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各项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逐渐加深,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分析工作开展的现状、难点以及措施,希望为之后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互联网+”;职业院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70-02
    高校是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尤为重要,其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就是高校内的资助育人工作。现如今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求学问题格外关注,各大高校也应将此作为工作重点,维护社会公平。职业院校生源较为复杂,经济、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传统资助育人工作中也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何在现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将互联网这一影响力极大的工具应用于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有利于提升工作的便捷化、信息化,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一、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随着教育公平意识的逐渐深入和具体措施的实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成为各大高校共同的追求,各大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也得到了有序发展,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伟大任务,但是传统的工作方式具有片面性,阻碍资助育人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一)信息透明度差
    院校信息资源公开性以及即时性差,学生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资助政策的相关信息,造成的后果就是申报工作不及时,甚至被延误,许多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就此错过获得资助的机会。传统传播方式也因为在层层传播中具有过滤性,学生得到的相关信息较为片面。消息的不及时、不全面使学生对资助政策不能充分理解,阻碍资助政策的推行。
    (二)信息传播途径单一
    传统资助政策的传播主要依靠会议、宣讲等方式,造成学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被动性;传播方式的单一性让资助育人政策的相关消息传播受阻,学生既不能及时获取消息,也不能实时向学校传达自己的现实需求,学生与学校互动性差,不能及时沟通。
    (三)后续管理简单化
    受资助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以及地区不同,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学校在资助过程中忽略了受助群体的差异性,对受助者的后续关注度不够,阻碍了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传统工作方式互动性差,资助对象受助后仅获得了基金上的援助,人格、思想方面得不到培养,也就无法让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要求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事物,在当今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最大受众群体之一,受互联网影响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被互联网渗透,互联网思维明显。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特点,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工具,仔细关注、研究贫困学生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的心理新变化,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案,提升教育效果和水平。
    (一)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贫困生的现实心理
    互联网中充斥着享乐主义等消极精神,一定程度上会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不愿公开自己的状况,注重隐私性,并且他们会更加渴望得到一定的关注。此外,他们更加注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资助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希望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帮助,综合提升自身品德、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二)总结传统工作中的不足
    传统的资助育人工作仅停留在“资助”阶段,“育人”效果在工作中得不到重视和突出,高职院校贫困生“等、靠、要”现象较为普遍,诚信意识淡薄,甚至在一些院校出现了“伪贫困”的现象。对此,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必须打破传统的“资助育人等同于经济帮助”的思想,注重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的思想教育,提升资助育人工作中育人树德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
    (三)将互联网运用到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
    借助互联网和资助育人相关网络平台,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不仅让学生全面及时地获取资助政策信息,而且将整个过程暴露于监督之中,同时也能促进工作信息化的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运用互联网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互联网资助育人系统建设,强化对学生资料以及工作流程的精确化管理,实现过程信息化、透明化。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定一套客观公正的申请人评定指标,改进认定方式,多方面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做到筛选公平;(2)建立起专项网络平台,在平台中及时更新相关政策消息,保证信息的及时透明,做到信息公开;(3)建立起申请人数据库,完善贫困生信息,综合来自学校、银行等各方面的评估信息;(4)建立信息核查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贫困造假的惩罚力度,减少“伪贫困”情况的出现。
    (二)重视资助育人的“育人树德”功能
    突破资助育人工作仅限于资金援助的思想束缚,将育人职能的实现纳入工作目标中,通过奖励、鼓励贫困生中思想先进的优秀学子来宣传诚信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纳入信息,并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标准,促进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識和责任意识的树立,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些职业院校会出现部分学生贷款逾期未还的情况,对此,各大院校应利用互联网向毕业学生定时推送还款通知以及征信常识,督促还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逾期未还的概率。
    (三)加快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化建设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环节众多且环环相扣,必须加快工作的体系化建设。
    1.定期进行励志宣讲等活动,同时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问题排在工作前列。
    2.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介定期推送自强不息奋斗的励志故事、健康知识、资助政策等,强化对学生道德、心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
    3.为贫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以及其他实训机会,在减轻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评价机制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对贫困生进行综合评价,把握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综合素养,从而有利于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展开。
    1.对贫困生进行实时关注,建立动态档案,综合评价贫困生的资质以及生活状态。关注点包括学生家庭背景、受资助情况、校园卡消费水平、学习完成度、社會实践参与度等。
    2.通过资源信息了解学生现实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情况,积极主动予以相应援助,帮助解决贫困生的现实问题。
    3.强化院校资助育人能力,在大数据下跟踪调查受助学生的综合情况,更全面公平地筛选出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此外,全面反省当前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须秉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更平稳健康发展,对此各大院校必须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坚决杜绝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职业院校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和其他偏远地区,经济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差,资助育人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对学生的现实需求要予以帮助解决,在“互联网+”时代中运用网络平台实现资助的公平、公开、透明。现如今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院校应利用互联网,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资助育人的“育人树德”功能、加快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评价机制等措施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学生的自强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以及奉献社会的积极性,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帅,孙颖,宋开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调查报告[J].智库时代,2019(13):126-128.
    [2]李扬,郝献琪.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高校资助育人研究:以长春市净月大学城为例[J].商业经济,2019(3):132-134.
    [3]刘文峰.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J].智库时代,2019(11):37-38.
    [4]郭立新,李方方,张丽玲,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107-108.
    [5]朱安宏.基于APP模式的高校助学育人工作应用平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3):11-12.
    [6]罗春桃.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177-178.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