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相当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就业观念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去就业,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面向基层;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4―03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毕业生就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人才匮乏,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既符合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发展规律,又缓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使人才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配置。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毕业生及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鉴于此,一些人对高校扩招产生了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高校扩招而起。我们认为,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缓解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暴露了就业观念、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就业观念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我意识很强。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比较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等大单位,去的单位名气大、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有机会出国,他们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工作岗位增长逐步放缓,实际上,最需要大学生的恰恰是中小型单位、边远地区,这些单位和地区人才匮乏,对大学生可谓“望穿秋水”,常常是一方面大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企业高薪难觅人才,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不当造成的。
  
  (二)就业目标短期化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由于过渡渲染知识能力,急功近利、缺乏信念和献身精神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在求职时,过分关注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多大价值。他们的出发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急功近利的近视症,往往使他们找不到社会需要和个人奋斗的最佳结合点。
  
  (三)片面追求“专业对口,学用一致”
  有些大学生求职时,局限于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认为到不对口单位、岗位工作,发挥不了作用,大学白上了。这种思想观念有碍顺利择业。如今企业择人普遍追求适用性,事实上,有些用人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时并不考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与否,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人们坚持这样的理念,只要给每位毕业生同等的机会,他们都会尽力的做得最好。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科学的用人之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是一味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是否对口。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这种机会,如果一味强调专业对口这一信条,就会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许多良机。
  
  (四)缺乏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勇气和精神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受现行教育制度、“统包统分”制度的影响,缺少对社会、对现状、对自我的挑战精神,在就业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其不愿选择自主就业、自主创业。依赖心理严重,习惯于依赖家庭和社会,习惯于等和要,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自主性,遵循“上大学――毕业――找工作”这种传统模式,大多数学生压根没想到自己创业。
  
  二、以面向基层就业为主线,加强思想引导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今乃至以后一个较长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工作。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异,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改变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人才匮乏局面,为广大基层提供科技、知识和智慧支持。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占20-24岁人口比重的4%,基层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基层迫切渴望人才、需要人才,是大学生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校有人才和科技的优势,有的大学生运用互联网开展农产品销售,有的在乡村开展法律咨询,有的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为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日后个人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磨练了意志,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他们扎根基层、吸收营养、根深叶茂。基层正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老百姓花钱送子女上大学不容易,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就得不到实现,还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三峰叠加”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基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那里将成为大学生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空间。
  
  (二)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业形势政策教育是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基层现状,从而增强毕业生对国家、社会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弘扬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三)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树立从基层开始信心
  大学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专题讲座,邀请有关的用人单位以及到基层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校友、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做专题报告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当代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们的现身说法会起到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他们坚定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勇气,到基层锻炼成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对策
  
  (一)开展择业观教育,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是择业观教育的重要方面。择业观教育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大多数的毕业生将会找不到工作。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使其克服主观臆断和理想化。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和就业愿望。帮助毕业生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推动毕业生服务西部、扎根基层。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的判断、科学的选择走正确的成长成才之路,迫切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摸清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人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更在于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这些人生目标,从而将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对大学生的要求变为大学生谋求全面发展的自觉行动,走向最需要的基层,使人生价值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得以升华。
  
  (三)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开辟毕业生走向基层之路
  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待机而发,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择业选择。如果毕业生只是留在城市就业,那么,我们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是,则新世纪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能大大缓解。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切入点,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毕业将使他们面对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供选择林林总总,但就今天的中国来说,最需要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单位仍在基层。条件好的单位固然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实践和成功的机会,但基层为个人走向成功提供的机会更多,那里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五)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在就业教育中融入创业的内容,注入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树立自主创业观,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六)探索建立大学生学习、实践与就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探索大学生就业的基层单位,建立为学校教学、实践、实习的基地。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就业实习等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基层、西部地区、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实地考察感受到基层事业发展的空间,切实体会自身价值的所在,从而增强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勇气,实现学习、实践、就业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生活是一本厚厚的书,内容像海洋一样丰富,有人只能捞到海藻,要得到珍珠,就必须潜入海底。
  
  本文责任编辑:周康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