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田园式“旅居养老”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养老需求的改变、老年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居养老”成为极具市场潜力的新业态。收入高、相对年轻、身体好、休闲时间多、长期居住城市、向往田园风的老年群体,选择依托于田园综合体的田园式“旅居养老”。但田园式“旅居养老”发展存在融资难、产业链整合难度高、缺乏体制机制保障、供求不匹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一是引入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融合医、养、农、旅产业链,催化新的养老消费业态;三建立田园式“旅居养老”功能区,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关键词:田园式 旅居养老 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02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健康养老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基本保障型养老模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优质养老产品供给不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方面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初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地区特色资源,支持探索农业与旅游、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以田園综合体为依托发展“旅居养老”,具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天然优势。田园式“旅居养老”将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养老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特色养老产业链,是可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既能满足城镇老人休闲、旅游式养老需求,又能带动农村养老服务结构升级。
  “旅居养老”是一种强调旅游与居住融合的高端养老,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界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一是“旅居养老”的特点与意义。杨晓奇(2017)认为“旅居养老”是一个产业链条,发展“旅居养老”不仅能满足老人多元需求,包括精神需求,还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1]二是“旅居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张映芹、冯亚江(2018)分析了“南漂老人”旅居养老的供求影响因素,气候、环境、个人偏好等影响需求;经济、制度等影响供给。[2]三是“旅居养老”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刘燕峰(2017)基于浙江丽水“旅居养老”的实践分析,剖析“旅居养老”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模式选择、角色定位、系统支持、资源整合等对策。[3]四是“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庞小笑、桑广书、喻元(2016)运用AHP构建金华市“旅居养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影响因子。研究表明:一是金华市总体适宜性较好;二是自然景观、交通是重要因素。[4]五是“旅居养老”的管理模式与创新发展。王丹丹(2018)认为构建“旅居养老”协同治理框架,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和建立自组织等都是可选择的路径。[5]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数研究停留在基础性问题,缺乏能够揭示相关方面逻辑关系及核心因素的顶层设计。“旅居养老”和旅游相结合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建设标准、资源依托的差异性,分类型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田园式“旅居养老”模式构建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接综合田园体建设和“旅居养老”?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旅居养老”服务水平?
  二、田园式“旅居养老”面临的制约因素
  田园式“旅居养老”是大力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养生养老基地的重要模式,融合乡村农业和休闲度假为一体,前景广阔。但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碎片化、不成熟、不规范,旅游功能或养老功能不足,业态单一,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难以构建产业联盟。
  1.投入产出周期长,公信力不足,融资难度大
  养老服务市场化本身不成熟、不规范,难以取得公众信任。田园式“旅居养老”的基础建设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方面投入产出周期非常长,而且投入产出比在短期内难以预测,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另一方面,“旅居养老”相应的法律、政策不完善,难以提供公信力的基础保障。田园式“旅居养老”发展的基础在于融资,在公共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融资吸引力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公信力不足会加剧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不完善,更加缺乏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打造品牌性的龙头企业。田园式“旅居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新业态,打破融资困局,塑造品牌是关键。
  2.产业链整合难度高,产业集聚效应低
