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料库的初中学生词语偏误现象考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莉 亢世勇

  摘要:初中学生语言偏误类型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标点等五个方面的偏误。本文主要从词语方面比较分析了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偏误表现的差异。并从语言知识本身、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各年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偏误差异的原因,继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能为初中阶段的语言教学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词语偏误 原因 对策
  Investigat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Error Phenomenon Based On Corpus
  Wang Li Kang Shiyong
  Abstract:The typ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error are many and various,and can be summed up mainly of five aspects,such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s,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the sentence,the rhetoric,the punctuation and so on.We hav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type of language error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three grades students.An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knowledge itself,the students own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from exterior factor and so on,we have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various grades students appear difference in these language errors,subsequently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point,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material to refer for language teaching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age.
  Keywords: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errorReas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0-04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教学,可见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时所出现的语言偏误现象比较普遍。研究这些偏误现象,并总结其中蕴含的规律,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诸多启示,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进行语言教学,“这是因为表达一个意思,正确的格式屈指可数,而错误可以‘百出’。”(吕叔湘,朱德熙,2002)
  本文所采用的初中学生语言偏误语料取自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亢世勇教授的“中小学生语言偏误语料库”中初中学生语言偏误的一部分,其标注的信息主要有:错误案例、错误类型、错误原因、错误分析、学生性别、年级等六项。本文所用的“偏误”并非科德的“偏误”,而是泛指初中学生在书面表达即作文和作业中理解和运用母语时出现的语言错误和不规范现象。根据平衡性、多样性、真实性等原则我们从初中学生语言偏误语料中抽取135000条记录(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4500条),并根据真实文本中语言偏误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修改和分析,总结出四种词语偏误的类型,并确定了具体的标注规范。据我们所知,目前已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语言偏误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分类,其他方面的文章较少见。笔者因为曾经参与亢世勇教授的“中小学生语言偏误语料库”原始语料的整理和加工工作,对偏误语料比较熟悉,所以截取语料库中初中学生的一部分作为定量研究的范围,探索性地对初中各年级学生语言偏误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对比分析中揭示产生偏误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对策,期望能为初中阶段语言教学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1.初中学生词语偏误表现比较
  
  根据数据库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各年级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出现的具体语言偏误类型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在同一种类型上各年级学生的偏误表现也有差别,我们主要从词语偏误方面来进行比较。
  初中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出现的词语偏误主要有词语使用不当、词语赘余、词语残缺和生造词语等。具体表现如下:
  1.1 词语使用不当。
  词语使用不当是指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出现的该使用甲词语而使用了乙词语的现象,这不仅违反了语法、语义规则,也影响了表达者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实词运用偏误主要表现为动词、名词、数量词使用不当,其次是形容词、副词、代词使用不当。虚词运用偏误主要表现为助词使用不当,其次为连词、介词使用不当。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在主要偏误类型上各年级学生表现的差异:
  1.1.1 动词使用不当。
  初一、初三学生这类偏误主要集中在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动词混用,其中初一学生出现165例,初三学生出现76例,例如:以及恐龙是如何灭亡的。
  句中“灭亡”一般指(国家或民族)不复存在;“灭绝”指完全消失。根据语境,用“灭绝”更贴切。
  初二学生这类偏误不再集中体现在词义相近的动词混用,主要表现为词语使用意义不准确,共出现106例,如:人往往是在没有某些东西时才懂得了珍惜。
  句中“没有”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只表示对存在的否定,而“失去”在句中比较恰当。
  1.1.2 名词使用不当。
  这类偏误主要体现为词义相近的名词使用不当,并且随着学龄的增长,偏误总量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这类偏误出现89例,如:
  那次经验使我懂得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道理。
  句中“经验”应该改为“经历”。初二学生出现78例,如:用我们的动作去表示。句中“动作”应该改为“行动”。初三学生出现45例。
  1.1.3 典型数量词使用不当。
  数词中出现偏误最多的是“二”和“两”混用,其次是指示代词和数词混用。其中初一学生出现27例,初二学生出现19例,初三学生出现20例。
  量词“个化”和误用量词也是初中各年级学生出现偏误频率较高的一种偏误现象。其中初一学生这类偏误出现25例,初二学生出现38例,初三学生出现68例。根据语料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一学生习惯于用“个”代替一般物量词,而初二、初三学生这类偏误不再集中在量词“个”上,而是比较分散。
  1.1.4 助词使用不当。
  根据语料库统计,在这类偏误中出现结构助词“的、得、地”混用的机率最大,其中“地”误用为“的”的情况最多,其次是“得”误用为“的”,再次是“的”误用为“地”和“的”误用为“得”。其中初一学生这类偏误出现233例,初二学生出现365例,初三学生出现325例。此外,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混用出现偏误的频率也较高,其中该用结构助词而使用了动态助词的情况偏多。

