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觉知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意义]对信息系统领域的正念觉知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将研究问题归纳为正念觉知应用于缓解压力和成瘾治疗的研究、正念觉知应用于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正念觉知应用于提升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的研究3个方面,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结果/结论]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可拓展、未考虑负面问题、概念拓展依据不明确、忽视文化因素等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
关键词:正念觉知;信息系统;缓解压力;成瘾治疗;技术接受;用户满意
DOl: 10.3969/j .issn .1008 -0821 .2019 .12 .019
[中图分类号] 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19) 12-0170-08
正念觉知又名正念、心智觉知,1979年,美国医学博士Jon Kabat-Zinn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课程( Mindfulness-Based StressReduction,MBSR),用以治療抑郁、疼痛、压力过大等疾病( http://www. psychspace. com/psych/viewnews- 5556).自此,正念觉知(Mindfulness)作为一种新的减压疗法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广泛传播开来。正念觉知的核心思想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时刻,关注自己内部感受和外部环境,并且以不评价、不判断的心态接纳一切。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正念觉知进行了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教育学和生物学等其他领域也涉及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调节、心理健康及各种疾病的应用治疗等。基于以上研究,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正念觉知的综述性研究,Kee Y H等学者利用主题建模的方法确定了目前学界关于正念觉知的研究范围[1];ColdbergS B等学者对正念研究的方法学进行了审查,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改进建议[2];也有学者针对具体领域的正念觉知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如Duning D L等学者利用荟萃分析方法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应用正念干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3]:王静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正念减压疗法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4];Fischer D等学者整合了不同学科中关于正念与可持续消费间关系的研究[5]。总体而言,现有的总结性研究数量依然匮乏,且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
随着正念觉知的广泛传播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正念觉知的应用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因此本文结合信息系统领域中现有的正念研究,对目前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正念觉知及其应用领域的演化
1.1 正念觉知的起源与演化
正念觉知由东方佛教中的冥想练习发展而来,古典正念觉知主要包括“觉知”、“注意”、。记住”3层含义,“觉知”和“注意”是指要有意识地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注意自己的当下情绪及自身对该情绪的固有偏见,“记住”则是指时刻提醒自己进行正念觉知的注意力训练[6]。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要求人们有意识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固定对象上,静心观察当下。后来,Jon Kabat-Zinn将其应用于临床和心理治疗,由于其显著疗效和普遍适用性,正念干预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觉知”、“注意”和“记住”,西方社会又将“不评价”和“接纳”增加进正念觉知概念中,正念心理疗法的先驱JonKabat -Zinn定义正念为“有意识的专注于当下的一种认知( Awareness),不带任何批判地(Non-judgmentally)体验每一时刻。”[7];Bishop S R等在分析了众多学者的文献后提出了正念的操作性定义:“当下时刻注意力的自我调节,并且对当下采取好奇、开放和接受的态度”[8]。
在对正念觉知进行了明确地定义后,为探索其调节情绪的作用机理,学者们提出了相关模型进行理论性解释。Shapiro S L等学者提出了再感知模型来解释正念干预如何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9];Gar—land E等学者提出正念应对模型解释正念觉知在积极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机理[10];为进一步探索正念训练如何扩散积极情绪,Garland E L等学者在拓展一建构理论及情感神经科学的基础上提出螺旋模型表明正念干预能够激发正向情绪从而抑制负向情绪的增长[11];Chambers R等学者将正念研究和情绪调节研究进行了概念整合,提出正念情绪调节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正念觉知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2]。
在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者对正念影响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地科学探索。Davidson R J等学者采用脑电波技术(EEG)观察冥想练习者观看情绪影片时的脑电活动,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正念干预可使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显著增强,该部位可增强人类的正向情绪并增强流感疫苗抗体的作用[13];CresweU J D等学者探讨了正念特质与识别情感标签的神经基础,提出正念与更广泛的前额皮质激活有关,且在情感标记中降低了双侧杏仁核的活动,而杏仁核通常与负向情绪相关[14]。H6lzel B K等学者通过剖析正念减压参与者的磁共振图像得出正念觉知与大脑中涉及学习和记忆过程、情绪调节、自我参照处理和视角获取的脑区灰质浓度的变化有关[15]。以上神经科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将正念觉知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2 正念觉知应用领域的演化
