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以思政教育形式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奋斗意识,这能够为社会未来的人才形成良好的基础教育,在思想、精神与意识层面提高丰富性。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上存在不足,其创新意识不足造成思政教育难以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此,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入手,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基础上提出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为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观念教育,在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發展多元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人才群体,其个人思想观念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化社会发展环境中,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总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是意识层面的教育,难以落实到行为中,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思政教育是由内至外的,真正认识、了解、掌握与贯彻思政教育精神的人其行为也同步改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存在便是为了在思政教育环境中逐渐改善学生的固有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为中国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精神。在当前多种文化传入我国本土的当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人认可西方文化,人们的爱国意识正逐渐受到侵蚀。为此,高校思政教育以基础的教育形式向未来社会的主要群体说明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与意义,不仅为大学生强化了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也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与多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潮,这也是促进国家建设与人才发展的一种良好方式,同时更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素养,为社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其能够为大学生培养坚定地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更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道德意识的人才队伍。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立具有积极意义,其本身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政意识而开设,在教育课程内容上通过对国家历史与思政经验进行讲授与分析形成思政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传统的高效教学模式上较为适用,但在当前多元化社会发展环境中,大学生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意识与文化属性使其已经难以较好的接受并认可这种教育形式,单纯的通过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进行的思政教育难以起到良好教育作用。从当前大部分高效的思政教育课程模式上来看,其存在着课程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式老套等的几种属性,其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也限制着高校向大学生传递正确思政观念的效果。
首先,在课程模式上,高校思政教育常采用的是教师全过程讲解的模式,对思政课程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在教学深度上能够达到一定标准,但从学生层面上,其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是否能够理解与认同还未可知。由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存在,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课程的兴趣度大大降低,经调查,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存在并没有必要,其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在实用性上并不高。为何高校思政教育给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模式单一的关系最大,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这难以受到学生的轻视,也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课程上皆采用了《形势与政策》、《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内容,而在其与内容的教学上较少,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输出,而忽视了多元文化的输入,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固化于一个模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新意,更难以形成对思政教育课程的认识与认可。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方式老套的情况。单一的教师讲解与黑板讲解、多媒体讲解忽视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这里所指的教学手段并不局限于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教学,除教学课堂教学外,高校思政教育更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参观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新的灵魂,使其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灌输与历史讲解,更多的是文化渲染与历史感悟。
三、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并行之举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师生围绕“军歌之父”郑律成同志的生平为蓝本创作的主旋律话剧《军歌》为例。该剧讲述了20多岁的爱国青年们在延安的生活,而学生们与剧中人的年龄相仿,对角色内心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尤其是初到延安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郑律成等人产生迷茫和动摇,这是每个大学生面临人生抉择时都会遇到的。为了打磨这个剧本,上海戏剧学院2016级导演系的老师和同学们从上一年开始,每周进行一次“剧本创作课”,交流各自的想法,这也让学生们对戏剧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军歌》的创作与表演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故而,多元文化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多元文化与当前社会的多元性相适应,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以更高的包容度与接纳性认识与了解新的文化属性,这才是高校思政教育应作出的改革。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结合应更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多元化属性,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属性上难以融合,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应创新教学模式,以教学结合、讲教合一、文化碰撞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思政教育。例如以主旋律话剧《军歌》创作中,饰演学生版男主角郑律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延安的生活都十分陌生,主创团队集体赴延安采风,开展了一堂“行走的课堂”。该生回忆,“在延安,我站在了前辈们站过的土地,摸过了前辈摸过的墙壁,这让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立体了起来。”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新的教学模式中,能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认识,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应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文化代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西方文化下的教育意识中,学生自主创新与探索是重要基础。高校思政教育要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形成教育改革,在教学方式上也必然应进行创新与改革。以学生為主体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是思政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良好模式。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结合还需要重视创新性,传统的教育形式中,老套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束缚着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多元文化的结合下,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政精神的认识能够形成新的层次,但这更需要在很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够得到完整表达。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还需要重视其创新性,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融入多元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这才能够达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例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改变传统的讲座形式,以学生交流会、思政精神研讨会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这能够更加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再者,为了能够形成文化碰撞作用,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摆脱原有的文化意识束缚,跳出局限,接纳更多元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意识,为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讲解,在文化意识上坚持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思政精神的正确理解。
总的来说,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上,当前还存在的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思政教育陷入了一种单一、固化的观念意识中,难以以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更多元的文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进行改革,更需要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以多元文化的结合与融合碰撞进行高校思政交于改革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完善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真正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牛天宇.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广东蚕业,2018,52(05):57-58.
[2] 王俊珲.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07):39-40.
[3] 管声娴.试析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2):91.
[4] 解瑶.探究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现代交际,2017(23):131.
[5] 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96-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专项”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夏帅(1986.12- ),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表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78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