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图书馆+”;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摘 要:信息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思维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必然归宿。文章阐述了我国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图书馆+”思维构建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模式,总结了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089-03
  “信息资源”一词最早出自沃罗尔科的著作《加拿大的信息资源》,在此之前,信息一般指图书、图案等文字类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也大量涌现。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具有可无限传递、储存、再生和共享等特性,其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新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图书馆是承载信息资源的主体,但单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全民阅读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对区域图书馆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图书馆的联合优势,是目前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图书馆在区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态势,特别是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如合作编目、合作馆藏、馆际互借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1.1 观念陈旧,共享意识淡薄
  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馆虽然有能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但出于重视自身馆舍建设和地方特色资源的考虑,共享意识淡薄。一些规模较小的图书馆虽然在思想上赞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但受制于人力、物力有限,希望依靠合作方的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共享机制内的参与者都只愿意得到,而不愿意付出,最终将导致整个共享机制缺乏运行动力,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1.2 设备落后,缺少行业规范
  区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除观念陈旧外,硬件设施也比较落后,无法达到构建共享机制的要求。目前,许多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为本地的常住居民提供文献借阅服务,其不关心自身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没有经费进行改革,无法与区域内的其他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此外,我国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规定也不成熟。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服务,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促进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但至今尚未出台具体的规范细则,无法为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提供指导和支撑。
  1.3 管理滞后,保护主义盛行
  我国图书馆自建立起便带着浓厚的行政特色,这是由图书馆的行政归属决定的。在一定区域内,图书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分散、独立、各自为政,不同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存在一定差别[2],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区域内的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享。
  2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互联网+”让网络无处不在,图书馆作为推动全民阅读开展的主力军,要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实施“图书馆+”战略,让阅读无处不在。因此,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非常有必要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1 通借通还,服务社会
  在过去,人们到图书馆借书需要先办卡,再借阅,定期归还,在A图书馆借的图书只能归还到A图书馆。该借阅模式的服务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阅读积极性,不利于全民阅读的推行。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图书馆要转变观念,开放馆藏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阅读无处不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内的图书馆应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目前,我国一些区域内的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其中以广州市最为突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州市要实现镇(街道)图书馆通借通还。广州市预计5年投资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到2020年人们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圖书馆,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到3册。目前,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已实现通借通还,为当地民众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
  2.2 互补互利,共同进步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区域内图书馆的实力不同,有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用户众多;有的图书馆藏书量较少,用户稀少。一些实力相当的图书馆也有区别,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类型丰富,而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专业性较强,馆藏资源类型比较单一。区域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仅能使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还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2.3 共建共享,促进发展
  信息资源具有可重复利用等特点,但如果图书馆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区域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一方投入、多方利用”“一次投入、长期使用”,不仅能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能降低部分图书馆的建设成本。此外,区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能改变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况,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3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3.1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要素
  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其运行必须依靠运行要素、运行动力和运行平台,这三者是共享机制的构成要素。运行要素又称内部要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主体包括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客体是指信息资源及共享中介,共享中介包括共享系统、渠道及技术等[3]。运行动力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分为价值实现动力、生存发展动力及利益动力三种,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是区域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4]。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动力分为外部需求动力和内部发展动力,外部需求动力来自社会、政府、民众,内部发展动力來自图书馆自身。运行平台由网络共享平台、存储与检索平台及资源与服务协作平台等共同组成。
  3.2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体系
  在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三个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互相依附的,如图1所示。运行要素作为内部要素是整个运行体系的基础,构成了运行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动力是血液,支撑运行体系的持续运行;运行平台是载体,能把运行要素中的主体、客体连接在一起。
  3.3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运行,区域图书馆不仅要确保三个构成要素的状态正常,还要建立和维护运行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层面。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可为区域图书馆实施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标准、规范,具有强制性,是最基本的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不仅能保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系统内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还能吸引更多图书馆加入共享系统。二是价值利益层面。价值利益机制能激发区域内的图书馆参与信息资源共享的热情。价值是针对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图书馆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如果一味地足不出馆就会弱化自身的存在价值,只有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服务社会。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应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三是评价反馈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区域图书馆须不断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区域图书馆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积极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和实际需求,进而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笔者参考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实现路径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区域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建设情况和用户的实际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持续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体系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4.1 “图书馆+阅读”:推动全民阅读
  完善的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推动全民阅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图书馆应认识到“图书馆+”具有无限可能性,“图书馆+阅读”是一种实践性较强、运用范围较广的模式。该模式依托区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能让阅读融入民众的生活[5]。该模式只有借助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才能让阅读无处不在。
  4.2 “图书馆+服务”:建立服务共享中心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信息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图书借阅、参考咨询及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等。因此,区域图书馆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转型,以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服务共享,为一定范围内的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6]。
  4.3 “图书馆+互联网”:增强资源共享意识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图书馆+”源自“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对图书馆领域的创新。区域图书馆应将“图书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资源共享意识,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笔者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图书馆+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
  5 结语
  “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领域的新思维、新模式,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创新动力。区域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协同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开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杨惠芳.信息资源共享趋势与公共图书馆转型[J].图书馆,2009(5):99-100,106.
  [2] 张红胜.浅谈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引进协商民主理念[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16-18.
  [3] 龙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2):90-95.
  [4] 张新鹤,肖希明.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22-26.
  [5] 杨晓农.“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行动与服务新模式刍议[J].现代情报,2016(7):30-33,40.
  [6] 张维庆.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建设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9):191-192.
  (编校:孙新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1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