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报的读者服务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固守“作者本位”定位,缺乏读者为先意识,陷入读者群缺乏、发行量稀少的恶性循环中。高校学报在读者服务方面主要存在三点不足:论文检索效率不高,读者检索体验较差;缺乏特色性内容提供与针对性内容推送,读者阅读体验较差;交流沟通渠道匮乏,读者互动体验较差。高校学报亟需转型革新,走出“作者本位”、以服务读者为本则构成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借助当下时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章搜索与内容推送、内容阅读、交流沟通以及知识服务等方面巨大的优势,能够帮助高校学报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提升读者体验。
关键词:高校学报;人工智能;读者服务;困境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9)03-0079-05
收稿日期:2019-01-15
作者简介:余沉(1983-),女,安徽铜陵人,编辑,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后现代理论,编辑学。
Abstract:Foralongtime,universityjournalshavebeenpositionedas“author-centered”,lackingtheconsciousnessofservingreadersfirst.Theultimatedisadvantageisthatuniversityjournalslackreadership,havenocirculationandfallintoaviciouscircleofsurvivalanddevelopment.Atpresent,therearethreeshortcomingsinthereaderserviceofuniversityjournals:inefficientretrievalofpapers;lackofcharacteristiccontentprovisionandtargetedcontentpush;lackofcommunicationchannel.Universityjournalsurgentlyneed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on,andgoingoutofthe“author-centered”toservereadersisoneoftheimportantcontentsofthistransformation.Inthisregard,AItechnologyislikelytoplayitshugeadvantages,helpinguniversityjournalstoprovidebetterservicestoreadersandenhancethereaderexperienceinarticlesearchandcontentpush,contentreading,communicationandknowledgeservices.
Keywords:Universityjournal;AI;Readerservice;Predicament
世纪之交以来,有着辉煌历史的高校学报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发展阻滞不前,对高校学报的批评与否定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高校学报的生存境况因而被形容为“夹缝中生存”[1]。对于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编辑界的同仁已经有了不少的感悟和认识,譬如量多而质次,同质化严重,学报体制僵化,管理滞后,心态封闭保守以及评价指标量化等等。在这些问题中,高校学报“读者意识”的缺乏以及“作者本位”的定位,也是格外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方面。读者是出版物生存发展并实现各种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读者的数量体现了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不重视读者的出版物很难成为优秀的出版物,这一点对于作为学术出版物的高校学报来说也不能例外。树立读者意识,以服务读者为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成为目前编辑出版界的同仁为高校学报的建设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而在如何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问题上,我们则可以尝试借助当下时兴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力量。
一、高校学报的“作者本位”与读者服务意识的缺失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都存在“作者本位”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学报基本上只重视作者资源的开发,只关注作者的需求,以服务作者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对于读者的需求,则较少会有学报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学报的“作者本位”定位有着诸多的成因,比如绝大多数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和支持,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较少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对市场缺乏敏感度;或者,在现行评刊标准的压力下,学报不得不为提高指标数据而围绕作者——作者的名气、文章引用率、单位、职称、基金项目等做文章;又或者,有些經费不足的学报,不得不靠收取作者的版面费来维持生计,因而形成对作者的“饭碗”依赖,等。
高校学报在主观上不重视读者,很少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核心来经营规划学报的建设发展,如此也就无法吸引读者,在客观上学报便鲜有固定的读者群,也就是没有“粉丝”。高校学报专注于服务作者而忘却了服务读者的情况,被戏称为当今出版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因为今天的出版界如果谁不更多地为读者考虑,为读者的需求而出版,它就难以存活下去”[2]。无论如何,高校学报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的传播,取决于受众的支持和认可。不面向读者,不扎根读者之壤,不以服务读者为先,高校学报就无法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与活力。
“作者本位”与读者服务意识的缺乏,其弊端也直接而明显地反馈在高校学报的发行量上。“发行量是反映期刊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发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期刊的生存和发展”[3]。没有读者,何谈发行量;没有发行量,又何谈生存发展与学术影响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报平均期发行量在3000册以下,其中超过6成的学报平均期发行量在1000册以下[4]。但更糟糕的情况却是,大多数高校学报真实的订阅量大约只有发行量的十分之一二,甚至更少。与其他市场化刊物动辄数十万、百万乃至千万的发行订阅量相比,高校学报整体的出版市场可谓是萎靡至极。 当然,高校学报可能会以自身是学术刊物,内容专业性强,因而受众面窄为由,为自己极低的发行量辩解。这其实是毫无道理的。诸如美国的科技期刊,同样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刊物,却仍有不少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年平均发行量。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根本上不在于内容的学术性甚至是学科综合性,而在于中国的高校学报“不像美国科技期刊那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5]。没有发行量的学报,也就丧失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途径之一,从而或者依赖于高校的拨款支持,受制于发校内稿的要求,成为“内刊”;或者依赖于作者的版面费,无法有效地进行内容建设,失去了谋求突破发展的底气与可能。如此高校学报则愈发地乏人问津,陷入生存发展的恶性循环。而当高校学报没有读者、无人订阅的时候,便连校门都很难走出去,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参与国际学术建设了。
二、目前高校学报在读者服务方面的不足
