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不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我们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我国在教育领域重要的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教育质量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并提出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信息化建设工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对贫困学生的认定评价工作、做好高校学生的监督管理服务工作、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平台,以期为高校资助育人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监督管理;贫困认定;育人平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中央领导人强调:部分人民群众在子女入学、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一些困难,不断为群众解决困难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学生本人、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筑精准客观公正的高效育人工作机制,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公正、更关系着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资助育人工作逐渐被纳入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的具体内涵是指:在注重给予高校学生物质经济帮助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摆在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高校资助与育人的平衡统一。最新的资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在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比如学生在贫困申请方面弄虚作假、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实现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行业效率提高的目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使教育方式、内容、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依托互联网建设的学生贫困资助体系,可以有力地革除高校传统资助模式的弊端,促进高校育人工作更加便捷、高校、公平、公正。
  一、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的优势
  第一,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放、公开、透明。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突破传统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沿着一定的节点向四处传播来来人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和接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民办高校将互联网融入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是促进资助工作公开透明的一张重要举措,高校利用互联网发布资助扶贫政策,让有意向申请的学生第一时间加以了解并及时申请补助,申请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上级领导以及审核小组的评议等信息都被公布到互联网资助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受助学生的相关信息、资助体系等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模式探析
  第一,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贫困认定评价工作。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要从贫困生的认定确立开始,对学生“奖、惩、罚、撤”的依据是高校完整的贫困档案数据库,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资源共享、共通、共荣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就像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互联网使用者将信息随便放在这张网的任意一个角落,互联网信息都能向四处辐射扩散,同时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查找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利用互联网搭建高校育人的平台有利于促进贫困认定工作的开展。民办高校认定贫困生需要学生出具的当地政府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的贫困申请书以及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学校领导出具的批改意见,利用互联网可以将这些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学生的贫困档案数据库,信息化档案完整包含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人员健康等状况,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共享性使学生贫困信息公开透明,随时接受高校师生和网民的监督举报,以便于核查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会利用后台先进系统对学生情况加以判别。总之,利用互联网有利于给出可靠的数据参考,为民办高校学生的贫困认定工作搭建精准的信息资源库。
  第二,利用互联网强化对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的监督、管理、服务工作。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暖心的希望工程,公平、公正、客观的贫困评价认定机制对高校学生来说不仅是心理上的巨大安慰,更是在未来之路前进的不竭动力之源,所以,在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切实建立起一套资助育人的长效监管体系真正地实现高校真扶贫、扶真贫、真扶志的目标,一是高校要将互联网融入到资助体系的研究中,利用高校的官网、官方微博、QQ等信息平台随时发布高校的资助政策、资助途径、资助申请条件等消息,学生可以就信息中不理解的政策信息进行咨询,随后专业化的网络平台及时解答疑惑,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最新的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长远发展的扶贫方案;二是利用互联网对民办高校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管理,高校的助人工作者根据互联网的数据监测系统对手自助学生的校园消费记录、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学习成绩等情况进行统计反应受资助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情况,贫困认定工作小组根据这些信息统计确定对受资助学生的评定等级、资助力度和额度,以此提高民办高校资助的规范性和监管工作的动态化;三是打造一支高效的互联网扶贫工作队伍,这些资助育人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对高校受资助学生的贫困认定审查工作,切实履行统一的贫困认定评价标准、及时关注受资助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不断挖掘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补充资助育人体系机制和扶贫策略,开通渠道多样化的高校资助通道,借助企业、机构、政府等第三方力量的资金,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提升学生的脱贫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科学育人与人性关怀的有机统一。
  第三,利用“互聯网+”的巨大优势,为民办高校学生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平台。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政策主要通过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定的物质、资金补助等形式来实现,教化育人的目的常常被放在脑后,如果不注重做好经济帮助与精神帮助的平衡统一,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受资助的学生拿到贫困补助以后不思进取、忽视学习、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与享受;有些学生认为自身符合补助的条件而幻想每年都能够获得国家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自身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诉现象的出现完全背离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初衷,更不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因此,民办高校在关注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是要注重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在校园官方网站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板块,利用互联网平台为高校师生打造专题教育节目、发挥网络舆论的话语主导权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的专题视频讲座并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开通学生与讲解专家的互动交流渠道,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三观,从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雷文,何静,宋涛伟.构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贵州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01).
  [2] 李华.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统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7(7).
  [3] 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11).
  基金项目:无锡太湖学院高教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课题编号:C-2019042。
  作者简介:陈利娟(1989.06- ),女,汉族,江苏宿迁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78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