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中日两国插花文化的异同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与日本民族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两国文化在许多方面既有其相似之处,有又各自的特点。通过分析中日插花艺术的异同,了解日本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之后,花道所呈现出的内涵,进而探究其对女性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插花;日本花道;对比;女性教育
  插花艺术,可以说是现代女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美的存在。它们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通过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既了解差异,又见证文化共识。同是一朵花,可以说既有共性又有着其独自的特点,相同的是它们的名字,不同的是它们想表达的意图。好的插花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美的享受。同为东方式插花,他们都尊崇自然,尊重生命。
  一、中国的插花文化
  (一)历史背景
  中国式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也是满足人们生存的一种职业,更是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插花艺术来源于古代民间的爱花、种花、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等。
  中国式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哲学思想及宇宙观的影响。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又汲取了中国文学、绘画和风俗习惯等的养分,认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东西。自古至今,中国人大多有寄情于物,给予各种各样的花木许多的寓意和象征。因此,花草树木被中国历代人神化和人格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怀。
  (二)插花文化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文化领域。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话“纫秋兰以为佩”。可见当时人们就有采摘香花,制作香囊佩戴在身上的习惯,赋予花卉某种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走进人们的视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慢慢地插花成为佛堂前的供花。
  2.隋唐时代,兴旺时期。隋唐时代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艺和规范,并进入宫廷,每年还会举办各种赏花盛会,这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繁荣时期。另外人们开始试着在水中养殖花材以保持花朵的新鲜度,也开始出现了人造花。
  3.五代十国,艺术高雅化。插花艺术走向高雅化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改变原来庄重的风格,变得不拘一格,着力追求灵活随意美。由于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几无宁日,很多文人志士选择离世隐居,归居田园,吟诗泼墨,他们借助插花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因此,花材并不一味追求其新鲜程度,开始了就地取材,野草闲花、哪怕枯枝败叶。此时的插花追求朴实自然,但也不失超逸。
  4.宋代“理念花”。因为深受宋代理学观念的影响,这时的插花不只作为人们逍遥娱乐的项目,还尤其注重理性,以表现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品行操守等。花材也选取较有深层寄意的松柏、竹、梅、兰、水仙之类的上等花木。插花作品的构图打破了唐代的美轮美奂,“稀”、“净”的风格较为显著。此时的插花作品出现了“理念花”的概念。插花成为了以花品、花语和花得寄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升华成为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品德操守,这也就是花道。
  5.元代“心象花”。元代的插花风格慢慢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用花材的本身的寓意象征和谐音来表现作品的主题,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心象花”。表达人们祈求安稳、和平、自由的愿望。这是花道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6.明代,插花艺术的成熟时期。明代的插花艺术深受宋代理学影响,在技术和理论上形成完备的体系,插花艺术达到成熟时期。更加注意花材与容器的协调统一,其构图布局参差不齐、俯仰呼应、层出不穷、疏密斜正,作品清新脱俗、清雅流畅、浓烈绚烂、各具意态。
  7.改革开放以来,插花艺术复苏。清代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衰落,我国插花艺术随之萧条。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使得这门古老的插花艺术复苏,继续向前发展。
  二、日本的花道文化
  (一)历史背景
  日本花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日本传统特色文化之一。中国唐宋时代,有着“供奉鲜花”给佛祖的风俗,后来这一习俗和佛教一起传入日本。历史证明,日本花道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活动。日本的国情和天时、地理,使之发展至如今的规模,并且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
  截取花草和树木的枝干、叶片、花朵,灵活地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花道”。把花儿的美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锻炼技艺、愉悦身心和提高精神修养的目的。插花和歌道、书道、武道、茶道一样,都是日本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技艺之一。
  (二)花道文化的演变
  在日本,最初插花人并不讲究插花作品的富丽堂皇,只是追求简约朴素美。
  1.公元六世纪,随着中国佛教和插花技艺的传入,日本民族将其作为寺庙的供花,有高僧奉于佛祖。
