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对50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样本中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9.45%;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自我控制、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控制、生活事件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13%。结论:自我控制与生活事件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生活事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智能手机多样的功能更是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手机,就可能导致手机依赖。师建国把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使人们产生失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身心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因抑制或克服自身的欲望、需求而改变固有的或者习惯的行为、思维、注意的方式的过程。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刺激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学习及人际方面的困难是大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件,学习和生活中压力过大、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大学生很容易把手机作为逃避挫折和压力,获取暂时的快乐的手段。有限自制力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一些引起压力的事件会消耗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生活事件可能会通过消耗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导致手机依赖或者加重手机依赖的程度。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生活事件存在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考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生活事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希望通过阐明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为高校预防手机依赖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在校大学生55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6份(92%)。其中大一学生78人(15.4%),大二学生120人(23.7%),大三学生247人(48.8%),大四学生61人(12.1%);男生213人(42.1%),女生293人(57.9%)。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的问卷由基本情况调查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组成。
  (1)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MPAI)
  该量表共17道题目,包含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逃避性4个分量表,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手机依赖倾向越明显。受试者对8个及8个以上的条目的回答为肯定,则该受试者为手机依赖者。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该量表共27道题目,包含6个分量表,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反映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影响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6。
  (3)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
  该量表共19道题目,包含5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量表的第1、5、11、14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差。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5。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约有64.2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个小时,86.4%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问题,94.3%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视力有影响。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506名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最低分为17分,最高分为85分,平均(46.31±12.17)分,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9.45%。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t=1.06,P>0.05),在年级上也没有显著差异(F=1.05,P>0.05)。
  (三)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和生活事件的关系
  将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生活事件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总分与自我控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手机依赖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P<0.01);自我控制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见表1。
  (四)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事件、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两两相关,假设生活事件能通过自我控制影响手机依赖。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分析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我控制与生活事件均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与生活事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53%(0.47×0.36/0.49),见表2。   三、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情况
  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较长,调查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4.23%,与手机的频繁接触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研究中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9.45%,另外,在本次调查中94.30%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会影响视力,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了解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但是手机依赖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所以解决手机依赖问题还需从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下手。
  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与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拓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需求导致的。这也提示我们,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依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普遍。
  (二)手机依赖、自我控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相关研究发现,自我控制、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两两显著相关。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说明低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更容易依赖手机。自我控制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会控制个体做出合理的、对自己有益的行为,当自我控制能力被削弱或缺失时个体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就会下降。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面对负性生活事件较多的大学生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这是因为手机的社交与娱乐功能可以给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个体提供逃避现实与发泄负性情绪的途径,而个体在发泄情绪的时候往往难以合理使用手机。生活事件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负性生活事件会消耗个体的自控能力,这是因为负性生活事件会使个体内心处于矛盾和冲突中,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三)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
  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生活事件既能直接影响手机依赖,还能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手机依赖。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心理的剧烈波动,个体需要消耗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对自己进行调节,当负性生活事件的强度很高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可能不足以抵御手机带来的诱惑,从而难以合理的使用手机。
  四、结语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手机依赖与生活事件、自我控制显著相关,生活事件与自我控制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2)自我控制在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53%。
  (3)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关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引导大学生正视挫折和困难,有利于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产生,减轻大学生手機依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02):138-139.
  [2]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09):1074-1076.
  [3] 谭树华,郭永玉.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及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3):309-311.
  [4] 柴晓运,柯玉叶.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6):881-885.
  [5] 张潮,翟琳,王畅.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1):145-148.
  [6] 李翠景,黄海,卢婧,周春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68-1570.
  [7] 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3):447-450.
  [8] 胡晓斌.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思考[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0):33-34.
  [9] 黄海,牛露颖,周春燕,吴和鸣.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5):835-838.
  [10] 辛秀红,姚树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效度与信度的再评价及常模更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05):355-360.
  [11] 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5):468-470.
  [12] 耿燕.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3):427-431.
  [13] 刘勤学,杨燕,林悦,等.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82-87.
  [14] 王苗苗,相青,常瑞华,宋玉萍.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6):936-939.
  基金项目:文章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CXXM[2018]0050。
  作者简介:李晨(1997-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