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茧房效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导向作用及破茧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期,新媒体在信息过滤环节起到重要作用,它为用户量身定做推送的内容具有强化已有观念的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却加速了个人“信息茧房”的形成。用户自我闭锁的状态导致了认知退化,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塑造。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类新媒体用户群体,潜移默化地受“信息茧房”所引导,并且逐渐地意识到了其危害,开始产生心理抗拒。各方势力也在不断的寻求突破信息茧房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茧房;大学生;破茧策略
  人们在浏览信息时,习惯性地被自己的爱好所引导向固定场域,从而将思维受制于“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认知、行为等产生危害,而且借新媒体之势愈演愈烈。当今“信息茧房”无处不在,信息屏障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广度。文章分析了“信息茧房”的威胁与原因,提出破茧策略。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培养开放理性的意识迫在眉睫。
  一、信息茧房
  (一)“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他用“个人日报”来形容互联网用户在海量信息中以个人喜好选择接触有兴趣的信息,进而对其他内容排斥或无视,长此以往形成“信息茧房”。
  (二)“信息茧房”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正在变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定制化服务、算法推荐、精准营销是“信息茧房”的催化剂,大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为网民提供了搜集信息的渠道,众多的媒体平台又是人民发声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及其重要、活跃的群体,其个性化、碎片化的消费习惯也与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不谋而合。
  媒体的内容分发机制导致了“信息茧房”,它得以维持下去自然还有用户本身的因素。人们具有选择性接触心理,只会接近与自己的意见类似的群体,认同与自己的预期相似的观点,获取的信息不是需要的,而是喜欢的。受众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例如追星族只喜欢明星八卦,对于时政热点一知半解。算法根据受众的不同关注点推送大量的同质内容,趣味一致的人们又因此聚集到一起,形成有粘性的社交群落,受众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彼此沟通讨论,没有相异的观点,没有不同的爱好,观点的重复加剧了受众的想法,甚至群体趋同心理压迫圈子内独立的个体渐渐同化。(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况——“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长此以往,逐渐形成“回音室效应”,个体所认同的信息内容,所喜爱的观点,会在这种固定场域中得到反馈,从而被激励和放大,即所谓的“马太效应”,固有的观念变得更加强势。
  二、“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媒体的算法推荐和精准营销的确是有好处,为人们节省了获取内容的时间成本,有效率地获取所需求的信息。但总体來看,对于媒体受众,尤其是作为网络中坚军、正在养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习惯的大学生而言,存在严重的威胁。
  (一)“信息茧房”闭塞学生思维
  例如微博的关注机制和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精确的算法分析,让用户只看到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无形之中就缩小了信息范围,人们的眼睛和兴趣反而变成了监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围墙。一些学生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社交群、讨论组和订阅号中,选择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信息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层中,只接触到同一话题圈的群体,因而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渐渐趋于某种倾向,而且会朝着固定的方向流动,直至最后形成一种极端观点,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群体中的极化现象,放大“回音室效应”,学生们在无法辨认信息优劣真假的情况下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网络暴力频频发生。自我化思考、选择性漠视是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不符合多样化教育的趋势,不利于提升社交能力,“信息茧房”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与行动盲目。
  (二)“信息茧房”使学生思维碎片化
  新媒体平台精准营销,抓住了学生的零散时间,出现了碎片化阅读,久之也会造成学生的思维碎片化,看过几个小时的视频之后再回忆起来却一无所获,在信息爆炸中自主思考能力下降,被动接受一开始感兴趣的观点灌输,强化已有认识,不利于全面知识的建构,导致思维平面化。
  (三)“信息茧房”使学生误解社会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的生活并不艰苦,很多人并不愿意走出校园去经历社会考验,具有逃避的倾向。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媒介平台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数据记录着用户的兴趣爱好,自动推送与之相关的内容,使学生陷入舒适圈,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将生活桎梏于“茧房”中,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全面、多角度、宽领域地浏览信息,吸收多元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当代大学生会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三、破茧策略
  新媒体和融媒体是媒体的发展趋势,人们如今生活在被新媒体包围着的环境中,“信息茧房”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严重化,大学生群体也逐渐意识到了个性化推荐信息的威胁,信息窄化导致心理抗拒,但对自制力不强和求知欲较弱的学生群体来说,消除“信息茧房”依然比较困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来探讨破茧策略。
  (一)媒介采用多方面的覆盖方法
  媒体作为把关人,首先是考虑记者和新闻生产在行业操作方面的具体劳动,提倡信息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还要从产品生产的经济权力角度来考虑,媒体市场是按照资本逻辑来控制的新闻事件,信息的发布者不能很好地改变策略,因为企业以这种模式盈利要想改变很难。但用户需要是媒体发展的核心,媒介应随用户需要变化而变化,“信息茧房”下捕获用户信息并个性化推荐的模式让用户开始抗拒,因此媒介平台应提高信息质量,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公共空间,从依赖算法转向多方面的覆盖方法,拓宽用户的关注领域,提供让其选择的个性化推荐模式,减轻其抵触心理;同时根据算法建立预警机制,对舆论暴力和群体极化行为采取早期遏制或疏导方式。目前有些短视频平台已经在尝试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引领学生破茧
  对大学生而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会起到较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用一定的观念、观点、规范,对其学生施加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信息茧房”的概念,了解它的普适性和威胁,让其反思自己是否陷入这样的困境,对“信息茧房”有什么样的看法,自己能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现状,先发现自己的问题,才有动力去解决。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科技实践项目,让学生走出网络,在实践中提升思维分析能力。教师可以规定一些需要学生阅读了解的知识并时常更新,让学生被动地去接触陌生信息,在数据中留下新的阅读轨迹,从而扩宽推荐内容。
  (三)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多样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是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从信息接收方做出改变也是有效的。作为大学生而言,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媒介素养,提升关于媒介的认知,接触多种信息平台,更新信息来源,主动尝试关注陌生领域,会开阔视野,启迪开放理性思维。从博众家之长来避免盲从到对更多的新知识产生兴趣,从碎片化浏览的信息接受者轉变到评论思考的信息生产者。万事开头难,勇敢地走出舒适圈,不依赖于固定的观念,不要让数据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接触别人的圈子,丰富自己的见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5.
  [3] 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127-133.
  [4] 牟芷.“信息茧房”的矫治——大学生阅读引导的研究与思考[J].编辑学刊,2019(03):44-48.
  [5] 贾瑞.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7):214-215.
  [6] 冯晓悦.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王晓惠(1998- ),女,山东泰安人,本科,济南大学,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传媒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