  2.从8到12世纪开始,插花慢慢摆脱了佛教色彩,慢慢传入宫廷和流入民间,演化成了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3.到了室町时代,又相继出现许多以插花为业的花道家,其中池坊专庆创立了“立花”插花术,追求新的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花道艺术,并把它规范成一门独立的艺术。
  4.十六世纪后期各个流派层出不穷,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插花法“投入花”,以最灵活自然的方式将花材插在花瓶里,使插花艺术不拘一格更具自然随性美。
  5.到了江户时代,形成了许多插花流派,且都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江户时代后期,把以前的“立花”、“生花”、“投入花”等统称为花道。19世纪90年代,涌现出了一种新的形式“盛花”,它能更集中地呈现出自然美。
  三、中日插花文化的对比
  (一)相同之处
  东方式插花尊崇自然,尊重和珍惜花木之生命,注重线条流畅和姿态灵活。力求体现花材自然的色泽感,注重自然风趣。按照植物长成的自然态势,保持花材本身特點,巧妙插制,灵活造型,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尊崇自然、天人合一。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式插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主张万物皆有生命,提倡“天人合一”。插花人利用自然界植物的花朵、枝干、果实等身体素材,经过奇异的构思,手指赋予每朵花不同的“人生”安排而创作出来的插花艺术品。它来源于大自然,却又高于大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结晶。因此,中国插花反对刻意造型,努力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着力表现花材的自然随性美。中国插花灵活多变,既讲究形式,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每一钵插花都倾注插花者的心血,将自然美与人为美有机结合,一切饱含自然之情、充满自然情趣。
  日本花道使用的花材广泛,有根茎、叶片、果实和花等,当然还有枯藤。自然长成的花材,经过适当的修剪和艺术加工,充分的尊重自然,灵活又随意。花性如茶性,日本的花道不仅承接了东方式插花的特点,而且还融合了茶道的神性。从构思到形态,从色彩到花语,从寓意到命名。花草之间,树叶之间都要相得益彰,各得其所。
  2.人文气息浓郁。东方民族以极其尊崇的态度对待花草树木,欣赏它、赞美它、不仅爱它绽放的灿烂,也爱花瓣凋零的凄美。因此,中日插花中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热爱真、善、美的民族,用树木和花草来寄托情思的风气代代盛行,在接触花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浓厚的情感。把花当作有灵性的知心好友、人生伴侣,互诉情素,相知甚深!中国在隋唐时代,根据花草树木不同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开花季节等,花材多被人格化,赋予花灵魂,以花喻人,把自身的美好愿望寄情于花,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用自然之理推及社会之理及人生之理。例如荷花,被视为“清水出芙蓉”,象征着清廉纯洁、祥和吉利,是神圣净洁、品格高尚的化身。牡丹,富丽端庄、雍容富贵,被尊为“国色天香”,是繁荣昌盛、富贵吉祥、兴旺发达的象征,曾是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材。梅花,其特点是傲雪凌霜、暗香浮动,有着“临寒独自开”的赞称,被视为“花中豪杰”,可以用来形容人清白高洁、素净雅致、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日本花道追求用插花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应该与外在的插花作品有情感一致的表达。插花不能违反花草樹木的自然生长态势,插花是要人们理解善良的心,用插花的方式来表现人心灵的东西。所谓“理解善良的心”,就是通过插花这一艺术追求行为,赞扬默默无闻的花草树木的“正直”的姿态,并且插花者自己成为刚正清廉的人。插花这一艺术行为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插花作品来表现自己心灵的同时,更要理解自己的心灵。即通过插花、赏花来传递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学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学会尊重生命。
  3.独特的插花风格。相较西方插花的风格,东方插花的特点是:追求花材的意趣美,注重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选用非对称式的构图形式,布局上主次分明、高低错乱,给予花材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注重花材与花器和插花作品整体环境的协调,每一花一草,每一枝一叶都要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因为深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中日传统插花在默守中创新,善用本木花材,以线造型。根据花材的不同形状及其粗细、长短、曲直程度等特征,呈现出多种多样、奇特的艺术造型。
  4.季节特色的呈现。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花材在绽放,通过长时间的探求和拣选,每个季节都认定了其具有代表性的花材。如兰桃迎春、荷榴庇夏、菊桂护秋、梅竹斗寒。中日插花的一大特色是:巧妙地利用季节性花材,把插花融入生后,表现四季之变化,令作品充满时令及季相之美感。这种即时性使得插花作品充满了现实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该季节的动人景象。
  (二)不同之处
  1.插花分类不同。中国插花类别丰富多彩,主要的花型有:直立型、下垂型、倾斜型、平铺型、倒挂型等。按照花器划分,包括盘花、缸花、碗花、蓝花、筒花、瓶花六种。按照人群划分,包括宫廷插花、寺庙插花和民间插花。
  而日本的插花类型是按照其出现的时代顺序来划分,主要有“立花”、“生花”、“投入花”和“盛花”。另外,日本花道由于其独特的承接方式,以及插花方法和插花理念的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代表有:池坊花派、未生流派、小原流派、草月流派和古流派等。
  2.赏花和传承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赏花方式相对独特,不仅追求多样多样的美感享受,更加追求因此而获得心灵上的净化。赏花方式包括曲赏、谭赏、酒赏、琴赏、香赏和茗赏等。从性质上来看,中国式花文化属于闲情文化。插花只是怡情娱乐的方式,用以调节、丰富生活的。