随着科学界对正念的研究一步步深入,正念觉知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理得到广泛认可,因此正念干预在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应用。起初正念觉知主要应用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更多地用以治疗抑郁症、心理焦虑、职业压力等心理问题和癌症、肿瘤及创伤性疾病的医学恢复,在显现出显著疗效后,学者开始探索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组织管理领域、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对正念觉知的应用演化进行梳理,有利于充分把握正念觉知的内涵及发展,以便其更好地与信息系统领域进行结合。 在心理治疗中,有关正念觉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抑郁症、焦虑障碍等负向情绪的治疗,如束晨晔等阐述了冥想对抑郁症个体情绪、行为方面的影响,指出正念冥想有助于调节患者情绪,改善不良行为[16]。任峰等学者提出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改善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并提高患者正念水平[17];另一方面是正念觉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如张伊等学者考察了盐城龙卷风后青少年正念水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念水平有助于提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利于缓解PTSD症状,促进个体提高PTG水平[18]。孙炳丽等学者提出短时正念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状态正念水平,并增强情绪图片记忆[19]。
在医学领域,有关正念觉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正念觉知应用于癌症、糖尿病、冠心病[20]、阿尔兹海默症[21]等难以快速恢复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如张婷等分析了正念冥想在癌症病人症状管理中的国内外研究,得出正念冥想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减少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疼痛、疲乏等症状[22]。卢璐璐等回顾了正念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得出正念疗法能够改善患者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23];另一方面是将正念觉知应用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干预,如殷国平等学者研究了正念减压疗法对接触艾滋病患者手术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念减压疗法能够改善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并可降低其紧张焦虑程度,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24]。郭慧慧等学者研究了职场正念对公立医院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提出职场正念能显著降低情绪耗竭风险,对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和良好工作具有积极意义[25]。
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证明了正念觉知在减轻人体压力和焦虑、调节情绪、缓解疼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使正念觉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学者开始探索正念觉知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首先是正念觉知在醫疗保健领域的研究,Minh N D T等将正念觉知应用于越南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以提高服务可靠性和冲突处理能力[26];其次是在组织管理中的研究,Carlo J L等研究了集体正念在高度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如何影响组织集体意识和行动[27];再后来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领域也探讨了正念觉知结合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如Amaye A等探讨了组织正念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应急管理决策系统集成大数据时的重要作用[28]。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到组织管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初步探索,正念觉知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学界更清晰地定义和更充分地认识。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进行了专业领域的融合,正念觉知作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已逐渐在应用软件、互联网等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文将分析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以把握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价值。
2 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
2.1 正念觉知应用于缓解压力和成瘾治疗的研究
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技术更新迭代快,新奇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在不断追求新鲜刺激的同时也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困扰,因此缓解自身压力并减轻对手机等事物的依赖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学者们运用正念觉知结合互联网来帮助缓解压力并进行成瘾治疗。
2.1.1 正念觉知应用于缓解压力的研究
在疾病治疗中.Hunter J E等将正念干预训练以应用软件的形式作用于患有脆性X综合征且携带FMRI突变基因的母亲,结果显示这一应用软件对于缓解智力和发育障碍儿童母亲的母亲压力和社会焦虑具有显著作用[29];在心理治疗中,HubertyJ等在大学生参与者的手机中安装了一个名为“Calm”的减压APP,通过8周的对照实验他们得出,以传递正念冥想为设计理念的“Clam”手机APP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压力并且提高其专注力和自我关怀[30]:类似的方法同样也可应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Boettcher J等将正念干预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传输,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正念治疗项目对焦虑障碍的疗效,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的正念干预同样能够有效减少参与者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这一研究证实了通过互联网进行正念干预的可行性[31]。
另有学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正念觉知进行减压治疗.Navarro-Haro M等提出了一种VR辩证行为疗法正念培训技术,即参与者带上虚拟现实头盔,在电脑形成的虚拟河流中漂流并聆听正念培训指导,结果显示参与者正念状态增加,负面情绪减少,并高度接收VR作为一种正念训练技术,该研究证明了用VR技术练习正念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32];在证实了VR技术与正念结合的可行性后,有学者针对实施设备也进行了发明创造,Mastrian-ni S J发明了一项专利,该专利通过向一套感官刺激装置提供情景模拟数据而使用户感受到具体情境,并通过用户大脑回传的α波生物特征改变模拟情境进而调节用户感官刺激[33];这些设备和装置的发明使得正念治疗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更广泛地应用。
