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植保污染与减排途径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虽然农作物总产量年均上涨,但总体仍面临耕地面积少、人口基数大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逐渐推行农业植保工作,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这便是农业植保污染。引发污染的因素众多,只有深入分析其污染源,并采用适当的减排途径,才能缓解当前污染现状,以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植保;污染破坏;减排途径
  农业植保污染包含了对人体、植物、动物的生存影响,推广高效、节能、便捷的绿色植保模式是减少生产污染的关键,同时还能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当前存在的植保污染主要类型有农药污染、地膜污染、包装污染等。植保减排能从根源解决污染问题,并且节约现有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方法。
  1   引起植保污染的主要因素
  当前,植保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通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整合可利用数量资源管理来贯彻农业科学发展观,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体系,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具有深刻的意义。
  1.1   农业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在预防植物病虫害过程中大规模使用农药,其降解后的有害物质随着空气、水体、土壤扩散,是破坏自然环境的最大因素。不仅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易引发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现象。引起农药污染的原因较多,如长期、反复使用禁用农药,其毒性过强,无法自然降解消除,通过食物链的不断积累和传递进入到动植物的体内。另外,植物保护设施性能落后,品种单一,质量低下,科技含量高、创新型机械产品研究进度迟缓,无法适应当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1.2   人工措施使用不到位
  在植保工作中,经常会通过人工物理性措施来达到植保目的。出现此污染主要是由于部分技术存在缺陷或使用不得当,例如人工诱捕害虫时,如果害虫的感染面积与捕捉工具的数量不符,则不仅不能捕杀害虫,还会对植物带来副作用。另外,在推广大棚蔬菜的过程中使用的地膜污染,如防草膜、防蚜膜等,在植保工作结束后没有及时回收,使其成片残留在土壤中而造成污染[1]。地膜污染的影响面积逐年提升,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1.3   引种污染
  为了实现提质增收、节省成本的目的,很多农业生产人员都在不断引进抗性高、生长势好的植物品种,没有经过种植可行性研究后便盲种、乱种,从而引发新物种污染,如水花生、一支黄花等,为害农作物的生长。群众普遍缺乏专业的引种知识和相关技术,并没有深入了解引入品种的各项性能及可能对其他植物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暴发大面积的病虫害,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化学药物的使用,给环境、经济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2   农业减排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植保理念
  在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正确认识植保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加大節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防治农业污染。一定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以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新型农业的指导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保护资源、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为目的,促使农业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2.2   调整种植结构
  同一土壤种植同一植物会使得病虫害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其原因是同种病源对农药防治产生抗性,造成防治效果不断下降。对此,要科学指导群众,避免在同片土地上连续栽培同种植物,对不同植物实施轮作换茬的措施,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污染。对易引发病虫害的种植区域,技术人员要指导农民对土壤进行合理消毒处理[2]。对于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植物,应及时用药或销毁,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作用。同时,注意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大力倡导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规避毒性大、降解难的农药和化肥,推进生态植保工程。
  2.3   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断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各地区要加快建设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重点管护野生植物资源,仔细调查并收集野生植物的品种和信息,积极探索野生资源科学利用,发挥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加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力度,重点抓好生物防治基地建设,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对发生面积大、危害重的外来入侵生物,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减少外来有害生物危害。
  3   结论
  为了有效减轻农业植保污染,需加强对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工作的协调,积极参谋,主动作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建设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农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 1 ] 玛依乐·克然木.关于农业植保污染与减排途径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
  [ 2 ] 王留柱.农业植保污染与减排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6(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4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