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屡出现,引发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与危机应对机制值得也不断引发社会的积极关注,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快速反应机制,帮助民办高校互相借鉴和完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
一、研究背景
心理危机是指人们面临超出他们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时,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解体状态,容易导致个人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个体处于焦虑、痛苦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时限性等特点,不但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健康也会产生危害。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逐年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伤害,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相对不可控性,但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发生危机前释放的危机信号的及时关注来减少危机的发生。当前部分高校构建了“校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个人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与辅导网络,来防范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但往往教育有余而防范不力。尹红霞等人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存在着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UPI关键项目对心理危机具有重要预测作用。高博等人从大学生面临的学业、物质、毕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提出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防范教育的措施。王宁等人提出部分高校存在学校对心理危机问题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导致危机发生而束手无策的情况。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管理方式灵活,校园气氛活跃,但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在不同方面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依据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防范与快速反应机制,对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知识进行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对保护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法
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300名民办高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方法进行调查。搜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策略,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诱发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现状
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部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学务工作部门,专业成员规模平均在5人左右。以开展心理咨询为主要工作内容,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参与处理应急工作。
部分民办高校制定了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制度,指导危机干预工作。也有些民办高校没有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专门工作指导文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总是应急救火的状态。
部分民办高校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层面、院系层面、辅导员层面和学生层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宣传、校园活动来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入学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锁定心理问题目标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进行危机追踪和危机干预。
部分高校反映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比较吃力,原因是后劲不足。专业师资人数少且缺乏专业学习成长的机会,在防范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但其他教职工缺乏心理知识无法有效配合,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专家指导但学校缺乏专业的精神卫生专家或缺乏与精神卫生专家的合作。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潜在诱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专业知识水平不高,院校学费较高但贫富差距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63%的学生反映自己曾在学习方法上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学业落后、学业拖延,71%的学生反映在特殊时期(入学之初、毕业季)更需要特别的心理关爱和指导,42%的学生曾因性格不够开朗、37%的学生曾因人际关系不良(尤其是宿舍矛盾、恋爱关系失败、与好友分离)导致自己孤独、失落、自卑,24%的学生曾因家庭贫困、与同学贫富差距大而感到自卑、无助。74%的学生为未来的就业情况而担忧。
民办高校大学生反映自己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求助对象的优先选择顺序为:独自处理、朋友(或同学)、家人、辅导员、心理老师。
四、讨论与分析
民办高校作为独立院校,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工作还不够完善,工作方式以参照兄弟本科院校工作方式为主,尚缺乏对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的思考。同时,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相比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教学专业建设工作,民办高校尚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或者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发展步伐较快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完善,不仅有专业师资队伍、工作设施,甚至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制度,而发展步伐较慢的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薄弱,但在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风声较大、落地不实的情况。如若从学校层面不能够统领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则在处理心理危机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多部门联动时配合不够默契甚至关系脱节的状况,不能保障心理危机防范和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如若从学校层面缺乏与专业精神卫生专家的联系,则在危机事件从处理过程中,尤其在面对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问题的时候,就会缺乏专业的指导支持,妨碍心理危机事件的迅速妥善处理。因此民办高校的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危机防范的主要着手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诱因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主要集中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性格和贫富差距方面,问题存在和发生不可避免,但如若足够用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潜在问题不难被发现,因此就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很明确告知我们,自我的强大内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层保险,培养学生的强大的自我是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次,鼓励学生建立和保持知心朋友关系,帮助学生处理好交朋友的问题是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二层保险,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有效互动,了解学生足够多的成长信息和经历是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三层保险,学生对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的认可和信任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应保持同理心和对学生积极关注,争取学生的更多信任,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就能成为发现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保障,心理老师应当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同时应通过尽可能普遍的途径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和对心理咨询的合理观念,使心理知识深入学生内心,使心理咨询成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普遍求助途径。
五、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心理危机工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出以下加强民办高校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的措施與建议。
首先,完善心理工作机制。
民办高校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门的工作场地,提供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着重培养师资队伍防范心理危机和应对心理危机的专业工作能力,增强学校处理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实力。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民办高校通过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制度建设,促使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度中明确划定心理危机的识别标准和级别划分、应对方案、联动机制,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可以统一依据相关制度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或者控制事态的蔓延,避免意见相左引发的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完善工作路径设计,保障信息及时通达。部分高校建立的多级工作机制值得学习,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从学校层面统领心理工作,是心理工作的第一级工作机制,院系是或书院设立心理工作站,是学生心理工作的第二级工作机制,承接学校的相关要求,合理分工落实,辅导员从属于二级工作机制,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从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工作,直接向辅导员汇报,是心理工作的第三级机制,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作为心理工作的四级工作机制,及时关注宿舍成员的心理动态、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每一个级别工作者按时向上一级别工作者汇报工作,如遇危机状况,及时解决问题。
其次,重视心理危机防范。
重视心理普查工作,做好追踪预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最好每年一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到一生一档,对于普查结果作进一步筛查,根据学生反应的出的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程度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轻微级别的进行进一步谈话与追踪,较严重级别的采用定期咨询与回访,严重级别的学生做好重点关注,并与精神卫生专家、家长沟通建立学生的特殊心理档案;每月一次追踪反馈与评估,保障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
加强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心理工作意识。通过课内、课外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心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传递的知识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重要方式。课内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通过五月心理健康月和十月心理健康周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语活动,学习上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且通过考试,生活中要求学生参与活动并获得学分,学习区以课程为主,生活区或书院以活动和文化氛围为主,多层面结合起来,心理健康知识将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自身、同伴之中,增强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保障力。
建立全员预警意识,扩大心理工作范围。从学校层面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心理危机相关文件,帮助识别和报告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当于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环节对学生进行了解和保护,可以大大提高心理问题的预警概率,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问题的发生。
再次,多方联合形成合力。
快速做出反应,把握舆论导向。民办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当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应对问题,控制事态发展。在危机快速反应工作组中,应包含学校领导统筹、协调,四级心理工作机制的人员帮扶、分工应对心理问题,后勤部门与安保部门的安全保障,宣传舆论部门的舆论导向引导,医务工作部门的医疗保障和精神卫生专家的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注意对目击、知晓危机事件相关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避免事态蔓延,导致更严重的或者系列性的危机事件发生。建立稳定的工作小组,各部门联合工作是保障心理危机事件迅速得以应对和解决的重要保障。
强调朋辈互助,重视家校互动。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与家人,家人因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经历与性格特征、与学生最为亲密的支持关系与监护关系应对学生更为了解,也对学生的成长更为关注与负责,同辈群体是最为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况与近期经历的群体,也是学生认可和归属的群体,是学生最为信赖的关系群体,因此是学生应对与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保护层,重视家校互动、重视朋辈关系是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等.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5-50.
[2] 韩继超,郭敖鸿,杨红英.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72-173.
[3] 王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9).
作者简介:明阿欢(1986-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3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