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与机电行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学校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文化的建设,对乌鲁木齐市职业院校的学校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及原因。最后为如何将学校文化与机电专业文化深度融合、丰富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学校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学校培养学生的途径就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赢,营造企业化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学校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中等机电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机电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就从本质上决定着学校的机电专业办学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与企业密切相关。
  机电行业要求员工除了具备完成融知识、技能和查阅文献、制定方案、编程绘图、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检修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要坚持文化浸润,让文化内涵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一、现状分析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具有既学校特点又彰显学校专业发展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每個学校都十分关心的重点。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和学校文化更多体现在学校硬件和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合作,大多还是局限于表层,学校和企业由于种种条件制约还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业学校专业文化的总体建设情况。
  分析乌鲁木齐市职业学校的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其体现的学校专业文化主要有以下两种形态,第一种是顶岗实训模式,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四学期的指定学习计划后,到学校联系的专业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乌鲁木齐市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初期基本采取该模式,该种模式的较好方式是“订单”式培养,即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学校按照合作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共同商议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只需经过短期企业培训,就可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如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与杭州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 “三通”企业冠名班。它的优点是学校便于管理安排,教学计划可以稳步实施,学生统一进行生产实习,便于学校组织管理,受外界干扰较小,就业率得到了基本保障。它的缺点是学校和企业基本分离,学校处于被动的人才培养状态,两者的环境互不干扰,只是分两部分合作育人,企业和学校只是初步的合作没有深入的互动。第二种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即把企业部分生产线带入校园,在校园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如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机修专业开展的“大众4S店”实训,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销售场地,又能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做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他的优点是加深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开始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缺点是两者之间的配合和协作需紧密协商,否则会造成互相干扰。该模式的升级状态是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以及根据学校专业课程需要,派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课的授课、培养专业教师,同时学校教师也定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促进校企双方的相互提升,乌鲁木齐市属部分学校现在正努力推行该模式,如新疆机电学院电控专业开展的“两轮实习”制。它丰富了“校企共育”机制,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倡导校企合作深入化发展,保证学生接收到专业技能的培训,接触到了企业生产的价值理念,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课程内容也更贴近企业,更加实用,学校专业文化也与企业文化开始融通。同时,企业也针对性的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最终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但该模式缺点是,受机制体制约束较大。目前受学校办学机制和企业制度及大环境的制约还不能达到全方位深入互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职业学校的调研发现,当前学校积极推进积极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机电专业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融入了企业的元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已融入到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学校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实训室、班级及走廊内外的墙壁及地面已向企业学习,张贴了机电专业操作流程及职业标准及企业设备立体模型,地面进行了专业塑胶化处理,但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外在实物发展,轻内在涵养提升
  是当前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问题。一些中职院校以物质形态呈现出的学校文化比较好,学校建筑美观、实训设备齐全,模型标语张贴到位,可是校园建设职业内涵把握不到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精神文化层面建设力度还不够,学校整体氛围、教师的层次及教法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把“职业性”通过内涵建设渗透到育人的方方面面。
  2.课程文化建设还在路上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渗透在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学校课程建设中关注行业、学科发展动向的敏锐性不高,教材内容略显陈旧,课程开发力度不够,根据笔者对市属职业学校二年级、三年级课程设置分析发现专业技能课占多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类、职业类的相关课程涉及很少,如数控专业可以完善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完善工业机器人相关课
  程等。
  3.班级建设浮于表面
  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核心目标,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行为还不到位。中职班主任不全部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老师还要忙于日常的备课、授课,各类比赛。没有太多精力深入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根据笔者的观察,学校基本能做到每个班级内部都有班级文化宣传栏,内设“班风”、“班训”等内容,但班级文化建设都浮于表面,专业标准和职业内涵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及行动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达到深层育人目标。   三、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职业院校要树立“与区域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思路,与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推进完善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从最初的校企技术实训的互动达到校企文化的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在校实训与企业生产的完美衔接,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着力构建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格局,并将“产教融合”作为运作的主要模式,真正建设“校企共育”的模式,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
  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理解校企合作对学校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将学校文化建设只注重硬件和实训设备的合作形式提升至文化精神、职业素养的层次。将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的企业文化精髓内化到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技能的训练标准中,让企业的人才需求與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零距离对接,形成文化建设新的发展动力,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也就注入了新的血液。以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对策研究
  在对乌鲁木齐市职业院校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可行的对策。
  1.找准学校专业发展定位
  立足学校办学背景、办学模式、历史传统、师资结构、生源特色等实际情况,并且融入现代精神及发展趋势,找到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精准定位。将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升到职业学校学生人格培养的高度。通过提炼核心理念,梳理学校层、专业层及行业层等各方面文化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学校专业文化特色与管理体系。
  2.推进校企合作往内涵建设发展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度,依托行业企业,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关注企业利益,合作共赢。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完善实施“学生企业评价标准”;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校企领导与教师互聘制度;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推行“师徒制”;不断引进企业元素,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及流程,让并让学生参与到设备的维护、保修等运营维护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机电专业课程开发力度,努力开发专业精品课程,有针对性的探索地区资源,引入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成果、新技术等内容,形成培养职业素质课程系统,要做到建立有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专家参与的“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共建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出谋划策。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企业实习制度,继续开发更全面丰富的企业文化课程,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建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了解行业动态、精通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4.将班级建设内化于心
  营造班级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将“职”的特点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多种学生感兴趣且实用性高的教学主题活动,找到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存在感,让学生明白先成人、再成才的道理,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用专业学校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充分凸显学校、专业与行业的特色。从关注硬件及实训设备的相互合作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及学生职业认识等方面对接和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