随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转型,工作人员感受到的技术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学者对应用正念觉知减少技术压力也进行了研究。Maier C等聚焦于信息系统使用者感知到的技术压力,探讨了用户人格特征与技术压力感知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人格特征分为神经质、个人IT创新和IT正念3个层次,结果表明IT正念对技术压力的感知影响最大,可以通过调节IT正念更有效地减少技术压力[34]; Yu-nus Y M等研究了科技正念如何影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通过案例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定性方法得出:学习与实践、知识共享、特征探索、高度可视化、反思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导和培训等是技术正念进行实践的方式,这些实践能够帮助信息系统用户在工作中更加高效,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创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活当中,因此正念觉知能帮助信息系统使用者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减少两方冲突所带来的压力[35]。 2.1.2 正念觉知应用于成瘾治疗的研究
由于正念觉知显著的意识控制、情绪调节等作用,学者探索了其治疗成瘾的可行性。Spears C A等将消息发送程序(iQuit Mindfully)作为吸烟者正念成瘾治疗的辅助手段,以发送消息和短信互动的形式使戒烟者有意识地减少吸烟次数,结果表明89%的实验者参与了短信互动且给出了积极评价[36];在技术成瘾方面,Peker A等探究了正念觉知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指出正念觉知在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和网络依赖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青少年网络成瘾[37];陈重阳通过分析智能手机游戏成瘾复发行为,运用自我调节过程和正念状态来防止技术类上瘾的复发,该研究指出正念不仅仅对物质类成瘾复发具有疗效而且对技术类成瘾的复发同样具有显著效果[38];类似的,李麗等通过对照实验探讨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有效改善了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冲动和焦虑情绪,增强了个体心智觉知水平[39]。
以上研究说明了正念觉知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减压治疗及成瘾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正念觉知源自于东方佛教的禅修冥想,在西方首次被运用于临床治疗,东西方国家对这一新治疗手段的认知不同,大众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效果或许也会有所不同,但现有文献未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未来研究可考虑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分正念觉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认知及其不同的应用效果。
2.2 正念觉知应用于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研究
如今信息化办公已得到了广泛普及,各行各业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操作,信息系统支持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是组织业务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因此系统的可靠性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利用正念觉知提升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分为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用正念觉知的研究和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应用正念觉知的研究。
在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中,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开发者身上,探讨了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作用。首先,Mcavoy J等学者指出信息系统开发的敏捷性应通过检查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中的行为和感知来确定,而非仅仅关注敏捷开发方法和实践过程,他们通过案例研究得出正念觉知对开发人员持续关注风险、警惕失败、从失败中恢复等能力均具有促进作用[40]。其次,Sammon D等学者利用叙事网络( Narrative Networks)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可视化为一个实时流程,并利用组织正念(Organiza-tional Mindfulness)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正念与IS/IT领域,特别是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适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41];另外,Lee J M研究了信息系统外包过程中的正念应用,提出了包含合同完成、关系强度、正念实践、信任水平和信息系统外包成功等元素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正念练习对信息系统外包的成功和信任水平有积极影响[42];最后,Oh S等学者考虑到高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故障风险等问题,提出将正念觉知应用到学术信息系统的开发中以提高其可靠性和可持续性[43]。
另外,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应用正念觉知也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Butler B等学者提出个人和组织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正念行为有利于增强其在面对复杂的技术和意外的环境时表现出的可靠性[44];Aanestad M等研究了组织中信息系统实施后集体正念如何作用于组织适应性,提出管理者利用集体正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系统实施后的适应过程[45]; Kim Y-Y等学者提出在学术信息系统实施后个人和集体的正念觉知训练是高校信息系统能够成功实施和运维的关键因素[46]。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应用正念觉知均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然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多个阶段,信息系统使用包括业务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人员的使用,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应用正念觉知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未来可根据不同使用对象和使用时期进行更加细致地研究。
2.3 正念觉知应用于提升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简易化和平民化,用户对于各项技术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然而用户资源有限,各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升用户的技术接受意愿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用户满意以最大限度地留住用户资源,这是许多平台正在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此类问题,学者应用正念觉知进行了有关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的研究。
2.3.1 正念觉知提升技术接受意愿的研究
