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罗甸县植保技术推广现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10多年来对罗甸县植保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和认识,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總结和分析了罗甸县植保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现状;思考
  一、植保体系建设
  1.机构建设
  罗甸县植保站成立于1956年,主要负责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后随机构改革,增设了检疫、农药监管等职能,目前主要负责农业植物重大病虫害动态监测、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管理、农业植物检疫、农用药械管理及安全使用指导、农业植物病虫害灾情分析与防治、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防治项目的实施、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服务及相关社会服务。
  2.基础设施
  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个,共有检验检测应急防治药品及器械仓库1个,面积257㎡(含办公用房6间,面积65.34㎡);田间观测场1个,面积10.6亩;病虫电视预报制作设备、病虫预警专用软件、显微镜等预警设备45台/套;虫情测报灯16台;固定式孢子捕捉仪1台;便携式孢子捕捉仪1台;田间小气候1台;防控指挥车1辆;病虫调查及药械运输车1辆。
  3.人才队伍建设
  罗甸县植保站核定事业编制11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员10人,截至2018年底,全县植保系统在编人员共7人,在岗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人,专科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以下职称1人,专职植物检疫员1人。
  4.测报网络建设
  近年来本县植保体系逐渐建立健全,主要体现在:(1)测报范围增大,由单一的水稻病虫害预测增加到蔬菜、果树、茶叶、水稻、玉米;监测对象由20世纪的稻苞虫、稻瘟病等单一对象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地老虎、斜纹夜蛾、稻瘟病、纹枯病、炭疽病、霜霉病等。(2)监测点建设日趋完善,随着病虫害种类的变化及监测要求的提高,监测站点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由设站之初的县级测报站发展为今天的16个,其中县级1个乡级15个。(3)监测方法得到改善,效果得到提高。2010年以前本县病虫害预测预报主要靠脚踏、手剥、目测和传统测报灯预测,2010年后本县利用区域测报站的建立增加了虫情测报灯16台,孢子捕捉仪2台,田间小气候1台,开展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4)数据传输实现数字化。测报数据的统计报送20世纪主要是通过传真和电话的方式进行上报,2005以后全部实现电子邮件、QQ、专业统计系统等形式上报和发布。
  二、植保技术推广成效
  1.推广方式多元化。技术推广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现场口头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推广方式,到2005年后逐步发展为以现场示范展示结合室内图文并茂的PPT教程,生动直观的培训相结合,大大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技术推广的入户率。
  2.综合防控科学化。防控策略由单一的病虫、单一的作物、单一区域防治逐步向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综合防治发展。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逐步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防治方法由单一化学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推广转变。2018年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1.83万亩,覆盖率达45.2%;绿色防控面积达25.33万亩,覆盖率达35.97%。
  3.防控器械日趋高效。防控器械装备由原来的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向高效自动喷雾器发展,据统计,2010年至今,全县共推广机动喷雾器1000台,静电喷雾器82台,便携自吸式电动喷雾机33台,大大提高了防控效果和农药利用率。
  三、存在问题
  1.植保专业队伍力量薄弱。本县植保机构编制人员11人,当前在编7人,在岗3人,在编人员中植保专业人员共4人其中2人在岗。在岗人员和本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面对每年150万亩次左右的病虫防治任务,平均每人要承担50万亩次以上的病虫防治指导工作,由于人员少因此许多设备都没有能发挥应用,且其它工作也常常是顾此失彼。
  2.植保机构网络不健全。植保机构仅设置到县级,乡级、村级无专职的植保人员,2012年本县依托中央资金建立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在15个乡镇设立了基层测报网点,但由于网点测报人员均来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人事财权均归属于乡镇,因此县级部门不能全面调动网点人员,且基层网点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陈旧老化,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懂技术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匮乏,严重影响工作开展。
  3.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现阶段公共财政对基层植保体系的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植保事业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及发展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
  4.推广渠道不顺畅。当前本县对植保技术的宣传主要是依靠发放明白纸、乡村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费工费时费力,效率低。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虽利用了PPT教程进行培训,但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新产品进村入户仍很困难,技术到位率仍很低。
  5.病虫害防控技术和劳力缺乏。虽然近年来推广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但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土地较为破碎,很多区域病虫害防治不得不依靠一家一户分散防治。且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主要劳力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理解、掌握和接受能力差,缺乏防控知识。据了解,当前仍有10%左右的农民不能正确识别农药和病虫害种类,杀虫剂和杀菌剂分不清,病害和虫害分不清;60%以上农户已习惯将几种农药混合施用,不能科学混配和合理施药,造成农药的浪费和残留。
  四、建议与意见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植保、植检工作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农业重点工作来抓,确保人员稳定、经费充足。
  2.增加植保专业队伍在岗人员,按职能所需,配齐、配足专业人才。按核定编制11人配足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全县各类病虫防治试验、示范以及宣传培训工作,同时确保植保专业人员的专业性、稳定性。
  3.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植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增设乡镇植保员,村级病虫调查员,完善植保工作体系,驾通植保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桥梁,提高植保工作水平,为一方农业保平安。
  4.县级财政要将病虫测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切实解决县级植保部门发布植保信息、印发宣传资料以及开展植保服务所需经费,同时满足乡镇植保员工作开展所需经费,解决村级查虫员的报酬,确保植保网络的正常运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