  日本插花大多放于客厅的壁龛之中,人们坐在不远处的榻榻米上,以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赏花。在日本,插花是一种以师徒形式教授技艺的职业,对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经过不断的磨练,日趋成熟、完善,使技艺的传统经验被系统的、完好的保存与继承下来。
  3.花文化的代表不同。牡丹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碗口大小的花朵,芳香浓郁,种类繁多,素有国花的美称。拥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的牡丹花,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后来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牡丹花开时的艳丽,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充满了力量与信念,被称为“花开富贵”。契合了人们企盼美好、向往富贵和对平安祥和的心愿,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高贵典雅、雍容吉祥、昌盛发达的象征。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开花时满树灿烂,虽然花期很短,仅保持1周左右就凋谢了,但足以展示其自身生命的特有价值。深受无常观影响的日本人,崇尚瞬间美与消亡美,在直面死亡时,能够思考死亡瞬间所散发的美学价值,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四、探究中日花文化对女性的教育影响
  (一)女性珍爱生命教育
  对花儿的喜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性。鲜花、绿植因为有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深受赏花人的喜爱。但插花是一个艺术品,并不以真假比高低,论贵贱。每一钵插花,都倾注插花者的心血,把插花融入生活,把岁月融入手心。插花并不考究花材的华丽和花的数量,大自然将美丽的花木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因此任何花材,任何容器都可以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原本看来毫无生机的枯枝败叶、失去光泽的枯藤、道旁的小草、麦穗,通过插花者的改造,也一样花团锦簇。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美丽,哪怕野草闲花,置于美的环境之下,也一样光彩夺目。更何况作为宇宙精灵的我们,肩负大自然赋予的使命,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而美丽的个体,岂能自形惭秽,自暴自弃?   在插花中一次次的凝视着花材的开花、结果、枯萎的全过程,在花材里体会到人生无常这一生命哲学。人的一生就像一朵花,花开花落,演绎着人生变化,从无知懵懂到青春绽放,经历风吹雨打、生死荣枯。就算生命如昙花一现,却也真实存在,无比灿烂,刹那便是永恒。日本花道的精髓正是要展现那瞬间的美。人生应如花一般,有着自己的独特芳香,萧瑟之美,真实灿烂。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峥嵘。
  (二)女性人文情怀教育
  在日本插花中,花器和花材之間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相得益彰,即“花要考虑到器,器也要理解花”。儒家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民族精神的精髓,自然也成为日本花道艺术的中心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对待困难、坎坷、挫折和荣耀。插花人通过亲身体验花道的这种美育教育,逐渐变得谦和有礼,充分尊重生命与尊严,在生活与工作中相互体谅,和平共处。日本花道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从而建立一个有礼有序、文明友善的和谐社会。女性具备“和”为贵的思想,这对于践行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凡意义。
  (三)女性审美教育
  追求完美或许是每个女孩的天性,他们对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好奇。花道的美,在于其极简主义和自然主义,它美在简洁,美在尊重自然,美在清丽脱俗,美在活泼灵动,更美在意境隽永。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这首先需要我们有寻找和发现美的眼睛,插花人有热爱和尊重大自然的情怀,能够用欣赏、理解、包容、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的一切生灵植物,哪怕野花闲草。良好的审美观需要时间来沉淀,插花者在插花的过程中能够展开想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最大的收获不是更好的感知和理解何为美,而是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无声无息中陶冶性情,培养情趣,使审美观得到升华。因为内心里有世界之美、人性之美的人,会懂得只有乐观开朗、积极上进、健康正能量的自己,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
  五、结语
  中国传统插花是日本花道之父,插花艺术虽起源于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家战乱不断,使得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不能一帆风顺。但是日本持续不断的从中国传统插花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并与自有文化相融合,将插花技艺本土化,这就是日本花道。日本花道文化成为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插花学会崇尚自然生灵,自重自爱;尊重社会及他人,与人友善;培养情操,善于发现美,提升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陈靖慧.传承的智慧[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
  [2] 李志强.秦华.浅谈日本花道流派——池坊流[J].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06.
  [3] 郑青.浅析中日传统插花艺术之异同[M].北京:首届中国插花花艺论坛,2009.
  [4] 张海庆.浅论日本花道[M].北京:小品文选刊(下),2016.
  作者简介:吴丽艳,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臧苹霖,女,江苏宿迁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4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