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林纾先生一生翻译的西方小说约有180多种,共一千多万字,为国人了解、熟悉西方小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林纾先生不熟悉外语,其翻译文本主要靠他人口授,因此他的翻译作品基本上属于重写,对于他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曾有许多争议,可谓见仁见智。文章基于美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林纾先生所译《黑奴吁天录》与原文作者斯托夫人所著的Uncle Tom’s Cabin从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转换等层面对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得出了结论。1.林纾先生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力求化解中西文化之差异,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2.在翻译技巧方面,林纾先生灵活地采用了删减、增补、改写等翻译技巧,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了对等,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规范和文化接受规范;3.林纾先生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还有一个意图就是通过翻译启迪民智、传播西学和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
  关键词:功能对等;翻译策略;《黑奴吁天录》
  十九世纪末,翻译家林纾将美国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所著的Uncle Tom’s Cabin翻译为《黑奴吁天录》,通过书中黑奴的遭遇来警醒当时国民,呼吁人民觉醒起来,激起反抗意识。
  林纾先生一生翻译的西方小说约有180余种,为国人了解西方小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林纾先生本人不懂外文,在翻译时主要通过友人转述,再根据所领会的内容进行翻译,因此,他的作品在一些地方与原文不完全相符,其翻译方法也因此曾经受到争议。随着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知在不断加深和拓宽,翻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文章拟基于美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林纾所《黑奴吁天录》为研究对象,参照原著Uncle Tom’s Cabin,就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转换等侧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究林译的翻译策略。
  一、文献综述
  美国语言学家、翻譯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称“功能对等”)两大翻译概念。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要实现功能对等,得借助于以下翻译技巧,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1]。基于此理论认知,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该多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语言结构和形式。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林纾所译版斯托夫人所著Uncle Tom’s Cabin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大量的减译法以适应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接受习惯,但在内容上却力求再现原著的思想,旨在启迪民智、激起人们抵御外辱的意识。下面我们将借助Uncle Tom’s Cabin(《黑奴吁天录》)的实例对林纾先生在翻译中所使用的策略和相应技巧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例证分析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体现
  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林纾先生主要使用的是归化策略以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文化接受习惯,具体表现在政治、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
  (1)政治层面的归化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出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翻译政治小说在有识之士中形成一股潮流。林纾与友人魏易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将国人命运和美国黑奴的命运结合起来,旨在启迪读者的思想、激起民众的抗争精神。
  林纾之所以将斯托夫人所著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翻译为《黑奴吁天录》,其中的原因,他在序中曾清楚地交代:“录本名《黑奴受逼记》,又名《汤姆家事》,为美女士斯托活著。余恶其名不典,易以今名。”由此可见,林纾更易书名,是为了将国人的命运与黑奴的命运进行类比,突显黑奴的悲惨遭遇,警醒国人。
  (2)宗教层面的归化
  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到:“是书为美人著。美人信教至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为传述,识者谅之。”西方国家崇尚宗教,斯托夫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在写Uncle Tom’s Cabin时,受到宗教的影响非常大。处于同一时代的中国,对基督教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因此,林纾先生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对于和宗教有关的内容要么进行了删减、改译以符合当时国民的文化接受规范。
  (3)文化层面的归化
  由于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译者进行翻译时,其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偏好会对翻译效果产生影响。有人评价林纾先生的译文带有强烈的“以中化西”色彩,这与译者本身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尽管其认同维新变革,但儒家文化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它对林纾的翻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林纾先生的译文语言均采用拟古文体,以文言文形式呈现,使译作更加迎合当时的晚清读者。
  关于文化层面的归化,林纾先生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有具体的体现。下面我们将结合例证进行简析,如:
  例1:原文:Fact is, I never could do things up the way some fellers manage the business. I’ve seen ‘em as would pull a woman’s child out of her arms, and set him up to sell, and she screechin’ like mad all the time;--very bad policy--damages the article--makes ‘em quite unfit for service sometimes.   译文:以吾行贾不同于恒人,盖人之贩卖稚奴,皆若鹰取狼攫,无论失雏之母悲哽何状,但得活产,便凶悍不复后顾。
  分析:林纾的翻译体现出中国的文化,“鹰取狼攫”、“失雏之母”等具有中国文化习俗的用语较多。“如果在翻译中将西方各种风俗、习惯、文化意象等全部原样输入,必然引起读者的抵触情绪,最终将失去读者,所以林纾翻译时还采用了归化策略。”所以在文化、习俗用语等方面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准。
  (二)实现归化策略的相应技巧分析
  (1)省译。林纾先生对于原著中的翻译,多采取省译法,这在译文的许多细节描写方面都有体现。林纾先生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意图,一个是更有利于文章的连贯性;另一个是有助于当时的译文读者所接受。
  例2:原文:He laid down his paper, and went into the kitchen, and started, quite amazed at the sight that presented itself:--A young and slender woman, with garments torn and frozen, with one shoe gone, and the stocking torn away from the cut and bleeding foot, was laid back in a deadly swoon upon two chairs. There was the impress of the despised race on her face, yet none could help feeling its mournful and pathetic beauty, while its stony sharpness, its cold, fixed, deathly aspect, struck a solemn chill over him. He drew his breath short, and stood in silence.
  譯文:盖其所见者,则一女人,衣服褴碎,周身皆湿,二跌均模糊带血腥,仰卧小榻之上,气咻咻然,而手中犹紧抱一子未释,其子气息仅属。钵特见状,噤不能言。
  分析:这部分有关于小说的细节描写,原文中的“slender”,“frozen”,“one shoe gone”等细节在林译本中都采用了省译,作者仅仅运用文言、四字格寥寥数笔就将其伊莉莎的悲惨处境表现出来,显得不冗长、体现出文之雅。
  (2)改译。改译技巧在林译版本中使用得很频繁,林纾用文言的形式给予概括,简洁明了;正如钱钟书先生曾分析说:“……林纾认为原文美中不足,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畅。……他在翻译时,碰见认为是心目中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表他去写。”改译并非是改变其意义与思想,而是追求在功能上形成对等。
  例3:原文:“DEATH.” “Strange that there should be such a word.” he said ,“and such a thing, and we ever forget it; that one should be living, warm and beautiful, full of hopes, desire and wants, one day , and the next be gone,utterly gone, and forever.
  译文:吾躯命尚健,何为遽死,凡人恋生,常不自计其死。今吾自省健硕,未届中年,竟如是乎?
  分析:译文中有多处改写,有的是基于文化角度的改写,有的是基于意思方面的改写,但目的都是在归化的策略之下进行的;林纾在此句的翻译中,表达的生死观与原文一致;
  三、结语
  研究借助了美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转译等方面对林纾先生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林纾先生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所采用的是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化解中西文化之差异,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2.在翻译技巧方面,林纾先生灵活地采用了删减、增补、改写等翻译技巧,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了对等,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规范和文化接受规范;3.林纾先生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还有一个意图,那就是通过翻译启迪民智、传播西学和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
  诚然,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是尝试性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于加强,但是,该研究命题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其价值和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进一步研究林纾先生的翻译作品从方法上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第二,通过对林纾先生在Uncle Tom’s Cabin的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对比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同类文本的翻译者从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等层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建永.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的翻译策略[D].山东大学,2013.
  [2]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余学勇.从《黑奴吁天录》探析林纾的翻译观[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10(05):479-482.
  [4] 热娜·买买提.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J].成功(教育),2012(09):272.
  作者简介:王文滨(1991- ),男,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旅游翻译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