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何氏骨科开派奠基人何仁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仁甫,蒙古族,字同良,号白玉山人,生于1895年7月,卒于1969年4月,四川成都人。其祖姓特呼尔氏(汉姓何氏),祖辈皆以武功、医术著名,随清入蜀,定居四川成都满城军营的永平胡同(今柿子巷),属镶蓝旗、三甲。何仁甫系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四代传承人,幼承庭训,颇得家传,又集各家之长,在成都地区自成一派,成为何氏骨科在四川的开派奠基人。何仁甫善治关节骨折和疑难骨伤骨病,正骨手法独到,用药精巧,疗效神速,注重医德,乐善好施,享誉民间。
  何仁甫的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皆传其业。此三子继承父亲的医理、医技、医德,著有《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何氏骨科学》等,研发新药,培养传承人,一源多流,形成传承何氏骨科的三支“水系”;又创建并执牛耳的具有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特色的骨科医院——四川天祥骨科医院、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海南骨科医院;以三人名字命名的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系列技艺——“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何天佐传统中醫药正骨疗法”“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均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我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
  一、生处逆境,自强不息
  何仁甫出生的年代,正是大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特殊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国力消耗、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也令本来生活就举步维艰的旗民雪上加霜,朝廷那点平常尚能维持一家简单生计的俸禄也不能按时发放。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后,作为从龙入关的八旗子孙,何仁甫一家与成千上万旗民家庭一样,便从此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生活来源。幸运的是何氏一家此时还能靠着祖宗的骨伤科传统医术治病救人的微薄收入,来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
  在这种苦难的背景下,少年聪慧的何仁甫继承了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幼跟随父亲何兴仁学习祖传医术和习练武术。何兴仁,字二兴,蒙古族,姓特呼尔,四川成都人,生于四川成都满城军营的永平胡同(今柿子巷),历清咸丰、同治、光绪三个时代,从小向父亲特呼尔·特木力吉学习特呼尔家族的骨伤科治疗技艺和武术。他长大后,喜爱读书,且考取了举人的功名,曾在清军成都驻防的西校场担任军医和武术教官,为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的第三代传人。
  何仁甫在青少年时期,不仅随父亲何兴仁学习祖传技艺,而且研读《特呼尔正骨术》等家传医理医术的医书,深刻领会祖传技艺的理论依据和手法细节。他还阅读了祖国医学的许多经典,如南宋宋慈的《洗冤录》、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清代徐大椿批注的《徐批外科正宗》及吴谦著的《医宗金鉴》等大批著作,又精读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这使他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把握了家族蒙古骨科独特的医理、心法、技法的特点和优点。
  何仁甫还在华西大学协合医科(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学习过西医,这使他的眼界大不同于历代先祖。他在华大医科学习期间,特别专注于学习人体解剖学和西医骨科的课程,并与祖传医术融会贯通起来,在数十年的治学生涯和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数百年的祖传骨科医术产生了现代的形态,从而为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骨伤科领域开宗立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四川何氏骨科在中国骨伤科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二、采众之长,为我所用
  青年时代的何仁甫,通过家学掌握了祖传医术和武术,再经大学学习,又精通西医的理论和医术;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遍访名师,先后拜满族骨科名医喜二爷、开长斋,蒙古族骨科名医春三爷,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汉族外科圣手徐寿仙等名医为师。
