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摘 要: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并从完善采集协作网络、加强数字化建设、创设服务共享联盟、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业务研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以期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6-0043-03
1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反映了某个地区在自然风貌、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资政参考的重要作用。地方文献系统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又具有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显著功能。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其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丰富馆藏资源的有效手段,还是其加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可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办馆效益,也便于将本土文化引进校园,开展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活动,还能促进本土文化的开发、研究与创新,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2.1 借助社会力量寻访
由于地域跨度大、寻访人手不足、采集线索不清、寻访渠道较少等原因,导致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寻访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无法开展寻访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该馆在建设“黔籍作家书屋”的过程中积极调动社会力量,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搜集特色资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馆还积极与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史学会、中国(遵义)长征学学会、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等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图书馆通过借助社会力量构建良好的采集网络体系,有利于寻访比较珍贵且流通范围较小的地方文献,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地方文献征集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力量寻访地方特色文献资源。
2.2 编制地方文献目录
由于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地域性、系统性等特征,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系统文化主题,因此,《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分类思想不一定适用于地方文献的分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分类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如果按学科进行分类,就会导致同一主题的文献被分散保存,给读者查找地方文献带来诸多不便。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在建设“黔籍作家书屋”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大框架下形成了地方志类、阳明文化、长征文化、屯堡文化、贵州文学、内部资料等本土文化专题的地方文献建设思路。在地方文献资源保存、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应设立地方文献专藏空间,由专人负责地方文献搜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要在本土文化专题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用户的需求喜好,尝试编制适合本馆的地方文献目录。
2.3 注重人文空间再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读者的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主体,树立空间资源意识,积极进行人文空间再造。贵阳市乌当区图书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在空间再造上,特别是在人文空间再造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贵阳市乌当区图书馆结合本区文化遗址,将各类文化遗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在楼梯间墙壁上,同时将贵州古今历史文化名人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布置,从过道到防火门,从馆外到馆内,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结合本校的民族元素,利用浮雕、民族工艺品、民族博物馆的馆藏品等形式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了展示,极具地方特色。在注重特色人文空间构建的同时,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水书文献、马尾绣等展示活动,推动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人文空间再造是推广利用地方文献的创新性举措,更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能拓宽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渠道,提升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活力。
2.4 坚持流通与保存并举
受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理念的影响,加之地方文献资源宝贵、地位特殊、修复困难等原因,许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仍然以保存为主,采取半开架的流通方式。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和保存地方文献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储存只会使文献资源贬值,利用和分享才能實现文献资源特有的价值。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突破特色文献特殊保护的观念,坚持流通与收藏并举,对有复本的地方文献采取单本保存与复本全面流通的办法,对具备流通条件的地方文献实行半开架方式,对不具备流通条件的地方文献通过数字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升地方文献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2.5 创新地方文献的推广模式
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推广,有利于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在实践中总结了地方文献的推广经验和方法,依托“黔籍作家书屋”的地方文献资源,坚持贴近读者、贴近需求、贴近实际的推广原则,秉持基于需求、适应需求、引导需求的服务理念,以激活馆藏资源、服务读者为目标,形成了以本土文化传承与教育为核心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该馆将地方文献推广嵌入校本素质特色课程之阅读课程的课堂教学,将地方文献阅读纳入了阅读评价体系。该馆根据校本阅读课程的要求,精准开展地方文献的本土文化专题图书推荐,形成了推广合力。该馆还定期开展本土文化讲座——“红枫湖·百家讲坛”,邀请贵州省的知名专家、学者宣传本土文化,如“西南大师莫友芝节日诗赏析”“贵州历史与文化”“听女红军故事,扬半边天风采”“阳明文化概说”“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黎庶昌”等,将讲座内容与部分优秀的读者心得体会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红枫话黔》。同时,该馆还开展了“作家读者面对面”特色主题活动,如邀请《灵性贵州》的黔籍作者到“黔籍作家书屋”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扩大了地方文献的推广范围,受到了师生读者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认可。 3 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
3.1 完善采集协作网络
采集协作网络指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信息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采取科学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建设的方式,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完善采集协助网络既要完善各寻访主体的寻访协作网络,又要完善收藏主体的收藏协作网络。因此,各级各类藏馆应加强协作,增进地方文献工作交流,通过建立分工协作网络的方式避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同质化和盲目竞争,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3.2 加强数字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存地方文献资源,拓宽地方文献资源的推广渠道,为用户的利用提供便捷服务,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可独立完成数字化工作,也可与商业公司开展合作。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电子化,也不等同于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而是基于利用至上、便于阅读、服务读者的原则,将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服务合力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高校图书馆既要兼顾检索与阅读的统一,又要兼顾保存与使用的统一,积极开展本土文化专题研究,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根据读者的使用需求建设专题阅览空间,以方便读者阅读使用地方文献。
3.3 创设服务共享联盟
积极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实现特色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特色收藏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共享联盟的基础性保障。由于馆藏资源和读者需求的不同,高校图书馆必须构建符合本馆发展要求及用户群体需要的信息资源体系。创设服务共享联盟能够将实现资源共享转变为实现服务共享,加固地方文献的采集协作网络。高校图书馆依托服务共享联盟,能规范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依靠服务共享反哺资源共建,根据服务需求不断完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3.4 开展相关业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要开展创新服务,就必须扎根于业务研究。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依托服务共享联盟、专业学会等机构的资源,加大对专业馆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高校图书馆只有针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相关的业务研究,在业务实践中形成指导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在行业规范下创新读者服务的途径、内容与形式,才能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燕.试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与资源共享[J].办公室业务,2012(24):79,82.
[2] 齐海华.浅谈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10):180.
[3] 田晓华.试析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贵图学苑,2017(3):28-31.
[4] 張英.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以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5):23-26.
[5] 张娟,殷婷婷,张源,等.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6):94-95.
[6] 高大龙.地方文献联盟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以大庆市地方文献联盟为例[J].大庆社会科学,2017(1):97-98.
[7] 余成斌,敖小爽.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2):112-113.
[8] 黄晓斌.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60-64.
[9] 郑佳佳.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常态探索:引导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J].公共图书馆,2018(1):25-27.
(编校:孙新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13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