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才政策实施成效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以山东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为探究对象,采用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客观地反映山东省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情况,籍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日后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优化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山东省所实施的“十二五”人才规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三五”规划中,山东省将创新型省份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规划,希望通过人才优势打造山东省的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由于政策效应的延后性,其实施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为了对这些政策进行及时客观地评价,本研究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政策为探究对象,对人才政策实施成效进行问卷调查,客观地反映山东省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情况,籍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日后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层次科技人才居于核心地位,同时数量也最为稀少。本文所指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在山东省科研单位担任重要研发工作,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或是虽然学历较低,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工人等。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1)政策文本收集。通过山东省政府网站和公开出版物收集相关的政策文本,获得“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颁布的与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文本97项。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些政策可以归为以下6类:“人才吸引”政策、“人才评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安全”政策。
(2)结构性访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为了保证区域代表性,访谈选择在济南、青岛、菏泽等地进行,访谈对象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共10人。试图通过访谈了解高层次人才对现行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大体评价,同时也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3)编制问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效度,在编制问卷之前,研究人员首先阅读大量文献,进行结构访谈,制定出问卷的基本架构,然后对架构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设立若干题项,针对性地反映出科技人才对政策的真实感受。问卷初步形成后,交由三名相关人员审核,其中一名为政府中负责政策研究的人员,一名为高校人事处负责人才引进的人员,一名为高新企业负责人才引进的人员。按照他们的意见对问卷初稿进行修整,形成正式问卷。
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海外留学经历、主要成果、主要荣誉、工作单位性质等;第二部分是人才政策实施情况,了解清楚政策存在哪些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对人才引进政策在内容条款、覆盖范围、宣传力度、力持力度、奖励资金发放情况、政府工作方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力等七个方面的满意度,明确未来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应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进。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计分,即1代表不满意,2代表不太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第三部分是政策对个人选择在某地区工作的影响力,从最低到最高分别用1(5表示。
(4)调查样本。为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从省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各选取一个城市,分别为济南、青岛、德州,从每个城市的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随机选取30名科技人才,总共90人,每人发放一份问卷,有的是现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有的是通过电子邮箱回收问卷,共收回84份,其中,有效问卷有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18%。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对象人口分析
性别方面。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3.29%,女性占36.71%,这可能是与用人单位偏向于引进高层次男性人才有关。虽然在人才政策中对性别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文化程度方面。硕士及以上的学历占总数的83.54%。虽然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但高科技单位仍是以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引进和录用对象。
年龄方面。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样的年龄分布说明高科技单位重视人才梯度,对单位的长远发展打好了人才基础。
有无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方面。这两种人才比例相当,说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
(1)计算人才政策实施满意度。通过满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成因。
(2)将调查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将均值在3分以下归类为“小影响力政策”,3-4分归类为“中等影响力政策”,4分以上的政策归类为“强影响力政策”。结果发现,人才流动政策为小影响力政策;人才吸引、培养政策具有中等影响力;人才激励政策、评价政策和安全政策具有强影响力。
三、评价分析
(一)人才政策的实施情况满意度调查结果。对于人才政策的内容,3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3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还有29%的表示不满意。
对于人才政策的覆盖范围,30%的受访者满意,1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而高达54%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对于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6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1%的受訪者表示一般,1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对于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58%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20%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对于有关政策涉及的资金发放情况,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9%的受访者表示一般,高达48%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上,57%的受访者表示满意,3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2%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二) 人才政策分析。首先,在收集到的各类政策样本中,人才安全政策的影响力很大,但是这类政策的数量较少,而且,这类政策侧重于医疗保障、家属安置、子女求学、退休等内容,未涉及其他人才安全问题(如工伤、意外等)。而调查发现科技人才非常期望在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下工作,这就需要在政策上为科技人才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 其次,就收集到的各类政策样本来看,人才激励、选拔、使用、评价等方面的政策也有较大影响力。也就是说,在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公平选拔、公正评价和合理激励等为科技人才所看重,他们不希望工作和晋升受到繁杂的人情干扰,而希望通过政策的良好运行,从而提供清朗的人际环境,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因此,通过制定恰当的、公平的、系统的评价政策并保证政策体系的正常落实,可以有效地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缓解人才流失。
最后,收集到的政策样本中,人才吸引、流动以及培养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与其他几类政策相比,他们的作用影响相对较弱。以往,政府比较重视人才吸引和流动政策,因此,制定的这两类政策也较多,同时制定的人才培养政策也较多,这些政策对区域人才数量的增加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就稳定区域人才规模上的作用而言,人才吸引、流动和培养政策的作用则较小。这三类政策之所以影响力没有达到预期,主要是因为各地级市颁布的人才吸引和流动政策的差异性小,对科技人才选择工作地点的影响不大。
四、对策建议
(一)人才政策的目的不仅是把人才吸引过来,更重要的目的是能够留住这些人才。在所收集到的政策样本中,我们发现数量比重较大的是人才吸引和人才流动政策两大类,而人才安全政策和激励政策的比重却很小,这说明,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引进的环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流失的防治。从访谈结果来看,科技人才选择就业地域时会更加关注当地的人才安全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使用政策和人才评价政策,其次才是人才吸引政策。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需要适当增加这几类政策的数据,提高对人才的安全保障,以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只有科技人才对政策的满意度提高了,本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才有机会得以实现。
(二)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内企业对人才的偏好以及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如果脱离这些区域特点,将会在多地区形成政策的同质化,甚至与其他省份的政策趋于同质化,这样的政策难以为企业或科研院所吸引人才,也难以让那些被吸引来的人才在实现地域经济腾飞的设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的人才政策主要是以政府需求为导向,这可能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需求有差异。制定人才政策时一定要依据企业、科研院所的实际需求和现有的人才结构,以免人才无用武之地,避免人才浪费,也避免贻误地方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时机。也就是说,制定人才政策时应考虑人才、企业、政府实现多赢,人才的能力得到施展、企业效益得到提升、政府价值得以实现。
(三)对于各类政策要明确发布主体,突出每个发布主体工作的侧重点,从而降低文件的趋同性。选择适当的联合发文部门,并且将联合发文的部门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发文主体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权责不清,难以落地、监管交叉或监管扯皮等等现象。在文种类型方面,要适当调整现有的类型比例,在必要的规范性政策的基础上,增加指导性政策,增强文件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培养和引进并举。对于人才队伍,不仅要通过引进的方式,单位的自主培养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山东省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鼓励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等机构发挥培养人才的主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培养人才的成本会相对低于人才引进的成本,所培养的人才的稳定性也更高,自主培养同时不仅能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人才队伍都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受到培养的人才能够创造出更多与本机构关联度高的科研成果,希望受到培养的人才也会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从而获得培训机会。 为知识型人才尤其是青年知识型人才提供培训机会,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人才自主培养以及科技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Dustman,C.Fadlon,I.Weiss,Y.Return migratio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brain drai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58-67.
[2] 馬吟雪.江苏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3] 盛亚,于卓灵.浙江省科技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J].技术经济,2015,34(06):43-47+84.
[4] 陈宝龙,朱伟.京津冀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7(09):32-34.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及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RKB01417)。
作者简介:申燕,山东英才学院,博士,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3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