的人物、形象,比较作品的艺术特色,比较作家的风格等,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读书习惯和“深思慎取”的严谨学风,以促进思维广度、深度的质量的提高。(规定写20篇比较阅读的文学评论,要求阅读两到多篇文章后,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篇文章给班结集,集体给集子命名,统一副题为“高中语文新教材比较性阅读文章精粹”,让优秀者给集子写上前言、后记,设计封面。最后要学生总写四个学期读书体会,在班上作读书交流,评出优胜者,予以奖励。)
其三,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重视对学生的引导、督促、检查、心理调控以及设立奖励机制。
此外,笔者还想指出,计划阅读之外,还应配以非计划阅读或者叫随机阅读。任何艺术都应该在它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捕捉阅读的特定情境,例如,在中秋节时荐读与中秋节有关的古代诗歌,在国庆节时荐读现当代爱国诗歌,春夏秋冬分别精心挑选、荐读对应的写景抒情散文,而在学生考试失利、情绪悲观时荐读励志性读物……这种阅读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契机性,因而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不但重视课内阅读教学,也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切实、高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把阅读进行到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