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戏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及美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之与校园文化融合,更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文化资源。本文对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后,进一步讨论了当下戏曲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戏曲文化;校园文化;融合价值;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2
  前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秀思想意识的汇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而且还可在不断健全革新及潜移默化熏陶中,使学生具备更加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学校会建设不同的校园文化,但都是从社会优秀思想道德文化中整合提取的,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带给师生更浓厚的教育和引导。将戏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各院校都应对其多加重视。
  一、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价值体现
  从戏曲文化各类优秀思想内涵来看,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能起到多样化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德育教育优化上,更在于其本身完整的社会价值导向,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引导。
  1.促进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化
  戏曲文化的融合能促进校园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以其全面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文化浸透,打破时代文化的严重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校园文化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内容,而且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使社会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严重冲击,如娱乐化、时尚化的思想,对学生高雅情趣和文化素养都产生不良影响,使校园文化的应用价值难以发挥。戏曲文化作为一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相对新奇而又内涵深远的文化集体,在与校园文化融合之后,能够为其提供更加多样的思想文化内容,整合校园文化,构建起文化生态系统,有效抵御社会流行文化的侵蚀,从而使校园文化多元统一模式下更有其应用价值的发挥机会。
  2.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
  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结合戏曲文化能将其德育功能进一步强化,而且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加生动活泼而又富含韵味的文化载体。戏曲文化本就以传统教化文化为主体,忠孝、明理、诚信、节义是其文化主基调,很多戏曲名目的编创基于惩恶扬善、导人向善理念,体现出优秀的思想教育功能。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之后,能够将各类德育教育内容融合在各优秀戏曲作品中,带给学生积极而深刻的价值感染,比如经典曲目《牡丹亭》,歌颂自由纯真的爱情,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够给予学生更真挚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回顾初心,为其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更有效引导[1]。
  3.推动校园文化高雅艺术氛围的养成
  戏曲文化中不仅包含着德育元素,同样也有美育文化,蕴含着追求美、创造美的推动力,与校园文化融合能够促进校园高雅艺术氛围的养成。戏曲文化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美育文化,从戏曲遣词造句到多样华丽的服饰,从优美动听的音乐到轻盈灵活的舞蹈,诸多艺术融合在一起,使戏曲文化更具备着多维度的美学感染力。培养学生美学素养需要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加纯净的精神感受,摆脱当前社会中各类低俗糜烂的文化影响,在更加优秀的艺术氛围中使学生固守本心,养成良好精神品质。
  4.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融合是相互的,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带给校园文化各种推动力的同时也为其自身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戏曲文化的未来建设更需要的是在社会各群体中不断传播,获得更多群众支持,校园学生正是其中重要组成,不仅年轻朝气富有活力,而且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更具创新意识与能力,实现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其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群体间的有效方法之一,使更多学生更深入认识和理解戏曲文化的真正内涵,为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批又一批传承者,并为其生命延续和精神创造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二、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出现的困境
  1.时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新媒体更全面推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中,校园同样也不例外,学生更多时间接触到各类视频音频内容,以及聊天互动用的微信、QQ等各式软件,泛娱乐化环境的构造使戏曲文化深受冲击,而且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趋势越来越严重,戏曲文化已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关注不足,即便是在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中也逐渐难以有效应对,实际价值发挥大受影响。
  2.戏曲文化与学生追求的脱节
  戏曲文化源自于早期农耕社会,节奏和表现等都比较缓慢,而且戏曲语言也比较复杂,这对追求快节奏生活的青年学生而言,很难接受,更无法耐心理解,很多传统戏曲无法契合当前时代下学生的文化追求。从目前《牡丹亭》青春版在学生群体中的成功也可以看出,戏曲文化走进学生群体中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对其外在表现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当下学生们的文化追求,才能使学生对其逐渐了解和接受,这是文化创新的必要过程。
  3.戏曲文化融合推动力不足
  虽然不少院校认可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价值,但实际上并未对戏曲文化进校园展开全面而针对性的推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戏曲文化在校园中传播。比如很多院校中对于戏曲的推动建设并未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宣传报道、课程设计、文化活动中也基本看不到戏曲文化的影子;部分院校在實际宣传教育中没有规范开展,以至于很多戏曲文化讲解浅薄或不当理解,内容单调无趣,使学生基本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更使学生兴趣不足这一问题加重[2]。
  三、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优化路径
  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有效性探究中务必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戏曲文化抱以积极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才能保证戏曲进校园实际价值的发挥。   1.加强戏曲文化教育的规范化建设
  推动戏曲文化教育规范化应作为其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基础措施,通过院校各层支持力量的优化整合,为戏曲文化进校园提供更好的发展氛围。首先要尽快完成戏曲文化教育的教材资料编写,因为目前并未统一应用教材,所以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编写合适的教材及相关资料,构建更加全面且具院校特色的戏曲文化教学资源,使之不再是只说不做的空架子[3]。其次,还要组建一支专业教学队伍,不仅包括专职教师,也应有专业演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等,由院校进行组织队伍的互相协调,规划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如开展戏曲文艺汇演、知识讲座等各种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最后,院校还应加强戏曲文化在校园中全方位的融合,比如将戏曲文化中的人物角色装置在路标旁,或是设计专门的戏曲文化交流广场、文化展馆等,也可将戏曲文化渗透在思想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各方面,将戏曲文化推广在校园中的方方面面。
  2.推动传统戏曲的时代化创新
  传统戏曲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代文化追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影响学生關注、理解和参与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推进戏曲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务必将之与时代特色以及学生文化认同相结合,实现时代化的创新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戏曲文化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涵,所以对其表现形式可以结合时代审美需求适当革新,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社会有效推广,就是将舞台、服饰以及表现动作等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而没有对其所蕴含的人文气息、艺术感染力造成破坏;因此在之后的文化融合中,院校也可结合这些优秀范例对戏曲进行适度创新,使其发挥出时代结合下的新光彩。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传播形式创新。院校可以结合当下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建立院校戏曲文化交流官方平台,结合两微的建设,将更多优秀戏曲文化内容定期更新、推广,使学生在其喜欢的阅读模式中更全面了解戏曲,了解具备时代特色的戏曲,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还可经常举办一些校园戏曲交流活动,如戏曲配音、故事动画创编等新颖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关注兴趣,也使影响力更加深刻。
  3.建立健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保障体系
  戏曲文化在校园中可持续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而且其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也并非院校一方能够全面完成的,需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构建必要的社会网络,促进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更深刻融合。一者院校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提供一定的经费帮扶及政策推动等,都能对戏曲文化传播提供有效保障;二者还要加强与剧团、剧院以及博物馆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开辟更合理的戏曲课程、举办专业戏曲讲座、组建校园戏曲社团、提供学生表演机会等,为校园戏曲文化传播提供各类资源支持;三者还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力量,通过学生自主戏曲社团的发展,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链接社会相关资源等,逐步实现自我培育—社会支持—社会回馈的良好链条,加上院校和教师的帮助,为校园戏曲文化发展提供更全面支持[4]。
  结语
  总之,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不会一帆风顺,出现各种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各院校更应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分析具体成因,以作为二者有效融合路径探究的重要参考;并树立动态化发展理念,结合时代发展特色,革新戏曲文化表现,与信息应用相关联,从而建立起受众更广、影响更深刻的戏曲文化传播模式,使其与校园文化全面融合,促进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科杰.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价值与路径[J].区域治理,2019(36):238-240.
  [2]王惠.戏曲进校园文化入人心[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9,100.
  [3]刘志高.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5):107-108.
  [4]张科杰.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挑战与对策[J].文化产业,2019(18):54-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