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制度的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较为复杂,论文就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展开探讨,梳理了制度銜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为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执行新旧制度转换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statement system of the new system are relatively complex.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system, sorts out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linkage of th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衔接
【Keywords】 public institution; government accounting system; linkage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71-03
1 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新时代党中央对财政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即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
通过图中的会计双体系,反映出原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摸清“家底”;二是不能客观反映政府运行成本;三是缺乏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这些都不利于政府加强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不利于科学评价政府的运营绩效、不利于提供信息准确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而新政府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夯实了国有资产管理基础,保障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2 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
2.1 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缺少外部监督评价机制,单纯依靠内部监管,容易出现只注重过程而不在乎结果或效果的现象,难以取得预期目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双基础”的核算方式增强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全面、清晰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有利于民众进一步了解事业单位运行、服务效率及效果。通过民众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监督和反馈,进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活动更加行之有效,使财务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
2.2 不断推进成本控制原则,倒逼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新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事业单位成本所包含项目,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第一,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下,会计核算是以资金的收付为基础的,而支出并不等于成本。第二,资产的折旧并未纳入日常费用核算中,资产配置与运维费用间的关系难以确立,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现状和新旧程度,导致单位的资产包含了相当大的“水分”。第三,由于缺乏经济合同等必要信息,无法准确确认和计量收入、支出,以及应收和应付往来款情况,导致费用支出计入成本的数额具有不确定性。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不仅改变了核算规则,统一了会计核算方法和报表填报口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冲击,对比原有的会计体系,新会计科目的设置为成本计算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后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要求事业单位在关注资金占用的同时,还要合理归集各期费用。这不仅有助于准确反映单位的运行成本及收支配比,也有助于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协助政府绩效监督考核机制的改进。随着成本控制原则的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不善以及日常低效运转现象,客观反映出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现状,今后都将在单位较高的成本费用以及较差的绩效评级上得以体现。所以,新制度的改革更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倒逼单位内部提升管理水平,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
3 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衔接工作遇到的新挑战
3.1 新制度为事业单位管理注入新思维,财务人员需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责权发生制的变化,把事业单位,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原来没有的一些本属于企业的行为都吸纳了进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新制度实行了“双功能”“双基础”的核算方式,财务核算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报告的编制方式。新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且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也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才能适应大环境下对财务人员的新要求。
制度能否落地是新旧制度转换工作的关键,“理论不缺,缺实操”“制度不缺、缺执行”。从实操层面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报表理论体系,在新的制度与原来的制度相比内容变化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且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和工作重点,需要将固有的按行业会计制度开展工作的传统思维和习惯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尽快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1]。财务人员今后不仅需要掌握预算会计核算,同时还需兼顾成本核算,尽快完成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否则无法正确地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3.2 新旧制度报表期初数据衔接工作的若干问题
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在衔接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衔接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开展。
3.2.1 新旧制度转换期初报表数据准确性问题
①关于财务会计科目中净资产科目新旧衔接问题。新制度科目中,“累计盈余”科目包括原制度科目中的事业基金等7个会计科目。另外,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按照新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旧制度转换时,一是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应设置“新旧制度转换调整”二级明细科目;二是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长期股权投资-新旧制度转换调整=被投资单位2018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余额×单位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比例。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余额是不包括股本在内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余额。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新旧制度转换调整
贷:累计盈余
为能保证期初余额转换对接的准确性,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②关于财务会计科目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科目新旧衔接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要求,单位原账中尚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于2019年1月1日起补提折旧。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前并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在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提取专用基金和修购基金,在新旧制度转换时,根据单位业务实际情况,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同时,需识别是否要将“专用基金-提取修购基金及修缮费”调整至“累计盈余-事业基金”科目中。
新旧制度转换规定中,并没有相关的指导性内容,财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这些细节,影响期初财务报表预算会计科目数据衔接的准确性。
③关于预算会计科目中“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新旧衔接问题。新旧制度转换时需要对影响“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资金结存”余额的事项进行分析,哪些属于调增项,哪些属于调减项,最终确定预算会计新账的各项结转结余科目期初余额。同时在进行调整时,还应考虑调整“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专用基金”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新账中,(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合计数-(受托代理资产、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专用结余)贷方合计数+经营结余借方合计数=非财政拨款结余贷方数,会计分录为: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贷:非财政拨款结余
2019年期初余额转换衔接工作中,如何校验“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结存”期初数的准确性,在新旧制度转换规定中并未指明方向,这是目前财务人员面临的主要难点。而且转换规定中也没有关于“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如何进行调整的相關说明。所以期初建立新账时,应关注并逐项分析以下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这是在衔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第一,对原账调减“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因素包括:已计入收入但形成应收账款的金额;预计将来会形成支出的其他应收款的金额。第二,对原账调增“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因素包括:已列支未支付的应付账款的金额;已预收未计入收入的预收账款的金额。
能否准确把握好各科目间相互调整的尺度,是对财务人员专业性的又一个挑战。
3.2.2 会计科目设置对“平行记账”的影响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能够真实反映单位内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会计指标。政府会计制度侧重于会计记录(会计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报表与报告的编制,是政府会计改革落地的关键,没有会计科目,政府会计诸多改革都无法落到实处。
政府会计制度不分行业,共设置103个一级会计科目,此设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适用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一级会计科目基础上,全面梳理与单位相关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一级科目,同时设置适合本单位内部管理需求的明细科目,且设置时要保证其稳定性,使不同时期的核算指标具有可比性[2]。首先要确定好各明细科目的一级科目,以及与一级科目相关的明细科目,然后将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做好“关联参数”,为“平行记账”自动对接做好前期铺垫准备。因此,会计科目设置是直接关系到政府会计改革在实务操作层面能否真正落地的首要环节,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平行记账”对接是否顺利,影响着财务会计系统和预算会计系统同步核算能否顺利实现,而且对单位今后财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4 推进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4.1 改进技术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①尽快出台行业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加大新制度宣传方式,用活载体和平台。财政部门于2018年12月出台有关新旧衔接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的相关规定。但新旧制度的衔接本身是一个制度的转换过程,新旧制度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执行中对新制度的理解也很容易出现偏差,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财政部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对政策方面解释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减少财务人员在执行新制度过程中操作层面的理解性偏差。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用活载体,开通互动沟通平台,让财务人员随时随地都能获悉新出台政策的动向以及在执行中的答疑解惑,才能保证新旧制度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②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新制度实施落地的重要技术支撑。新制度改革中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核算的同时还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这体现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双功能”会计核算体系。如果会计信息化跟不上,将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好坏,会导致会计实务工作量增加一半。这就要求在新旧制度衔接工作之前,单位有必要做好对接财务软件公司,及时调整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做好数据关联分析,推进财务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促进转换工作提质增效,保证财务改革工作的平稳过渡。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事业单位要借助外力,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的技术力量,在新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中,通过本单位财务与第三方机构的协同研究,推动实施完成新旧制度转换工作,以及会计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建设工作。第三方机构的技术支撑从专业层面保障了新制度的实施落地。
4.2 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新《政府会计制度》在原有的会计准则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制度,目前与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这需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并完善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坏账准备等的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会计以及预算会计核算双体系,不仅可以规避财务风险、减少损失,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的转变,从而使得本单位能够快速适应新制度的改革要求,推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力实施。
5 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可以有效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衔接工作中,结合自身发展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方法,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单位的全面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品竹.关于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8,No.693(11):16-17+21.
【2】潘凤强.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当代会计,2018(12):7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03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