在技术接受研究中.Sun H S等提出了名为技术采用正念( MTA)的新概念,并将其集成到认知变化模型中用以描述MTA如何影响用户的技术采用及持续使用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正念觉知水平较高的采用者更有可能认为一项技术是有用的,其在技术采用后的阶段有更高的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47];Kim H等以UTAUT模型(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正念在技术接受过程中如何调节用户接受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前因变量,经实证分析得出,正念因素中的“替代技术的认知”增加了绩效期望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正念因素中的“寻求新奇”增加了努力期望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正念中的“技术参与”增加了便利条件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正念中的“局部情境意识”降低了社会影响对接受意愿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加入正念因素为技术接受模型的拓展提供了思路[48];另外,Thatcher J B等开发了一个IT正念量表用以测量个人在使用信息技术科技时的专注力,在检验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后,将IT正念置于一个关系网络中,经测试表明IT正念与主动的系统使用具有更密切的关系[49]:马腾腾将正念觉知引入期望确认模型中探究了社会化搜索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化搜索平台用户的正念觉知正向影响其期望确认程度、感知有用性和持续使用意愿[50]。 2.3.2 正念觉知提升用户满意的研究
在提升用户满意的研究中,Xianjin Z等将正念的调节作用运用于Web2.0虚拟社区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在拓展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后得出:信息寻求者的正念状态负向调节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信息搜寻过程中的用户满意[51]。另外,Dembecher S结合云计算技术,从组织正念( Organizational Mindful-ness)的视角探讨了政府机构中具有正念状态和非正念状态的用户使用桌面即服务( DaaS)所带来的净收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具有更高水平正念状态的参与者在净收益上的用户满意度更高[52]。最后,在信息安全技术中,Jensen M L等采用正念方法教导个人在消息评估时动态分配注意力,增强上下文意识,并预先判断可疑消息,这些行为在组织检测钓鱼攻击时至关重要,经实验表明,接受正念训练的参与者能更好地避免网络钓鱼攻击,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性,进而增强用户信任和满意[53]。
以上研究表明正念觉知可以提升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对正念觉知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如技术采用正念(MTA)、IT正念等新概念,然而此类拓展依据为何?是否影响大众对于正念觉知的认识?等问题均未见说明,后续研究可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更细致地叙述,或对正念觉知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学界对不同概念产生更清晰地认知。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正念觉知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发现,目前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已经有所进展,研究大多集中在“正念觉知应用于缓解压力和成瘾治疗”、“正念觉知应用于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正念觉知应用于提升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这3个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从总体上来说,正念觉知相关研究目前集中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其与信息系统领域的结合也大多与缓解压力、成瘾治疗等主题相关,对于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尚未进行更充分地探索创新。2)研究单集中在探索正念觉知的正面效应,对于其应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负面问题未见学者提出讨论。如在正念觉知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涉及参与者脑电图等生物特征的提取,其间技术实现难度、用户隐私及推广成本等问题均未被纳入考量。3)由于东西方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正念觉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认知和应用效果,目前研究只考虑了单一文化背景,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未见讨论。4)在应用正念觉知提升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中,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不同阶段采用正念觉知的不同效果未进行细致区分,同样的,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使用者也未分开来讨论。5)部分研究对正念觉知的定义进行了适应于信息系统领域的拓展,然而对于新概念的拓展依据并没有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且经拓展之后出现的新概念较多,未进行分类整合。
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1)探索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领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丰富研究内容。如在线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专注力及其在无人监督情况下的自觉性对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未来可探索正念觉知与在线教育平台或专注力训练软件等结合,通过设计游戏化的学习内容和软件操作步骤提高受教育者的专注力;或在网络购物中,减少应用程序界面不相关物品的推荐,应用正念觉知引导用户一步步深入探索自身需求,避免在购物过程中被不需要的物品分散了注意力。2)考虑正念觉知与信息技术结合后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及隐私等负面问题,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正念觉知应用过程中的损失。3)考虑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分正念觉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及其不同的应用效果。4)对正念觉知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更细致的区分,如可研究不同行业信息系统中应用正念觉知时针对的受众群体、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是否有所不同,不同业务操作、不同实施情境应用正念觉知时效果是否也有所不同等。5)明确阐述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定义依据,针对同一领域的相似概念分析后提取共同点进行整合,避免概念的繁杂重复。
参考文献
[1]Kee Y H,Li C,Kong L C,et al.Scoping Review of MindfulnessResearch: A Topic Modelling Approach [J]. Mindfulness,2019, 10(8):1474-1488.
