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返贫治理中贫困村民主体性参与的优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阶段扶贫过程中,沉默型对抗与应付型反馈仍然是主要的两种参与方式。反思顶层制度设计、坚持渐进参与原则、解决能力贫困问题。对不同层次贫困村民进行精准系统化的主体性建构,以构造防范返贫的主体条件。
  关键词:返贫治理;主体性构造;参与主体
  一、问题的提出
  文章的主体性研究聚焦在能力贫困与机会贫困上。多维贫困时代的到来,主体又将面临反贫困的新目标,在高强度扶贫攻坚战役结束后,如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保障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压力型体制下如何将应然的参与转变为实然的参与?
  二、主体性基本内涵
  贫困村民的主体性首先要求其自身有主人翁意识,在贫困治理中始终能够持有自主、自觉和能动的心理。同样地作为贫困治理主体,村民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要自觉承担义务和责任。经过政策的引导,扶贫领域下的参与状态介于第二和第三种之间,其中出现了过度盲目参与层。
  三、扶贫中村民参与现状及案例
  (一)象征型参与
  象征型参与主要表现为通告、咨询、安抚,将权利,责任和选择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个体应该是走向合理适度参与的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通常重点放在信息的单一方向的传递上,基层政府从“上”接收到扶贫信息,在向“下”传递过程中,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者个别干部别有用心,政策传递失真,同时没有逆向的反馈渠道和沟通的过程,在这个条件下人们没有机会来影响这个为他们谋福利的项目。很多扶贫项目参与仅仅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工程,贫困主体在活动中获得的是他们参与的过程,当权者获得的证据表明已经按要求邀请“那些人”介入。
  (二)合理型参与
  合理适度型参与是由合作性参与、权力代表性参与和村民自主性参与三个梯度构成。在合作性参与这一阶段,权力实际上通过村民和基层政府协商的方式被重新分配。而当参与客体较为繁杂,而参与主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之时,代表性参与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贫困人口具有绝对地缘关系的特定人群是不可忽视的主体,他们便是村庄内的贤能——村干部,对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等最为熟悉,掌握着影响决策的“地方性经验知识”。示范效应是精准扶贫过程中推动村民参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过度型参与
  贫困县、贫困户的认定,直接决定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量,由此引发了各地争当贫困县、贫困户的怪象,表现在参与过程中,部分村民不满自己的利益所属,不配合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村之间、贫困户之间、两位干部之间因争夺资源或者扶贫项目而产生矛盾冲突,给村庄秩序带来了冲击,从而产生了负面效应。政策的精准扶贫使群众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现阶段政策的实施会导致群众出现“溢外”的畸形攀比心理,在各个环节中,村民的参与度得到了提升,贫困户越来越多的了解到政策的实际优惠,而在一个村庄内部,除了个别的确困难群体外,这一等次的群众之间的分化并不明显,这就出现了异议。这一部分的群体将所有的社会扶贫视为“迟到的正义”,认为只要以扶贫的名义就可以搭上扶贫的便车,这种认知逻辑弱化了贫困主体通过改变自身意志动力而改变贫困现状的积极性,“相对剥夺感”由此而产生。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贫困主体的“理性人”倾向愈加敏感,共同的意识与行动难以达成,陷入个体有理性与集体无理性的困境。贫困主体的自主性失衡,表现为由冷漠的政治参与到盲目的热情参与,由集体失语的尴尬处境到集体乱语的混乱处境。
  四、构造主体性参与路径
  (一)完善政策制度
  在政府主导性扶贫模式下,当权者在扶贫中遵循向上而非向下单向传递的责任机制。在压力型体制驱使下,脱贫数字成为主要任务。一些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的扶贫工程成为了政府官员的首选项目,村民只能在短期内参与扶贫,随着扶贫项目的完成,参与也就宣告结束,官员向上提交脱贫“数字”成果,用形象工程交代村民。国家在扶贫项目的提出、遴选时要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对项目的评估、监管要及时。
  (二)坚持渐进式参与基本原则
  “渐进式”让参与主体、客体等都有了一定的缓冲时间,也符合中国的政治活动。“渐进式决策”与精准扶贫的特点相结合,提出渐进式村民参与这一概念。渐进意指逐步前进和发展,是指相对温和的、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的多次调试的决策过程,这与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和多阶段特点是相契合的。渐进式村民参与的内涵实质是在尽量不损失利益优势方权利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提升利益劣势方的权利地位,进而从利益关系重构的本质上促进村民参与达到较高层次。其實质是逐步推进村民参与的一种理念和尽量减小利益损失的一种原则。
  (三)培育主体性文化
  鉴于我国贫困农民主体性文化观念总体上的淡薄或缺失,应将其主体性文化观念的培育作为主体性构造的重要内容。首先,作为反贫困重要主体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确立贫困农民主体性观念,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村民主体性宣传力度。其次,为群众创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提供学习平台,与农科类院校合作,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鼓励村民自身吸纳新知识、更新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身能力。跨越绝对贫困门槛后,单一的收入贫困便无法客观反映我国农村真实的贫困情况,不能再按人均收入去判定贫困户,据了解,现在的贫困户依然是按人均收入多少来进行划分的,多维评价指标在农村这个复杂领域还没有形成,其中能力、机会贫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提高相对贫困人口应对贫困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目标。
  主体性塑造是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一个方法。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权利贫困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是推动扶贫工作的重要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琦,孔梅.跨越绝对贫困后的多维反贫困新目标[J].社会科学报,2019(01).
  [2] 李广文,王志刚.大扶贫体制下多元主体贫困治理功能探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0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