  1.2 词语赘余。
  “古人云‘词达而已矣’,如果为了炫耀词汇量而堆砌词语,这就把词语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关系弄反了,如果词语的铺排淹没了意义的表达,语言就变得累赘而令人生厌了。” (薛玲,2000)初中学生出现词语赘余偏误机率较大的是动词、名词、助词赘余,其次是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介词、连词赘余等。下面重点谈一下偏误频率比较高的几种偏误类型:
  1.2.1 动词赘余。
  这类偏误出现的机率最大,其中初一学生出现39例,初二学生出现54例,初三学生出现26例。大多是由于滥用动词而导致句子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确,如:其实,有(去掉)很多人的品味都不同。
  1.2.2 名词赘余。
  初一学生这类偏误共有20例,相比之下,初二学生偏误数量有所增加,共有48例,初三学生偏误数量有所减少,共有18例。例如:这位老妇人的心里感受(去掉)一定是很难过的。此外,初一学生还存在方位名词多余的偏误。
  1.2.3 助词赘余。
  初一学生以动态助词“了”多余出现偏误的频率最高,其次,结构助词“的”多余出现偏误的频率也较高,此外,其他助词中“所”多余偏误的频率最高。
  初二、初三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机率最大的是动态助词多余,如:
  健康越来越成为着(去掉)大家关注的焦点(初二)
  1.3 词语残缺。
  词语残缺是指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因种种原因漏掉某些词语而导致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结构不完整的一种语言偏误现象。初中学生出现偏误机率较大的是缺少必要的动词、名词、助词,其次是缺少必要的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和连词。
  1.3.1 缺少必要的动词。
  动词缺失在词语残缺一类中出现偏误的频率最高,各年级都是如此,但是各年级学生出现偏误的数量不尽相同,初一学生有36例,初二学生有59例,初三学生有30例。这类偏误因缺少必要的动词而导致句子缺少谓语中心、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语意不明确,如:随着时间(后加:流逝)自己长大了。(初一)
  1.3.2 缺少必要的名词。
  这类偏误主要是因缺少必要的名词而导致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中心缺失,从而影响表达者语意的准确表达,如:
  我国以32枚金牌居世界第三。(初三)在“金牌”后加“的成绩”。
  1.3.3 缺少必要的助词。
  根据语料库统计我们发现,各年级学生在虚词残缺中出现偏误频率最高的是缺少结构助词,其中缺少“的”的情况出现的最多,这种残缺可影响句子的结构类型或造成句子成分残缺,例如: 不怕困难(加上:的)精神。
  1.4 生造词语。
  “生造词语指个人随意构造出来的,语言词汇系统中没有的词语。生造词语没有语义和结构上的合理性。”(薛玲,2000)各年级学生偏误的类型基本相同,主要是生造成语和生造词,但是出现的数量不同,其中初一学生出现82例,初二学生出现121例,初三学生出现90例,例如:心烦烂燥(改为:意乱)聊话(改为:天)
  
