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政类选修课课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团队良好学术氛围。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构建存在结构不够合理、运行组织方式不健全、教学科研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从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构建相对稳定的组织运行机制、形成特色的专题教学方式和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144-03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繼有人。”[1]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断怀疑其教学质量。2014年起,上海市部分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尝试推出“中国系列”思政类选修课。2017年3月起,上海市所有高校开设“中国系列”课,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中国系列”思政类选修课作为上海市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众多上海市高校以“中国”为主语,选择契合学校特色主题,开设“中国系列”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建设好“中国系列”课的关键是构建基于教学团队的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上海地区民办高校“中国系列”课建设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民办高校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面临诸多困境。探讨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集中校内外各类优势资源,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对促进以“中国系列”课为核心的思政类选修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构建的价值
  (一)教学团队构建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说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们普遍印象是枯燥无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仍旧是以口干舌燥的讲授为主,学生上课参与度低、获得感不够、满意度较差。民办高校因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素质相对较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不理想。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2017年3月,在总结部分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经验基础上,上海市要求所有高校开设“中国系列”课,邀请学科专家、思政名师开课,从“中国”各个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与当代青年一起读懂中国。民办高校结合学校特点开设“中国系列”课,如上海立达学院开设的“中国智慧”课。
  “中国系列”课构建了新的授课方式,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整合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组建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将思政名师、特邀学科专家在团队中的作用具体化和明确,改变过去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有利于增强教师个体对工作的责任感,极大地提升了思政类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如上海立达学院开设的“中国系列”课,以“中国智慧”为主题,设计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解析”、“中国智慧与全球治理”、“中国古代商帮的创新创业智慧”等系列课,特别邀请思政名师、传统文化领域教授、知名公司创业者、“一带一路”研究学者等组建教学团队,定期来校讲授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团队构建能够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信息共享、提高队伍素质
  在新时代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背景下,构建一流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和完成培养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发展。民办高校建校时间段,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教师队伍以硕士生和退休老师为主。且民办高校管理层更加侧重于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公共课师资建设投入不足,以致思政课师资力量更为薄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仅使大学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产生困惑,甚至出现了对信仰的怀疑等诸多消极影响,也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如何打破“四堵墙”限制,整合各类资源,组建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系列”课围绕读懂中国教学目标,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设计课程内容,挖掘校内思政教育资源、邀请校外专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教学团队构建,发挥教学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传、帮、带等方式,指导和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并通过团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
  (三)教学团队构建有利于促进成员沟通、增强成员归属感、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的学术环境和人际氛围是高校教师赖以生存的空气,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人际氛围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激发其创造力。”[2]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研活动仍以教研室为单位,担任统一课程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授课分配、编制和批改试卷等工作。这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更多的是公式化的行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加之师资力量不足,有时教研室可能就一两位老师,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是常态,教师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和信息资源分享,教师没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中国系列”课就是要构建新的教学方式,组建以“中国系列”课程为共同目标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来自校内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教授,校外知名思政名师、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具体以“中国系列”课程开发的主题确定。正因为成员的复杂性,组建可行的运行形式,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对促进成员间有效沟通、增进成员的团队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非常有必要。
  二、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构建的困境
  对于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来说,“中国系列”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基本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一)团队的成员结构不合理
  首先,缺乏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缺乏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目前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也是教学团队发展的引路人。团队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关系到团队的发展和运行质量。其次,缺乏优秀的学术领军人。作为学术领军人物,不仅需要拥有高级职称、专业学术功底、一线教学经验,而且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民办高校“中国系列”课由于缺乏团队带头人的积极组织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感召,很难形成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当今高校最稀缺的资源主要是优秀教师及其汇聚形成的、可以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及一直相配套的优秀教学团队。”[3]