[2] Coldberg S B,Tucker R P,Greene P A,et al.Is MindfulnessResearch Methodology Improving Over Time?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 2017, 12 (10): e0187298.
[3] Dunning D L,Criffiths K,Kuyken W,et al.Research Review: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hased Interventions on Cognition and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 - Analysis of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and Psychiatry, 2019, 60 (3): 244-258.
[4]王靜,谢仙萍我国正念减压疗法相关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 16):209-212.
[5] Fischer D,Stanszus L,Geiger S,et al.Mindfulness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Findings[J].Joum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162:544-558. [6]朱婷婷.第三代行为治疗的核心概念:心智觉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 31( 9):32-34.
[7] Jon Kabat - Zinn. Mindfulness - 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and Practice, 2003,10(2):144-156.
[8]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et al. Mindfulness:A ProposedOperational Definition[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 2004, 11 (3): 230-241.
[9] Shapiro S L, Carlson L E, Astin J A, et al.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 62(3): 373-386.
[10] Garland E, Gaylord S,Park J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Posi-tive Reappraisal[ J]. Explore-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 2009,5(1):37-44.
[11] Garland E L,Fredrickson B, Kring A M, et al. Upward Spiralsof Positive Emotions Counter Downward Spirals of Negativity: In-sights from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on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 Dysfunctions and Deficits inPsychopathology[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 30(7):849-864.
[12] Chambers R, Gullone E, Allen N B.Mindful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 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 29( 6):560-572.
[13] Davidson R J,Kabat-Zinn J,Schumacher J,et al. Alterations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3, 65 (4): 564-570.
[14] Creswell J D, Way B M, Eisenberger N I,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uring Affect Labeling[ J].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7, 69 (6): 560-565.
[15] Holzel B K, Carmody J,Vangel M, et al. Mindfulness Practice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J].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1, 191(1):36-43.
[16]束晨晔,陈友庆.冥想对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 25 (9):1430-1436.
[17]任峰.张坚学,宋翠林,等,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 (4):248-252.
[18]张伊,黄琪,安媛媛.青少年正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7(1):172- 176.
[19]孙炳丽,钟春雨,孙海洋,等.短時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33 (5):386-392.
[20]张耕瑞,杨丽,段东奎,等.正念放松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 12):1463-1467.
[21]谭红珠.正念冥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及元认知水平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 12):1515-1517.
[22]张婷,成芳,程秀丽,等.冥想技术在癌症病人症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 17( 19):2320 - 2323.
[23]卢璐璐,陈琼妮,罗碧华,正念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128-132.
[24]殷国平,张维峰,王佳,等,正念减压疗法对接触艾滋病患者的手术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 35 (6):594-595.
[25]郭慧慧,于萍,职场正念对公立医院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7, 37 (12):75-77. [26] Minh N D T, Nguyen Thanh N,Le Tuan L Applying a Mindful-ness-based Reliability Strategy to the Intemet of Things in Health-care-A Business Model in the Vietnamese Marke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0: 54-68.
[27] Carlo J L,Lyytinen K, Boland R J.Dialectics of Collective Min-ding: Contradictory Appropri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High-risk Project [Jl. MIS Quarterly, 2012, 36 (4): 1081- 1108.
[28] Amaye A, Neville K, Pope A.BigPromises: Using Organisati-onal Mindfulness to Integrate Big Data in Emergency ManagememDecision Making [J]. Joumal of Decision Systems, 2016, 25 (1):76-84.
[29] Hunter J E, Jenkins C L,Crim V, et al. Feasibility of an App-hase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Among Women with an FMRl Pre-mutation Experiencing Matemal Stress [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9,89:76- 82.
[30] Huberty J,Green J,Glissmann C, et al. Efficacy of th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Mobile App“Calm" to Reduce Stress AmongCollege Studen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MIRMhealth and Uhealth, 2019,7(6): e14273.