  2.初中学生主要语言偏误的原因分析
  
  上面我们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初中各年级学生在词语偏误方面表现的差异,其中呈现的显著规律性可以让我们总结出造成这些偏误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语言知识本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因素和外部因素等方面。
  2.1 语言知识本身的原因。
  汉语词汇的特点导致学生短期内较难准确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具体表现如下:
  2.1.1 汉语词汇丰富,有大量的同义词。
  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使用同义词,就能把意思表达得确切、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精密性。但是如果使用得不恰当就会造成词不达意,令人费解的毛病。初中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就容易出现同义词使用不当的偏误。
  2.1.2 汉语中虚词意义空灵,但使用频率较高。
  汉语中虚词数量不多,但作用很大,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虚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意义较空灵,运用时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错。初中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常出现的偏误就是助词、介词和连词使用不当。
  2.1.3 汉语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和意义整体性的特点。
  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其意义有整体性,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有凝固性,我们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所以如果记忆稍有偏差,就容易出现偏误。初中学生在书面表达时由于对成语的意义把握得不准确或不明确其结构而出现成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成语的现象。
  2.2 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差异的原因。
  初中各年级学生之所以出现词语偏误的差异除了语言知识本身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变化和不同。
  2.2.1 心理原因。
  2.2.1.1 认知结构的差异。
  初中各年级学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是不同的,其中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不同年级学生在同一类语言偏误上偏误机率的大小和偏误类型的多少。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知识和技能积累和初二、初三的学生相比,是很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书面表达时出现的偏误表现是不同的。
  2.2.1.2 学习动机大小的差异。“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维持的内部动力,学生要有效地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皮连生,1997)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大小是有差异的,其中由于年龄、知识视野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初三学生学习动机一般更强一些。而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集中,容易发生学习行为,从而指引学习的方向。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在同一类语言偏误方面,往往高年级学生的偏误会相对少一些。
  2.2.1.3 注意力特点的差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注意力的特点表现在不稳定、难持久和易分散三个方面。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明显不如初二、初三学生注意力持久、稳定,因此,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言偏误类型上也表现出差异来。
  2.2.2 生理原因。
  青春期生理变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其表现之一就是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初一学生还有一些儿童的特点,独立性较差,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初二学生与老师、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初三学生更多地面临中考的学习压力,对学习的认真度增强,这也影响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表现。
  2.3 外部因素。
  影响各年级学生词语偏误表现的因素除了以上谈的内部因素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比如来自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等。
  2.3.1 来自家庭的影响。
  2.3.1.1 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
  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素质越高,就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喜欢采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善于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多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而且教育方法得当,因此出现语言偏误现象的机率相对就少得多。
  2.3.1.2 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父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形成独立、直率、乐于助人、亲切、善于社交的性格;而支配权威型、溺爱放纵型等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儿童个性非正常发展。”(刘电芝,2004)因此,作为称职的父母就应该在这方面增加注意力,从而为孩子的成才铺平道路。
  2.3.1.3 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谓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属于广义范畴上的,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气氛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孩子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词语偏误上的表现就很不相同。

  2.3.2 来自学校的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深刻,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习得,也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等。各年级学生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会相应受到影响,这也会影响学生语言偏误现象出现数量和机率的大小。此外,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等都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3 来自社会的影响。
  广播、电视、电影、书刊、画报媒体进行宣传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直接影响了初中各年级学生语言方面的学习,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
  
  3.针对初中学生语言偏误的对策探讨
  
  3.1 结合语言知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针对词语偏误,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减少这类偏误:
  3.1.1 利用以熟词带生词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牢记的熟词来识记新词语。这种方法在认知心理学上也是被认同的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词语学习也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1.2 注意辨析同义词。汉语中不仅有很多同义词,而且还很难辨析。在书面表达时,学生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同义词就可以准确反映事物间的细微差别,恰当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种种感情和态度;但是如果使用得不恰当就会词不达意,出现种种错误。
   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对同义词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辨别同义词。我们可以从词语的理性意义、色彩和用法方面辨析同义词,具体可以从搭配对象、范围大小、意义轻重、集体与个体、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词性差异等方面进行辨析。如“经验”与“经历”。这两个词意义相近,但是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兼类词,兼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3.1.3 把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词语运用相结合。
  对汉语词语的掌握,不能仅限于对词语表层意义的认知,还要讲清词语的褒贬色彩,培养学生使用新词语造句的能力。比如“珍爱”一词,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造句来巩固,如可以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最容易被人忽视又最令人珍爱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此外,还要规范用词,要杜绝生造词语,防止滥造方言词语、外文缩写词语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3.2 针对学生自身的对策。
  3.2.1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心理实验证明,有了学习动机,学习者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不仅如此,强烈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学生选择高效的学习策略,反之,高效的学习策略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正因为学习动机如此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2.2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跟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是仍然表现出注意力易分散、难持久等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满堂灌,而应该把握好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尽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生理方面的特点合理地安排课程表,把语文课尽量安排在上午的时间表上。
  3.2.3 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教学。
  “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和前年初期,认知功能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邵瑞珍,2006)因此,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应中学生认知的新发展。但是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这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觉的意义,而是为了讲清真正的抽象意义,或使讲解更加鲜明、生动、具象化。
  3.3 针对外部因素影响的对策。
  3.3.1 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此外还要多与孩子谈心、交流,也就是说尽量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有自信、有能力、成绩好的特点。
  3.3.2 提高教师的素质。
  “所罗门等人1964年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过程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邵瑞珍,2006)因此,学校不仅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而且教师自身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尽量避免出现语言知识方面的错误。此外还应多与学生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3.3 尽量防止和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99%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的。若不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就势必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在全世界面前玷污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胡明扬,2002)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还要鼓励他们共同维护语言文字规范,防止和避免不规范现象范围和影响的扩大。
  
  4.结语
  
  目前,关于“中小学生语言偏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无疑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但是,其中尚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如对中小学生语言偏误原因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完善,提出的一些对策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这个课题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同义词说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胡明扬.语言学习散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树珍.中学生心理与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 刘电芝.中小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吕淑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 宋书文.发展心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薛玲.常见病句辨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0]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2] 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