  喜二爷,本名文福,清末民初成都著名骨伤科的一代宗师。因其骨伤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自制的“红黑二丸”跌打损伤药丸名扬天下,人们都敬称他叫“二爷”。他为医术后继有人而不遗余力地物色、培养骨伤科人才。
  开长斋,清末成都著名武术家和骨伤科专家,喜二爷的得意弟子。他精于骨伤科,疗效十分显著。特别是他得到喜二爷的“红黑二丸”的独特秘方后,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治的病员无数且无后遗症。
  春三爷,本名雷景春,清末成都峨眉派武术泰斗,正红旗蒙古族人,清末杜门武术家罗老汉的嫡传弟子,尽得其武术真传和跌打损伤的医治秘诀。他的武功为八旗驻防成都二百年来的最高水平。
  何仁甫尊师重德,勤学好问,为上列诸师所喜爱,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不仅提高了他的医武技能,并且形成了他的独特医疗治则和理论。他遍采医武名家治疗骨伤的特长而为我所用,形成了今日四川何氏骨科秉承家学传统、吸纳百家、开拓创新的开放式特色。
  三、声名鹊起,开派成都
  领不到俸禄的何仁甫是不幸的,却也是他的大幸。因为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解开了何仁甫头上的精神枷锁。以前清朝廷为了隔绝旗人与外界的联系,修建满城,把他们封闭在里面。他们除了为清廷充当兵丁以外,不能从事任何工作,包括做生意、开诊所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是“山河不幸,医家幸”的特殊时期,但却为何仁甫的医学事业开启一道大门,为四川何氏骨科的开派提供了外在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何仁甫在成都悬壶济世,独立行医,因其疗效好、治疗时间短、花钱少、没有后遗症等特色和优点而声名鹊起,逐渐在成都社会各界及百姓心中形成“何氏骨科”的概念。由是何仁甫遂获“蜀中名医”之誉;而何氏骨科也成长为成都著名中医骨科流派。
  何仁甫作为四川何氏骨科的开派奠基人,于1983年被载入《成都满蒙族史略》,1992年被收录进《四川省近现代人名录》(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3年被载入《成都满蒙族志》(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满族蒙古族志编纂组编印);2001年被载入《四川省志·人物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多部志书和名人录。
  四、发展家学,济世活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邀请何仁甫为首批会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川何氏骨科家族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何家历代所传的家谱和大量的典籍、手稿散失一空。面对困境,何仁甫从没终止对骨科的研究,也没有丧失对病人亲人般的关怀,更没改变其传道何氏骨科、发展中华医学的初衷。
  何仁甫在晚年仍悉心培养传人,按照“父子相传,不传外人”的习俗和何氏家规,将何氏骨科医术及其平生所学,传给了自己三个有志继承何氏祖传医术的儿子暨第五代传人——长子何天祥、四子伺天佐、五子何天祺。
  何仁甫终生热爱蒙医骨伤科医学。他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还在校阅《何氏骨科集萃》书稿。他多次叮嘱传人们:“一定要重医德勤学习,发展家学,保持中医特色,多为国家培养后学,弘扬祖国医学、民族医学于海内外”。
  今天,何氏骨科的第五代传人——何天祥、何天佐、何天祺均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何仁甫为医一生,淡泊名利。他经常教育传人:“病人痛苦所系,遗留残疾与否至关重要。孙思邈曾说,人命值千金,无德不可以为医”。他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贵所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少药商、权贵竞相以重金企图索取何仁甫的祖传秘方牟利,均被他一一拒绝。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慕名礼聘何仁甫任国术教官兼军医顾问。他深感为医者当以济世活人为人生要旨,故两年后即毅然辞去官职,回家行医和潜心研究、总结何氏骨科。何仁甫在家行医虽从不挂牌,亦无任何诊所标志,但求治病员络绎不绝。
  何仁甫坚持“济世活人”的志向,一生节衣缩食,自制方药,普济大众。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免收药费,而且慷慨资助。他救济的病员难以计数。无数病员视他为救命恩人,尊称他为“布衣郎中”“活菩萨”。
  1969年何仁甫病故,安葬于成都市三圣乡凉风顶。自他逝世后,每逢清明节,一直都有他救治过的病员或病员家人自发地到他的墓前祭祀、怀念。2003年,他的墓随何氏家族祖茔搬离,被迁至成都市郫县(今郫都区)安德镇安龙村全家河坝的“何氏骨科史料馆”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9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