读者服务意识的缺乏与“作者本位”的定位,使得高校学报很难在读者服务方面用心思、下功夫。关于高校学报在服务读者、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检索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报在出版纸刊的同时,还将内容发布在网络数据库上。但因为网络数据库集成了海量的出版资源,使得检索的效率不高,读者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章检索是一件极其费时费力的工作,难以获得良好的体验。
第二,内容提供上。目前,高校学报存在文章选题与栏目设置严重同质化的问题,缺乏特色化的内容提供,这就使高校学报很难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这其实是学报界早已认识到的问题。而在内容推送上,读者也很少、很难获得学报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推送。
第三,交流沟通上。大多数高校学报都缺乏一个对外的窗口或渠道,来方便读者联系,接收读者反馈,这也是高校学报封闭性的体现。读者通常都处于寻学报而无门、敲门而无人应、入门而无人理的尴尬处境,也因此会对高校学报敬而远之。
此外,近些年,结合了移动端的微阅读方式兴起后,读者对于学术文章也同样产生了微阅读的需求,并且也希望学报能通过微平台来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前编辑学界热衷于讨论学报借助微平台进行运营,以推动内容传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问题。但实际上,真正进驻并积极建设微平台的高校学报并不多,而开通微平台的学报大多也未能在微平台上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极具可读性的内容和多样的服务。总体上看,学报的微平台运营其实收效甚微。譬如浙江大学学报的微博账号有两万粉丝,一则学报界有如此成绩的也就独此一家,二则与其他市场化刊物微博账号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的粉丝数量相比,浙大学报的粉丝数则显得微不足道。一些学者的调查也证实了,学报微平台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与读者的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6],所以不难理解高校学报的“粉丝经济”何以如此惨淡。
针对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同仁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大家已经深刻认识到,高校学报需要树立“读者服务意识”,需要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学报常有自己的作者群,但高校学报同样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读者群。有读者群,才有学报自己的交流者和对话者,才有发行量的基础,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良性空间。而关于如何树立读者意识、为读者服务的问题编辑学界也给出了不少建议。综合来看,这些建议可归结为:在思想观念上重新理解“学报”的内涵和宗旨,突破单纯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狭隘认识,将学报从“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转变为“传播”学术成果的平台;在办刊模式上,进行市场调查与读者定位,寻求高校出版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布局;在提供的内容上,对刊物进行学术特色定位,开设特色栏目,对文献进行二次深度开发;在出版和传播的方式上,加快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来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上都以读者的需求为目的;此外还有建构网络讀者数据库,进行期刊读者关系管理,等等[2,7-10]。总之,对于高校学报来说,若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就不能继续固守于作者本位,而需要面向读者,探求如何通过满足读者需要、给予读者更好的服务,来吸引读者,沉淀用户,从而拓展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鉴于编辑学界同仁已经给出了不少建议,本文则希望,根据他们给出的大体方向,针对高校学报在读者服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下时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探讨高校学报可以在哪些方面借助新技术来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读者服务
在网络化与数字化时代之后,我们即将跨入智能化时代。阿里研究院将2016年称为AI+元年[11],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思考如何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借助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实现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革新与转型。这种意识也已经传递到学术期刊与高校学报界,近一两年来,逐渐有同仁在思考学术期刊和高校学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问题了。虽然目前的讨论尚未充分展开,但是我们相信,与AI一起思考和工作将同样是未来学报界的大势所趋。实际上,正是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所展现出来的技术力量与无限潜能,我们才尝试着探讨,在高校学报优化读者服务方面,人工智能究竟能给予哪些帮助。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高校学报更好地吸引读者、服务读者,提升读者体验:
1.学报可以借助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处理技术为读者提供更高效的检索服务,并根据读者检索热词进行栏目建设和内容推送,满足读者的内容需求。目前,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可以在网络上有效地抓取、捕获用户的踪迹,并通过用户的搜索关键词、访问地址、浏览内容与下载内容,建构用户的知识背景,判断其真实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进而实现对用户的精细分类与标签化,并根据他的真实需求向他推荐高度相关的主题和内容。高校学报则可以在自己的平台或在公共平台的论文检索方面结合这两项AI技术。一方面,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检索体验,读者在检索过程中会不断获得其他相关的主题词或内容等方面的提示,从而更容易锁定目标,找到所需内容。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抓取并反馈的读者搜索数据,学报不仅可以有效地实施读者定位,根据读者需求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并开展特色栏目的建设,更能有效地向读者推送高度相关的文章,实现刊物内容的“精准投放”,满足读者的内容需求。目前已经有学术出版公司在与AI公司合作,基于在线用户已经阅读的内容向他们推荐其他内容[12]。 2.学报可以借助诸如VR/AR等技术对文章进行视听触多方位的呈现,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内容阅读形式,提升阅读体验,与读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目前,VR/AR技术与出版的结合也是出版业的一个新机遇。相比于单纯的文字表述与图片表达,3D立体视听影像能够更为充分、清晰和鲜活地呈现论述对象。编辑学界已有同仁探讨过科技期刊出版中嵌入VR/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表明VR/AR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它的实时交互性更能满足网络时代读者沉浸式阅读的需求,使得读者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以及对论文内容的重构中[13]。而当读者在阅读中发挥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他也就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能够对文章和刊物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而也较为容易转化为期刊的支持者。对于社科学报来说,VR/AR技术也同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譬如艺术理论、电影理论、文字文献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中会涉及大量的图片、表格、统计数据与语音视频材料,这些插入性成分会因为大量占据版面而被尽可能地缩减,视频、音频类的材料更是无法直接呈现在纸刊中。这部分内容,甚至包括一些研究结论等,都可以通过嵌入VR/AR技术来提供给读者,丰富读者的阅读形式,使其从严肃枯燥的学术研读中获得更多的趣味。
