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带动教学设施的提升,其思政教育模式要合理运用当下先进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参与度,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品德; 思想状态;信息技术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目的的转变
  新时代下,新兴的传播媒介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高校大学生对于新兴事物适应力强,且加强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因此,他们更希望尝试新的课堂模式。对于高校来说,注重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育模式。高校的思政教育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培养为目标,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思政课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认知误区,也容易动摇教师心理,从而忽视思政教育的真正意义。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是道德层面,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是精神层面,培养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人生的辉煌。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方向
  每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信息人,高校的思政教育如何由传统课堂教学向信息化时代转变?如何由灌输式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教师如何运用好网络资源?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情况?这些都是高校需要重要考虑研究的问题。首先,培养学生自身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以此更全面地判断表象事物;其次,以学生為中心,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在如此环境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去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能力,唯有此,才能向正确的方向提升自我,树立正确的观念;最后,培养学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摄取转变,高校在思政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而应该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切身感受思政教育的作用意义,以实例说服,引导学生们深层次了解中国的伟大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下社会,是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水平,高校的教育模式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需适应新时代学生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另一方面要不忘初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目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较大的局限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些许思政教育的弊端,存在责任较分散、单独意识多元化等,高校当中拥有团委、学生会、系类团学组织、思政教学教师团队、大学生社会团体等多个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引导的组织部门。但各个组织部门并没有统一协调好思政教育工作,每个组织部门以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主,没有协调统一的主线。没有起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先锋作用,反而使高校生产生了懒散、分散化等弊病。要做到让高校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或提高自身的理解和觉悟,而不是很生硬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
  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质也应该随着信息化时代而改变和发展,要因材施教,创新可取的教学内容。好些教师专业技能很扎实,但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运用不到现代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缺乏互动性、带动性、联系性,让现在的高校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领悟能力。还有思政教师没有把要讲的知识与实时发生的热点内容相结合,缺乏对实时政治思想的把握能力,思政教学思想脱离了实际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毛泽东思想讲成了自传形式,把近现代历史生搬硬套讲成了历史课。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生对思政教育认知不够,学习理解感悟会更缺乏。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状态与思政教育的成果不符
  高校学生较之前在思维和思想上更开阔和多元化,从单一学业生活到多元化生活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高校学生的思想独立性、辨识能力、领悟性等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的生活使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走弯路,享乐拜金不思进取的懒人意识,自我思想教育意识的匮乏,独断性不合群等,体现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思想的缺失和不足之处。
  新时代下的学生个性特点明显,比如:自尊心强、乐于表现自我、压力承受力弱、情绪起伏不定。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他们缺乏责任感、爱国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没有引起学生参与积极性和重视,也就无法为指引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提升。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教育模式
  (一)大力发展“慕课”
  “慕课”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它是当下教育培训流行的方式。“慕课”将网络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它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知识内容,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传播知识。高校应当运用“慕课”的传播优势,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教师主要是授课,学生被动接收,可以让学生课前运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提前学习中问题的解析或是讨论,这种互动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也更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当然,高校也不能一味的依赖“慕课”,而是合理使用,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更高效率的思政教育作用。
  (二)连接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它本身与社会、家庭有着重要关联。在学生长年学习过程中,家长、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往往忽略了教育的社会化,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品德引导、个人习惯没有足够重视。从社会方面,适当地认可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他们,对于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资和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慢慢融入到社会中,高校应当搭建好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平台,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到实践中找到经验和答案。从家庭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家庭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或是用错误的方法逼迫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的乖模样,或是与孩子没有足够的沟通,高校应当与家庭联合起来,用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思政教育,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三)运用新时代先进技术进行思政教学
  高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的需求、先进技术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最新信息,然后融入到思政内容中。在传授方法上,运用有趣的课件,结合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用形象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鼓励教师融入学生,缩小沟通的距离。
  四、结语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让全球的思想文化贯通,但同时,高校中的不良之风也受到全球思潮影响,不断升级,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和技能才是他们来校目的和任务,对于过度的享乐、攀比、拜金等不良行为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高校思政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行为、价值观、世界观、消费观、人生观、爱国思想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部署和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
  作者简介:滑远( 1981.10 - ),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阜阳分校,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78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