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陕西作为西北五省之一,曾是十三朝古都,一度作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陕西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陕西的经济状况也随着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古代社会经济相对比较繁荣的陕西,到了明清之际发生巨大变革,新型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东移使得陕西的经济由盛而衰。陕西及西北地区在近代历史中一度成为贫瘠、苦寒之地,人口也一度减少,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政治中心的东移,还在于陕西的地理环境在近代化经济模式中已经无法占据优势,其衰落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陕西;历史发展;经济变迁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经济在古代社会中一度位居前列,但近代以后,陕西的影响力开始有所减弱,其经济状况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波动起伏,明清之际,陕西由盛而衰,经济一蹶不振,直到1950年之后,由于政治的稳定和大量资金的注入,陕西的经济才真正开始有所回升。文章通过已有的相关资料对陕西的经济发展历史作简要的分析,探索陕西从政治都会城市逐渐衰微的原因,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封建时代陕西的经济变迁
在西北各省中,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朝即起于陕西,后定都镐京,陕西一度作为王朝都城的绝佳遴选地,前后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这就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力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后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陕西的农业也得到发展,西汉出现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即“区田法”和“代田法”,这就使得陕西的经济更上一层楼,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经济的集散地,大量外来货物和本地商品从长安出发被运往西域,成为与外部交流的中心城市,其繁荣概可想见,因而陕西得司马迁称赞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说明陕西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城市,在经历周、秦的历史发展之后,到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陕西的经济在当时社会中已然位居前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关中之地农业被破坏,经济凋敝,人口也随之减少,后来这种困境因为隋唐的统一得以消解,统一且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而陕西又重为国都再次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发展向前迈进一个台阶。唐朝“安史之乱”是西北之地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争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经济下滑,社会动乱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商业发展受阻,此后,西北经济再也无法达到此前的繁荣地位,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由西而东,陕西自然也就在历史的舞台中逐渐黯淡下来。这种结果主要表现在封建王朝的国都由西向东迁移,丝绸之路转向,陕西在丝绸之路中地位大不如前,东南城市的经济逐步提升,陕西及西北其他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与东南城市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的水利工程对陕西经济的影响,陕西地处西北,干旱非常,因此想要发展农业,水利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陕西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众多城市中有着一席之地,这与其修建的水利工程密不可分,其中就有漕渠、白渠以及龙首渠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陕西农业的灌溉尤为重要。明清时期是公认的我国西北之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其他城市,尤其是东南部城市的经济急剧发展,甚至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东南部城市的经济逐渐向近代类型的经济形式靠拢,南方经济一跃而上,而陕西及西北各省却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陕西经济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市民必然也随着这一经济特征产生相应的生活结果。即富商大贾的数量比较少,市民的生活水平因经济发展缓慢而比较低,因而市民对经商并不很热衷,这也是其他地区商帮此起彼伏,陕西商帮凋零的原因所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政治的影响,陕西的经济整体上呈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呈现出荒凉、艰苦的状态,相反,由于陕西物产丰富,商品种类繁多,往往这些商品被陕西商人运销全国。陕西事实上是西北地区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缴纳的贡赋也在整个西北地区位居前列。
二、近代以来陕西的经济变迁
陕西的经济在明清时期开始由盛而衰,城市的发展明显落后,传统的经济模式在面对近代化经济模式的冲击时,显得毫无招架之力。于是在进入近代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陕西的经济与东部城市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人口急剧减少,这是对陕西的经济发展的致命一击。清末时期,地主农民的矛盾急剧上升,财富聚集于贵族地主,而商人、平民却被压制,农民的购买力明显下降,商业受此影响走向衰落。陕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明显不适合近代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于水路、陆路交通不发达,陕西的商品要想与外界交流需要更多成本,而且受制于其交通不便的前提条件,近代化的买办商人更愿意活动于东南沿海城市,陕西很难与东部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城市进行经济交流,在历史的长河中,陕西经济开始难以跟上近代化经济模式的发展步伐。经济的发展步伐困难,而明显作为农业型城市的陕西,在近代以来也面临困境。西北水资源匮乏,因此自古以来都是靠水利工程来满足农业灌溉,但封建社会后期,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其水资源丰沛的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东南城市经济不断发展,陕西及西北各城市的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得东西城市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水资源匮乏,陕西的主体经济来源,即农业生产显得无力无比。清中期以来西北的高利贷活动猖獗,更加使得陕西经济困难无比,这种情况也并未因1911年后相对平和的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环境而发生改变。陕西及西北地区一度被认为是艰苦、贫瘠之地,税收数量远不及东南城市,因此不受重视。
1930年开始,由于工业内迁运动的影响,部分东部官僚资本和民族工商企业迁徙到陕西,陕西的经济有所回温,这些工商企业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为陕西注入经济活力,也为陕西人民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使得农业发展艰难的陕西一度接触近代化的民族工业。但好景不长,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大批工商企业纷纷迁到沿海地区,陕西及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受打击。五十年代之后,西北建设计划开展,陕西的经济才获得新生,工业发展迅速,整个西北地区的工业产值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从1950年到1985年,全区全民所有制单位累计基本建设投资达1084.89亿元。”大量资金的投入对陕西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促进作用,1978年后,西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陕西作为西北五省之一也随之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又由于水利的兴修,土壤状况的改善,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陕西的农业产量呈上升趋势。而陕西的工业也开始从少到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为了适应陕西及西北各省经济的发展,一些铁路交通线开始随之修建,经济的发展带动陕西地区的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结语
陕西自周王朝时期就作为国都而存在,以后的三千多年时光里,陕西一度成为政治的中心,政治的影响给陕西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西汉时,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更是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朝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陕西作为政治中心之地,更是深受其害。明清时期是陕西经济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受东南沿海城市相对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陕西及西北地区也不再是政治的中心,没有了政治的加持,陕西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就显得尤其薄弱,从此陕西及西北地区的经济一蹶不振。因此进入近代以后,陕西及西北之地一度被认为是贫瘠、苦寒之地,这种近代以来的固有印象使得陕西给世人的印象就是如此,而事实上,陕西在封建时代却是繁荣非常。一定程度上,陕西经济的衰落就是近代经济模式冲击下的结果,由于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客观条件,陕西无法在近代化经济中形成竞争优势,又无法拥有政治中心城市的再度加持,因此陕西经济在明清时期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到1950年以后,由于政策扶持,陕西和西北各省才开始踏上新的征程,轻工业和重工业逐渐增多,经济迅速发展,陕西的经济历史终于翻开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3262.
[2] 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下)[M].三秦出版社,1996:20-21.
[4] 魏世恩.中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探索[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05.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XKT276。
作者简介:张旭丹(1995- ),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24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