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三维目标” 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景成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和谐社会呼唤着和谐的教育。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寻求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使教育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由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要实现和谐的教育就要构建和谐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以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实施新课程以来,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和谐统一。“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具体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于课堂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就是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课堂教学必须注意
  的三个方面,它们是联系在一起、水乳交融的、相辅相成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一维目标再去落实另一维目标。另外,在“三维目标”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但这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而是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从而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三维目标”还涉及到教学的最终目的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究竟最终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以及对一种未知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而使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两点,一是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二是不要让过程与方法流于形式。
  
  二、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保证“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以此来构建和谐的课堂。
  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手段与“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也要靠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等,对于教学目标而言都只是教学手段而已。如: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目的不在创设情境自身,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有一些地方把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事实上,有一些课整个课堂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进行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过“电脑多媒体显示”的做法。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它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地、适用、妙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就是说,只有把灵活的教法、多样的手段和明确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其次,必须做到教学氛围和“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感觉是快乐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关键和前提。新课程理念提倡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应该是相互影响、平等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他们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想方设法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作用。
  再次,必须做到教学策略和“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改变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给他们体验的权利,让他们在课堂的体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而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就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特别是没有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也会变得贫瘠乏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讲求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参与的愉悦、创造的美妙。一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交流中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力求使教学目标成为他们自我追求的愿望。通过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悟出道理、自己明辨是非、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精心设计一些材料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感悟,给学生一个空间去创造,给学生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口去描述、用手去操作。在课程改革以后,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安排了许多活动探究课,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探究知识之外的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三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巴班斯基曾经说过:“做认识性游戏的方法可称为重要的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游戏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情绪的多样和多种表现形式,还能够动态地、活灵活现地展示所学内容,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感性的形体、语言和直观的图片、道具等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使他们学得主动、玩得开心,从而可以丰富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和谐的课堂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上述几个方面和谐关系的构建,就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自由地“呼吸、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031.htm