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管理中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贺群

  摘   要学校管理是专业化人才、管理制度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本文通过在分析学校管理的基础和目标,指出了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专业化人才是基、管理制度为绳、文化价值作魂的管理逻辑架构,并从制度共识、标准化职业体系、专业化培训和文化自觉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学校管理实现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制度管理  文化管理
  随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经济与社会的需求,也不再符合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呼唤学校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与学校情况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价值,成为促进学校管理质量及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1],同时也是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内在诉求。
  一、学校管理的基础与目标
  1.专业化人才是学校管理的基础资源
  学校拥有教学人才、设施设备、图书馆等学习资源以及财政资源等,这些资源须要职业化人才的有效使用。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学校管理工作须要实施教育职员制度。美国“到19世纪末90年代初,对纽约市公共学校的批评以及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是如此广泛而强烈,这在城市公共学校系统的发展中是史无前例的”。在各州和地方的公共学校制度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督学,如纽约市督学麦克斯维尔等,他们训练有素,锐意进取,或大刀阔斧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或积极探索革新教育教学内容,或潜心研究变革教学方式[2]。这些督学职业化人才的出色工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学校的管理效率,而且推进了城市学校制度的全面确立。以麦克斯维尔为代表的“专业管理者”在改革实践中获得了教育管理权力,细化了学校科层制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塑造了“自上而下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推动了学校管理体系的现代转型。
  2.标准化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根本目标
  标准化是学校管理中的根本目标,管理标准化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明确专业边界范围。因为不同工作需要的技术类人才也存在极大差异性,深入针对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具备十分娴熟的工作操作技术。第二,运用高度理智性技术。技术性操作较多并不是只凭自身经验创造工作,能够通过相关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进行操作,并使用关联性较强的理论解释说明现象。第三,长期专业教育。通过长时间学习领域知识,对领域核心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从而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拥有非该领域内人才不具备的能力。第四,广泛自律性。通过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来解释自己的理论与操作行为,并对专业性规范给予熟练掌握,具有一定权威性,从自身知识体系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第五,以服务为动机,非营利性。在科学体系基础上创造专业化,因此这一过程中剔除了商业性利益问题,行为根本动机是服务社会[3]。第六,伦理纲领的应用具体化。在任何领域中都有一定的价值规则,在这一领域中价值规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3.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
  学校组织管理结构是层阶式的,上级管理下级,指令由上向下层层传达[4]。专业化管理制度是刚性、直接和强制性的,在学校里制度高于一切。这样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让专业化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成为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和上级领导的附庸从属者,既容易造成不同角色间的冲突,更严重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和学校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当前我国学校越来越行政化且遵循学术至上的环境下,一些服从角色与至尊角色极易成为冲突双方,管理人员不仅是服从角色,有时也扮演着至尊角色,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体验制约了其专业化发展与自身职业认同。不仅如此,因为管理人员的角色文化差异导致其理解力与认知存在极大差异,或者因为个体态度与性格的不协调与不适应,很容易造成其存在对抗性行为与心理应激行为。所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共建的文化价值,调动起每一个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统一办学理念的认同感,努力探索一种新的民主管理模式,才能增加学校发展的向心力,促进师生和学校管理者真正融为一体。
  二、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办学意识淡薄,学校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各级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府为学校提供办学资源和办学经费,并通过法律进行学校管理。由于学校资源基本上都来源于政府,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加上现阶段很多学校不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学校专业化管理人员办学权自由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管理行政化的程度。这种学校对政府资源过度依赖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政府投资为主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学校育人基地的作用,就必须转变自身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书写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新时代答卷。
  2.缺乏明确管理目标,管理系统效率低下
  学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传承文化的任務,这就要求学校严格按照自身专长特点及办学规律树立特色办学的理念,明确办学的目标、方向和制度体系,重视并尊重教职工在精神及物质方面的需求,构建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但现实中很多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方向并不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学校运行管理效率的低下。虽然有些学校近些年来实施了绩效薪资制度,但是却没有同时构建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只是针对教学时数与科研成果数量给予过多强调。管理岗位通常都是按照职级取平均数,对管理干部与领导待遇绩效考核标准未能给予明确规定,有个别学校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具有较大随意性,只是简单针对基层干部。
  3.校园文化形式主义明显,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近些年来学校行政化日渐明显,官僚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不断凸显,甚至很多学校还出现了领导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所以我国很多学校领导干部承担了极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并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校发展规律及教学科研的研究,影响了管理效率,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当前很多管理人员在学校领导的“示范”效应影响下,自身的行政化意识进一步强化,没有心思“扑下身来”进行教学管理规律的深入研究,只是热衷于提出“办一流学校”和“跨越式”的口号,自身必要的管理能力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能够与时俱进、同步提高。这样,学校从上到下容易形成了一种浮夸、应付等形式主义文化价值,严重压抑了专业化管理人才和广大师生的创新主动性。
