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二辑内容摘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辑共刊布4组史料和4篇文章。
  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开展抗震救灾史料/ 《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选编
  内容提要: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北京、天津等地,共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在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迅速成立了北京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委财贸组、市建委等系统成立分指挥部,领导全市的抗震救灾工作。史料内容涉及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及各区县政府、各系统、各行业迅即投入抗震救灾、生产自救,建立防震疏散点安置群众、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城市煤气、道路、房屋抢修;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药品、食品生产;公共交通和商业零售业恢复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情况。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后,我们整理公布这组史料,对于诸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人民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家园具有参考价值。
  
  1976年北京市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史料/ 沙敏选编
  内容提要: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后,北京市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领导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的同时,组成了由交通、电力、电信、铁路、基建、煤矿、公安、消防、部队、财贸、卫生等系统的1.5万余人参加的运输队、抢修队、医疗队,火速赶往灾区,竭尽全力抢救灾区的伤员,支援唐山灾区的抗震救灾。本组史料反映了北京市向唐山地震灾区派出工作队、调拨物资、设备和医护人员支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的情况。
  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加强地震工作开展防震抗震科技攻关史料/《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选编
  内容提要: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要密切注视京津地区的地震动向、要在二十四小时前报出京津地区五级以上地震的指示,改革地震预报预测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充实加强地震台站,改进仪器设备,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基本建设保证。10月,市科委(科教组)、市计委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协同配合下,组织开展了防震抗震科技攻关会战。史料反映了上述情况。
  
  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基本建设、交通、纺织等系统制定的防震抗震工作预案/ 宋湛选编
  内容提要:唐山地震后,为减少今后地震造成的损失,总结以往地震发生以来的经验,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率先重新修订了防震抗震预案。10月27日――11月3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召开唐山地震经验总结会议,提出了从唐山、丰南地震的严重后果看城市建设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据此,市建委向市委和市防震指挥部提出关于抗震加固本市建筑物、构筑物的5条建议。1977年初,市交通委制定了防震抗震工作预案以及远郊公路桥梁防震抗震预案。本组史料反映了上述内容。
  
  本辑还刊登了岳永逸的《老北京天桥的传说、历史及其他》,叙述了天桥的地理位置、名称来历、历史演变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等;孙冬虎的《六百年前的一篇修志凡例》,抄录了600年前的一篇修志凡例――《大明永乐十年颁降凡例》的全文,分析了修订它的背景和意义;刘季人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修缮文物纪实》,介绍了北平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沿革、第一期和第二期文物整理情况;冯其利先生的“井盖系列研究”之二《北京高等院校的井盖》,介绍井盖所反映的校名变化、井盖的生产厂家、主管单位及功能变化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65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