  田园式“旅居养老”对基础设施、医疗资源、养老服务的要求比较高,比一般养老基地的资源整合更加复杂,关键在于乡村旅游资源与养老资源的高度融合。一是乡村医疗设施难以满足高端养老需求。乡村医疗设施相对滞后,而田园式“旅居养老”是一种高端养老方式,对医疗的要求也比较高,配备齐全的医疗资源。二是旅游吸引核不明,养老功能不足。在“旅居养老”的大潮下,多数区域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功能雷同,旅游吸引核不明显,养老功能不足,成为“四不像”。三是功能单一,未能形成“旅居养老”产业链。田园式“旅居养老”的功能单一、孤立,难以形成养老产业链,资源利用率较低。
  3.供求不匹配,难以打造“旅居养老”品牌
  田园式“旅居养老”是一种市场化养老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但实际中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市场定位不精准。田园式“旅居养老”的服务对象非常精细化,只适用于支付能力强、在老人中偏向年轻、身体比较健康、休闲时间充足、向往田园生活的老年群体。二是功能雷同。田园式“旅居养老”是基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生态养老基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田园式“旅居养老”雷同的比较多,田园体的生态功能类似,养老功能也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养老功能健全与否。三是供求矛盾。乡村田园休闲旅游定位与城市居民旅居养老需求错位。多数老人希望闹中取静、动静分离,既能安静享受田园时光,又能适度参与热闹。
  三、“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田园式“旅居养老”构建
  从社会福祉角度看,“旅居养老”实际上是老年群体的异地福利问题。异地福利认可是流动人口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打造田园式“旅居养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田园式“旅居养老”建设的核心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吸引异地老人。   1.引入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休闲旅居养老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包括养老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金成为发展的首要问题。选择一种合理的融资模式是前提条件。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情况下的共有制,是一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优势的融资和治理模式。[6]国家提出PPP两个常态化:“让符合条件的项目采用PPP模式成为常态、民间投资进入PPP项目成常态”。“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PPP模式对民间资本要求较高,适用于那些民间资本比较发达的地区。
  2.整合医、养、农、旅产业链,催化新的养老消费业态
  田园式“旅居养老”涉及休闲、医疗、农业、养老、文化、旅游、地产等,整合医、养、农、旅产业链是打造田园式“旅居养老”品牌的必然要求。一是融合医、养、农、旅产业,整合公共资源,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一方面化解养老地产与田园综合体用地之间的矛盾。其次,医、养、农、旅是田园式“旅居养老”的支柱产业,其辐射产品还有很多,形成紧密结合的纵横产业链网。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为基础提高供求匹配度。“旅居养老”是一种市场化养老方式,对接老人需求是关键。区分“旅居养老”需求与普通度假需求,老人更倾向于方便、快捷、安全的旅居环境,静中有闹、闹中有静,关键在养,养生养老与休闲度假相结合。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催化新的养老业态和消费业态。田园式“旅居养老”是一种高端养老服务,有品牌才能大量吸引异地游客。开发特色衍生产品,催化新的消费业态。
  3.建立田园式“旅居养老”功能区,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田园综合体是集农业特色产业区、农村特色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为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区域。“旅居养老”的功能需求与田园综合体有一定的契合性,对接需求,融合田园综合体功能區与养老功能区是田园式“旅居养老”功能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区。特色农业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吸引核,也是吸引田园式“旅居养老”群体的最重要要素。营造返璞归真的特色田园氛围,打造充满趣味性和科普性的农业体验区。二是文化遗产景观区。田园式“旅居养老”针对有钱、有闲、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健康养老、相对年轻的老年群体,他们对精神层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应提升精神体验层次。三是生活居住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除了依托生态优势与文化创意之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也非常重要,老年群体更注重方便、快捷、舒适。在田园综合体中引入住宅地产,生活居住区环境应适合老人的生活习惯,房间隔音效果要好。休闲聚集区应包括主题建筑、特色街区、亲子互动等休闲体验。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美食、日用品、医疗、安保、物业等,尤其是养老医疗方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晓奇.发展旅居养老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J].中国社会工作,2017(8)中:44-45.
  [2]张映芹,冯亚江.“南漂老人”旅居养老服务需求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4-101.
  [3]刘燕峰.生态优势地区旅游养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丽水的实践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7(2):41-46.
  [4]庞小笑,桑广书,喻元.基于 GIS 的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以金华市为例[J].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2016(3):15-21.
  [5]王丹丹.协同治理:旅居养老老人服务管理模式选择[J].劳 动 保 障 世 界,2018:17.
  [6]柯永建,王守清.特许经营项目融资(PPP)——风险分担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