  三、学校走向制度与文化融合管理的现实路径
  1.围绕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形成多方共赢的制度共识
  每个学校在长期传承自身办学传统的过程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单一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所有事务都由校长一个人全权决定,可以脱离专业化制度保障来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多数时候,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不仅决定了学校特色发展水平,也影响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然而,任何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都是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或背景的。这种环境或情境下形成的专业化制度,本质上是学校与政府、师生员工、社会家庭多方需求长期互动博弈的均衡结果,是不断碰撞中达成的制度共识。学校与政府的制度协商是“依法治校”的过程,以法规条例等形式明确政府的投资、监管责任,以及学校的办学绩效目标和自主办学主体责任。学校与师生员工的制度协商是“交流合作”的过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与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协调、互动、沟通及交流,通过沟通和互动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共同决策,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制度协商是“以德立校”的过程,学校既要了解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讲自身特色和办学理念,并引入社会舆论及公众的监督,以保障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2.加强学校专业化管理顶层设计,构建管理标准化职业体系
  学校专业化管理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包含人、财、物三大资源,还涉及到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领域的内容,覆盖计划、决策、执行、监督全流程。必须坚持系统的思维抓好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功能与结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建立起全面、协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及内部监督管理等,梳理并明确教学、财务、资产、基建管理等各项活动的业务流程,排查风险点并制定可控措施。要加快构建管理标准化的职业体系,制定工作岗位的明确职业标准,实施管理人员的专门资格认定。现阶段因为职业分类中并没有进行专门管理人员的分类,只有行政业务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分类,因此未能在教学人员中进行管理人员的分类。若按照其他人员的职业定位,不仅缺乏管理人员职业角色描述,还无法表述相应职业资格,很大程度上造成学校管理人员只能按照教学人员要求从事职业资格准入工作,对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及管理队伍合理稳定性增强均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我国相关部门须要严格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与工作人员资格条件等内容相適应的准入制度,并且联系人事管理部门建立职业标准化体系。
  3.加大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促进职业化与专业化相辅相成
  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是实施职员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职业化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应当是职业的,只有如此才能在此基础上具体描述专业,可以说专业化是职业化的高级形态,也可以说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结果。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岗位分工专业化。现阶段学校功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管理不论是在作用、形态还是内涵上均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特征,并且具有学校组织特殊性,所以学校管理岗位分工必须符合社会组织管理要求,在学校整体目标功能下设置专业化管理岗位。二是管理工作职业化。管理岗位工作由专门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将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并且长时间内将管理工作作为主要劳动形式。三是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工作人员须要在上岗前给予一定训练,不断扩充并提升丰富其学问,与纯粹技能存在一定差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与职业素质,具备完善的专业管理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与专业化知识,能够应用稳定的心理内质应对职业情境中的多种情况。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在岗在职教育培训,其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发展实践,既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专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与主体动力。
  4.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觉融合,创建学校优质管理环境
  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健全、运行及发展,必然随着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文化的建设而展开,经过全体师生共同价值观的提炼升华,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管理实践不断磨合的过程。文化管理应在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做人处事的价值观上形成高度共识与行为一致。因此学校须要为不同角色文化构建和谐管理环境与管理机制,确保不同角色文化成员能够奉献、认同并相互尊重其他角色文化,避免出现一种角色文化服从于另一种或者强加于另一种角色文化的情况出现。一般来说,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融合可以先通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形成规则意识和制度底线,再通过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层面形成共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制度底线”加“文化自觉”可以帮助学校更为容易地进入向往的管理境界[5]。而要做到这一点,须要学校领导站在发展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并遵循高度文化管理意识制定系统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景华.探寻学校文化基因的个性图谱——学校文化个性化的内涵解读与理论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8(31).
  [2] 张斌贤,钱晓菲.督学与美国城市学校制度的变革:纽约市的历程(1898-1918)[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05).
  [3] 柏翠.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的探析与思考——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沈阳干部学刊,2015,17(05).
  [4] 李瑞记.当前我国教学制度文化的现实批判与未来重建[J].教学与管理,2019 (03).
  [5] 李永生.学校质量管理——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J].中国培训,2019(01).
   [作者:贺群(1975-),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公共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3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