  (二)团队的运行组织方式不健全
  教学团队构建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且对团队的组织运行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需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激励机制,保障运行机制的长效。但是,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师团队的构建还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团队构成标准、成员如何分工、怎样考核等规定基本上没有或者比较笼统,使教师对自己的权责不甚清晰;在激励机制方面,没有清晰的激励和考核标准,没有清楚界定专兼职教师考核方式,团队日常主要工作是校内专职教师付出,获得感低,使校内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而校外专家对于团队投入的精力不足,以致团队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在运行机制方面,由于团队带头人可能是兼职专家,普遍缺乏定期的交流和协作机制,使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得不到及时发展,团队的集体协作精神难以显现,团队的整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不足
  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民办高校要求思政类选修课由团队带头人负责组织定期集体备课,但是没有形成课程教学交流和科研的良好氛围,集体备课多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团队成员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教师都习惯于单兵作战,造成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意识,团队成员之间教学和科研溝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中的兼职教师来源复杂。既有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也有不同行业的企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很难协调统一的时间参与到课程的集体教学和科研的研讨中,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民办高校思政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构建的举措
  (一)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
  完善的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应该是由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和团队成员等不同职称就结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共同构成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思政类选修课必须组建一支成员学科和专业背景互补、年龄结构合理、职称资历科学、氛围融洽的教师梯队。
  首先,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资源库,选拔好团队带头人。“中国系列”课,以“中国”为主语,内容广泛,既可以介绍“中国智慧”,又可以讲述“大国战略”;既可能是分析“大国三农”,又可能是阐述“中国智造”。内容的广泛性使单兵作战的任课教师难以胜任,引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资源库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对于师资力量匮乏的民办高校来说,则可以重点引进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以他们为核心来带动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
  其次,依托同城平台资源,优化学术梯队。教学团队建设需要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的形成需要团队带头人的积极引领和团队成员的用心投入。2014年起,上海市试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计划”,推行“公办帮扶民办、高职同城平台”高校马院帮扶计划。依托同城平台计划,公办高校给予结对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培训、思政类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
  最后,坚持民办高校自我发展,培育锻炼青年教师。团队带头人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课程研发中,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或进修提高。上海地区一些民办高校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修,个别民办高校和美国相关大学达成博士培养方案,青年教师可以选择到美国进修。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育中,要平衡好教师个体发展和团队集体利益的关系,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团队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的培养。
  (二)构建相对稳定的组织运行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相对稳定的团队运行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动力。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要从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激励机制和建立长效机制三方面努力。
  首先,健全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是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清晰、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培育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相对稳定运行的教学团队,共同为思政类选修课的教学科研努力。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努力健全思政类选修课团队建设制度,不仅要明确团队带头人与不同成员的职责、专职与兼职教师的职责,更要实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其次,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设计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激励制度,包括精神奖励、物质鼓励和情感激励等,调动团队不同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的课程目标的努力奋斗。
  再次,确立教学团队运行的长效机制。民办高校思政类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兼职专家不能保证正常参加团队集体备课。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定期组织召开视频会议,促进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讨论团队建设的诸多问题。
  (三)形成特色的专题教学方式和提升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学团队的职能所在。教学与科研互为促进,并存共融。如果割裂两者,不仅损害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且影响教学团队的建设。
  “中国系列”课是基于新的教学团队的教学形式,以“中国”为主语,选择专题展开内容主线,由思政课教师把握课程主线,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就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各自角度进行专题教学,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各民办高校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中国系列”课的特色专题教学。如上海立达学院的“中国系列”课,是以“中国智慧”为主题,设计了三门思政类选修课,其中的“中国智慧与全球治理”就分成:全球问题、全球治理形势、全球治理与中国智慧三个专题展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教学,探讨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
  “中国系列”课专题教学方式对民办高校思政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思考、研究和解决方案。因此,民办高校要聚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各种途径培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2015.
  [2]党红.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53-56.
  [3]忻平,殷晓.打造精彩优秀的思政课程——以“大国方略”系列课为例[J].青年学报,2016(4):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76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