3.学报可以借助智能客服机器人与读者进行即时互动,实现学报与读者之间更高效顺畅的沟通。学报需要与读者积极沟通,以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体量来说,不太可能抽出人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学报平台上设立智能客服机器人,辅助学报工作人员来实现与访问者的良好互动。智能客服机器人全天候在线,不仅能及时回应访问者的各种问题,还能够向他们展示学报的历史、特色与成绩,帮助他们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甚至判明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向他们推荐合适的文章内容。此外,智能客服机器人还能辅助学报进行内容服务的延伸,开展各种读者体验活动。智能客服机器人所带来的这种沟通也被视为“有温度”的沟通,它将拉近学报和读者的距离,给予读者更好的互动体验。
4.学报可以作为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向读者提供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服务,推动学术传播。出版的核心是知识服务,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学术出版物,提供的是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知识服务。当下知识付费经济兴起,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态良好。而根据调查显示,专业知识是用户付费意愿最强烈的领域[14]。这也意味着,知识用户并非只想获得较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专业知识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学报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自己的网络平台或集成平台上,以本刊的文章、作者以及本校(甚至其他机构的)的研究人员为基础资源,以语音、直播、“知识问答”等形式,向读者提供各种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知识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学报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相关资源进行标签化,对知识提供者与消费者进行精准而快捷的匹配。而通过挖掘数据沉淀,人工智能本身也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
可以看到,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文章搜索与内容推送、内容阅读、交流沟通以及知识服务等方面辅助高校学报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提升读者的体验。面对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这种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高校学报也应积极调整自身的建设发展策略,为接纳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准备。第一,高校学报的发展改革离不开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的支持,除了财力支持外,高校学报还需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办刊、运行和出版上的自主性,以便能积极主动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变革。第二,高校学报需要与本校院系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共赢关系,依托于本校的教学科研人才以及特色性的学科专业来建构面向读者与公众的知识服务资源库,如此也可以推动高校学报在未来向知识服务平台与智库成果平台转型,进入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谋求新的出路。第三,高校学报需要培养自己的编辑队伍,增加编辑人员,完善编辑队伍的知识结构,支持编辑参加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出版相关的学习培训,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做好人才储备。第四,中国的高校学报通常体量较小,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因而高校学报可以尝试进行地域性或学科性的联合发展,以高校学报集团的方式共同开发、建设和管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平台和小型数据库,以集体的力量为读者打造各种优质的服务。
高校学报需要转型革新,而走出“作者本位”,以服务读者为本则是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它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无限的潜力,它对高校学报在读者服务上的帮助不会仅限于这几个方面;同样,它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也不会仅限于优化读者服务方面,我们需要开放心态,更加积极地探讨人工智能究竟能够给困境中的高校学报带来怎样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杨嵘均.高校学报的生存境遇及其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与期刊评价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1(14):8-12.
[2]佐红琴.大学学报首先应服务读者而不是作者——一个接受美学的理解[J].编辑之友,2011(10):38-40.
[3]杨为民.关于学术期刊发行量的一些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65-167.
[4]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课题组.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数据所作的分析[J].传媒,2014(12):8-11.
[5]续维国.高校学报应具有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J].编辑之友,1996(2):28-30.
[6]林丽芳.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与读者期待的差距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43-147.
[7]吴玲.读者为本:社科学报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8-90.
[8]刘玉邦,陶清玉,李丕蓉,等.高校学术期刊读者定位研究[J].青年记者,2016(2):37-38.
[9]李玉玲.谈出版物网络营销中读者数据库建设的相关问题[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47-48,59.
[10]谢文亮,张宜君.科技期刊读者关系管理与系统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4(6):161-165.
[11]阿里研究院.30张PPT解读“AI+”时代,人工智能影响力微报告发布[EB/OL].(2017-01-25)[2019-01-12].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1240.html.
[12]莫利·弗拉特.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上可以有哪些应用[EB/OL].韩玉,译.(2018-05-17)[2019-01-11].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06953/.
[13]徐玲英.科技期刊出版中嵌入VR/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6):532-537.
[14]中國产业信息网.2017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EB/OL].(2017-10-13)[2019-01-11].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0/571986.html.
[责任编辑:吴晓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0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