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趣味化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很多独立院校把大学语文列为学校公共学习科目。既然是公共科目,那全校学生都必学,最主要体现在非中文类学生。因为专业非中文,所以当学习到大学语文课程时,多数学生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表示需要汲取文学营养,需要文学的熏陶。同时,依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表现出了疲惫感。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成了亟待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以该学院所选大学语文教材课程为例,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大学语文课堂效果,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发散思考。
  关键词:语文趣味;教学;思维
  一、教学形式趣味化
  文言文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翻译,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翻译完即学完状态下,学生往往会显疲惫且厌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如《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列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一,给民以“恒产”,即固定的产业,这样才使民有“恒心”,要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其次,赋税徭役要有定制,要“不违农时”,要使百姓“不饥不寒”。可见,孟子讲的仁政,并非是空泛的仁义道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经国济民的内容。
  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学习这篇文章,要把握几点,该篇写作技巧,君王态度的逐步转变,孟子说话的方式。待学生整体明白全文意思之后,分别请几组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主要人物就是齐宣王和孟子,其他如牵牛者配合扮演。不要求学生用文言文进行对话,而是用白话文演绎出来。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而是要表达整体意思,体会心情与意义。演绎过程中要突出君王态度逐渐转变在说话语气、面部表情及人为动作上有何变化,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他的思想的。第一组学生在进行演绎时,由于是第一组,比较紧张,而且文章内容理解一般,所以携带课本,并演绎过程中需要课本提醒,但作为第一组的主动积极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第二组学生在第一组学生的基础之上,基本脱离了课本,而且齐宣王也演出了他不同的态度表情,孟子说话时非常坚定。
  第三组学生在演绎时更成熟了,在脱离课本进入角色的基础之上,还有舞台表演部分,齐宣王态度由急切、无所谓、肯定、笑、悦、疑惑、急于否认、着急到恍然大悟,最后诚心虚心向孟子求教。孟子例证、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运用排比对偶以此来增强气势等等,最后让齐宣王虚心求教。学生演绎得逐步成熟,无疑是对该篇文章的理解逐步深入透彻。
  如文章《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分钟的简短视频。视频里演出了一个从呱呱坠地被父母陶醉地捧在怀里的女婴儿,到长成小女孩跟父母一起愉快地玩耍、学舞蹈、求学、恋爱结婚生子,抚养子女,子女也长大,自己与另一半一起变老,一起相伴。看完视频之后请学生纷纷表达感想。另外指向学生所带的饮用水,询问学生对日常生活当中的一滴水有没有过注意,有没有想过一滴水最后去往何处,最后结局如何。最后引出文章《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者想要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正确认识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自然规律思想。
  二、教学思维具有开阔性
  如《大同》这篇文章,该文章分三段。第一段孔子“叹鲁”。为什么过去人们说是周礼尽在鲁国,现在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鲁尚如此,遑论其余!声声叹息,隐约见到了现实的黑暗与人们的不安。第二段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公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男女尽力,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而盗贼不作。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第三段对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小康”社会虽然不是最高理想,但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儒者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与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虽有距离,但却可在现实生活中去具体争取。“小康”衬托了“大同”理想的完美。
  作为当下生活在小康社会中的我们,是否感觉现已社会已十分美好,或者有对更理想社会的期待。在整篇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理解如何,可以通过一场辩论体现出来。全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同社会的人具有什么特点?你是更愿意生活在大同社会还是小康社会?大同社会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双方挑出几个代表,其他同学作为代表的辅助力量。辩论的主题是:正方:我更愿意生活在大同社会。反方:我更愿意生活在小康社会。辩论进入到中间部分时,全班气氛达到高潮,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反方认为大同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每个人都是会有私心的,很正常,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准则也是标准就是礼,这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大同社会里的人太不实际了。当然这里反方辩论的时候在理解上有些偏离,既然说小康社会更好,当然前提是承认大同社会的存在的。反方认为如果一直处于大同社会中,社会如何进步,人类如何进步!正方认为大同社会中的人皆是为人人,充满大爱,更能促进社会进步。争论到最后最主要的不是要求一个谁赢谁输的结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如何更充分的体现自我观点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充分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感、幸福感。
  三、贴近现实生活
  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联系实际,走进生活,才更能吸引学生,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沈园二首》,这两首悼亡诗,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对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一场爱情悲剧的惨痛回味。老诗人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于是合泪命笔,寄托哀思。讲述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讲述他们爱情故事的悲哀结局,讲述他们彼此爱情的至死弥坚。在学习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句时,联系到生活中总会有离别的情景,想象此时自己的心情如何。联系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同样是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化作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象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悲痛万分。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更加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文章反映了作者因政治革新失败而产生的抑郁悲愤之情,同时曲折而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人格和抱负,并且表现出作者在逆境中努力寻求痛苦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境界。如果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询问学生们外出游玩的经历,外出游玩时是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游玩回家后的感悟如何。让学生联系亲身所见所想所感,然后过渡到柳宗元,一起來看看柳宗元是在什么状态下游览,游览前,游览中,游览后的心情分别是怎么样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手法是怎样的。真正去理解柳宗元的心情遭遇,柳宗元的胸怀、境界。
  该篇所举例为该本教材中的文章篇目,虽特指某些篇目,但依然可以扩展到更大范围。且举例大多数为古文,需要研究探讨的方面较多,发散的余地也较多。
  大学语文是一门延展性非常高的课程,如何真正把该门课程上好,需要教师在不断自我吸取营养的同时从课堂中不断获取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反馈。另外,不能闭门造车,适时与同行与学生交流,跟上现代信息化脚步,真正做到内外齐步走。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舒萍.走进文言,走近经典——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现代语文,2017.
  作者简介:王婷(1990- ),女,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