[31] Boettcher J,Astrom V, Pahlsson D, et al. Intemet - BasedMindfulness Treat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ehavior Therapy, 2014, 45 (2): 241-253.
[32] Navarro-Haro M, del-Hoyo Y, Daniel C, et al. Meditation Ex-perts Try Virtual Reality Mindfulness:A Pilot Study Evaluation ofthe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Virtual Realitv to FacilitateMindfulness Practice in People Attending a Mindfulness Conference[J]. Plos One, 2017, 12 (11): e0187777.
[33] Mastrianni S J.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Reality-based Mindfulness Therapy: US 10286181[ P]. May 14 2019
[34] Maier C, Laumer S,Wirth J,et al. Technostress and the Hier-archical Levels of PersonaliW:A Two -wave Study with MuhipleData Samples [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1-27.
[35] Yunus Y M, Zain M Z M, Aman A.Technological Mindfulnessand Work-life Balance[J].Asian 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Gov-ernance, 2018,( 10): 49-59.
[36] Spears C A, Abroms L C, Glass C R, et al. Mindfulness-basedSmoking Cessation Enhanced with Mobile Technology (iQuit Mind-fulh):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MIR Mhealth andUhealth, 2019,7(6): e13059.
[37] Peker A, Nebioglu M, Odemis M H. Addiction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A Model Test for the Mediation Role of Mindfulness[J].
Anadolu Psikiyatri Dergisi - Anatolian Joumal of Psychiatry,2019, 20( 2):153-158. [38]陈重阳,基于自我调节过程视角防止手机游戏上瘾复发[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9]李丽,牛志民,梅松丽.团体辅导课程中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5):37-38.
[40] Mcavoy J,Nagle T, Sammon D.Using Mindfulness to ExamineISD Agility[ 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mal, 2013, 23( 2):155-172.
[41] Sammon D, Nagle T, Mcavoy J Analysing ISD Performance U-sing Narrative Networks, Routines and Mindfulness [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2014, 56 (5): 465-476.
[42] Lee J M.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MindfulnessPractice in the Succes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J].Joumal of the Korea Contents Association, 2013, 13( 12): 412- 421.
[43] Oh S,Kim Y-Y, Kim B.Implementing Academic InformationSystems from a Mindfulness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Socie-ty for e-Business Studies, 2011, 16 (3): 225-247.
[44] Butler B, Cray P.Reliability, Mindfulness, and InformationSystems [J]. MIS Quarterly, 2006, 30 (2): 211-224.
[45] Aanestad M, Jensen T B.Collective Mindfulness in Post-imple-mentation IS Adaptation Processes [J] .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2016. 26 ( 1-2) : 13-27.
[46] Kim Y-Y, Ahn J, Oh S. What Shall We Do for the AcademicInformation Systems Sustainahility? :The Role of Mindfulnes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ew, 2009, 11 (2) : 1-22.
[47] Sun H S, Fang Y L, Zou H Y. Choosing a Fit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Mindfulness in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Continuance[J]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6,17( 6) : 377-412.
[48] Kim H, Park J-S, Bang Y-Y. A Study About Impact of Mind-fulness on Perceived Fac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ew, 2019. 21 (1) : 1-22.
[49] Thatcher J B, Wright R T, Sun H S, et al. Mindfuln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Definition, Distinction, and a NewMeasure [J]. MIS Quarterly, 2018, 42 (3): 831-847.
[50]马腾腾.觉知性对社会化搜索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 [D].南京 :南京大学 , 2018.
[51] Xianjin Z, Jinchao Z, Yalan Y, et al. Sou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Web2.0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Mindfulness [J] .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5, 34 (9) : 920-935.
[52] Dernbecher S. Having the Mind in the Cloud: Organizational Mindfulness and the Successful Use of Desktop as a Service[C] //2014 47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IEEE , 2014 : 2137-2146.
[53] Jensen M L, Dinger M, Wright R T, et al. Training to MitigatePhishing Attacks Using Mindfulness Techniques [J] . Joum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7, 34 (2) : 597-626.
(責任编辑:陈媛)
收稿日期:2019-08-19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7TQB003)。
作者简介:王瑞(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分析与应用。
通讯作者:袁勤俭(1969-),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6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